秦穆公

烛之武是谁?为什么能只身一人退却十万大军?

在春秋战国时,郑国一位七十岁老人,只身一人退却了围困郑国首都的十几万大军。一次是晋文公落难流亡时,郑国对他无礼,十分轻慢;还一次是晋国与楚国交战,郑国出兵帮助楚国。数罪并罚,于是,晋文公联手秦穆公,一起攻打郑国。一位大臣建议他说:“若能让烛之武出面,或许还能挽救国运。”随后,晋文公只好也率部撤离了郑国。>烛之武靠着一张嘴皮子,退却了十几万大军,救了郑国。

选女婿曾是重大政治问题,一桩婚姻甚至能让四国交好

婚姻牵涉到各种利益交换,对统治者来说,那就是政治问题。女婿死了,老丈人只需要穿最轻的缌麻而已。>所以在中国,选女婿不是选继承人,仅是挑一个需要被提防的合作者。齐桓公像招女婿与国际关系>据说,西周、春秋的情形是这样:同姓的诸侯国是兄弟之国,异姓的诸侯则互通婚姻。天子的女儿嫁到了齐国。但这是大争之世,邦无定交,婚姻能提供的保障越发有限。

义渠国:大秦帝国的内亚技术输入管道

但却有一个族群却从商代开始立国,一直绵延到大秦兼并六国的前夕。这些族群先后攻破了卫国、燕国等较大的诸侯国。在齐桓公和晋献公等君主的遏制和兼并下,戎狄入侵中原的势头逐步遭到遏制。但是在西部,义渠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了。所以他建议秦国像内亚的游牧部族学习,减小君臣之间的权力距离。其中,义渠是给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一个部族。这一影响显然来自于与秦人关系密切的西戎乃至内亚。

历史上大器晚成的奇人榜:姜子牙第一,此人第二

姜太公垂钓愿者上钩的典故,已流传数千年,其形象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称得上是中国大器晚成第一奇人。>要说这大器晚成的奇人,姜太公排第一,谁排第二?>纵观中国历史,大器晚成不乏其人,比如晋文公中耳、刘邦、黄忠、李靖、苏洵、吴承恩、齐白石等等,但他们都不在前二名,排第二的非“五羖大夫”莫属。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春者不相许。

秦穆公为什么非常重视人才 秦穆公是怎么重视人才的

秦穆公一心想让秦国强大起来,所以他非常重视人才。当时秦穆公正好要娶晋献公的女儿为妻,晋献公见百里奚不肯投降,就想侮辱他,把他当作女儿的陪嫁奴隶送往秦国。百里奚的才能让秦穆公非常高兴,就让百里奚执掌朝政。秦穆公的贤明之名传遍了大江南北。戎族有个叫由余的人很有才能,秦穆公觉得他是个威胁,就命人送美女给戎王,消磨他的意志。当时的臣子们都感动得流泪,认为秦穆公能获胜,完全就是信任人才的缘故。

为什么说晋惠公会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 晋惠公做了什么事情

晋献公因宠爱骊姬,将太子废掉,改立她的儿子奚齐为太子。最后立夷吾为晋国国君,就是晋惠公。秦穆公对晋惠公的忘恩负义也很气愤,就同意了。晋惠公急功近利,驾车的马摔了个跟头,被秦军包围了。这次他们听说秦国和晋国打仗,争先恐后地加入秦军,救出了秦穆公,报了他的恩德。由于晋惠公被俘,晋国大败,这个忘恩负义的人终于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秦穆公三救晋难,是情谊,是仁义,还是计谋?

晋献公晚年宠信骊姬,在骊姬生下儿子之后,有意废除太子申生,所以派遣申生守卫曲沃,远离政治中心。秦穆公虽然恨自己的这个小舅子,但出于国际人道主义,还是从国内运送了大量的粮食,水陆两路,昼夜不息,解决了晋国的饥荒问题。秦穆公援劲敌,这对于当时的时代而言,可以说很是仁义的。事实上,在秦穆公晚年,发动了伐郑之战,崤之战和伐晋之战,所以,秦穆公早年的所谓的容忍,不过都是一种权宜之计而已。

晋国名将先轸“免胄入狄师”力战而亡是莽撞还是另有隐情?

战后,狄人将先轸的首级送还晋国,面色仍然栩栩如生。晋国上下针对是否对秦用兵进行了讨论。“礼莫大于敬”,先轸怒斥国君且“不顾而唾”的举止明显有对国君不敬之意。终于同年秋天,晋国组织对狄的箕之战时,先轸决定以死谢罪。于是在战斗中“免胄入狄师,死焉”。

秦穆公独霸西戎

秦穆公独霸西戎  秦穆公希图与中原诸国争霸,但东有强晋,南有劲楚,发展受阻,于是转而向西扩展。秦穆公用投奔戎人的晋国人由余作谋士,听其策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周天子也赐金鼓相贺。秦国向西发展,对西部开发和民族融合有积极的意义。...

晋惠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说晋惠公忘恩负义?

为什么说晋惠公忘恩负义?>晋惠公是曲沃武公统一晋国后的第五位国君。不过晋惠公的继位之路是在秦国的帮助下完成的,而且晋惠公在位期间的名声很不好,背信弃义、诛...大臣等成了晋惠公的标签。晋惠公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可以不择手段,但达到目的后又出尔反尔,所以晋国过人都不服他。因为在道义上的缺失,导致晋惠公一生都得不到尊重。>>结果夷吾顺利的当上国君,就是历史上的晋惠公。于是秦穆公就向晋惠公借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