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宪

五虎上将死后,蜀汉还有七位良将,可惜刘禅没有好好珍惜

的确,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的武将中,再也无人能与曾经的五虎将并肩,唯一一个可能成为蜀汉顶梁柱的魏延,也因他临终前的安排,死于内乱。但是蜀汉后期,没有武将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并不代表当时没有名将,其实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能够拿的出手的名将,足足有七位,他们虽名声不显,但是能力与战绩,绝对不容小觑。这等情况下,他果断转投蜀汉,并被刘备封为牙门将。

三国最后的一位蜀将,曾大败东吴军神,不是姜维

三国时期,蜀汉是最先灭亡的一方。后人提起这段历史,大都为姜维而唏嘘,称其为蜀汉最后的义士。其实真正为蜀汉战斗到最后一刻的人,并非姜维,而是一个名不经传的蜀将。当时吴国派盛曼为将,率军西进,打着救援蜀汉的名义前来接管永安。蜀汉灭亡之后,吴国不可能长久,自己无论如何也不会降吴。>>步协兵败之后,东吴恼羞成怒,再次派出了三万援军,这次领兵的人是陆抗。由此可见,陆抗算是一代军神。

蜀汉最后的猛将罗宪 为何宁愿降魏也不归顺盟友吴国?

当邓艾从阴平入蜀,刘禅宣布投降后,吴主孙休派遣军队溯江西上,打着支援盟友蜀汉的名义,要巴东太守罗宪开放永安让吴军入蜀。就此展开蜀汉最后的一战,以数千亡国孤军抗击东吴。>大概会有人疑问,罗宪为何宁愿降灭掉蜀汉的魏,也不愿降吴。>对于蜀汉臣子来说,比起长期敌人的曹魏来说,东吴这个居心叵测的假盟友更加可恶,这也是为什么罗宪愿意降魏而不是吴的主要原因吧。

罗宪是谁?安南将军罗宪传奇的一生

仕晋官至冠军将军、假节,封西鄂县侯。当时同侪们将罗宪比喻为子贡。自此永安之围解除,罗宪担任原职,加封陵江将军,万年亭侯。司马炎篡魏后罗宪改封为西鄂县侯,罗宪之子罗袭也任给事中。西元270年,罗宪卒于任上,被追封为安南将军,谥号“烈”。时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拜宪领军,为宇副贰。吴闻蜀败,遣将军盛宪西上,外托救援,内欲袭宪。六年薨,赠安南将军,谥曰烈侯。

刘禅已经投降,罗宪为什么还守着白帝城不肯放弃?

>刘备为什么只走到永安就不走了?作为国家军队总司令,理应驻扎在成都。显然阎宇并没有回到成都,刘禅就投降了。蜀国都已经灭亡了,如果罗宪是爱国的,他应该联合吴国,与魏国作战,以期最终光复蜀国。>而事实上,罗宪并不是这样的,他一直在与吴国争斗。罗宪坚持守城,在毫无守军的情况下,坚持守城六个月。>那么,罗宪为什么做出这样不合常理的事情呢?

蜀国灭亡后,罗宪为什么还镇守白帝城?

蜀国已经灭亡了,为何罗宪还镇守白帝城,抗击吴军长达两年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作为国家军队总司令,理应驻扎在成都。蜀国都已经灭亡了,如果罗宪是爱国的,他应该联合吴国,与魏国作战,以期最终光复蜀国。罗宪坚持守城,在毫无守军的情况下,坚持守城六个月。>>那么,罗宪为什么做出这样不合常理的事情呢?从促进国家统一的角度出发,所以罗宪最终做出了那样的选择。

钟会之乱时蜀国已经无 ... ,此人为何死守永安,挡住东吴大军?

东吴听说蜀国灭完后,也想趁乱分一杯羹,却不曾想硬是被一个人挡在了蜀国的永安城之外,令东吴的计划泡汤。这个人就是蜀国末期的大将罗宪,那么,罗宪为何死死挡住东吴,最后转投了司马昭呢?东吴得知盟国灭亡,不想毫无作为,便以救援蜀国为名派盛曼将军向西进军,而实际上东吴当时是想趁机占领属国的一些地盘,吴军首当其冲要对付的就是永安的罗宪。

为何降将极多的三国时代,只有于禁的投降成为了污点?

三国时降将极多,独于禁这么苦,基本就死在这事上头,是因为:首先,曹操对他的投降不爽。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于是曹丕就懂了,就故意让于禁羞愧死。帝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于禁实际上,于禁投降后,又因为荆州被吕蒙袭取,一度在东吴,孙权对他还是很客气,但是虞翻不给面子:魏将于禁为羽所获,系在城中,权至释之,请与相见。

蜀国灭亡后,吴国10万大军猛攻白帝城,守将为何却投降魏国?

按理来说,在蜀汉灭亡之后,蜀汉镇守各地的官员们都是树倒猢狲散,争相投降吴国,但是有一位名叫罗宪的蜀汉大将,在蜀国灭亡之后,却坚守白帝城长达2年的时间,击退了吴国10万大军的进攻,并且最后选择投降了魏国,那么他为什么没有选择投降吴国呢?在得到刘禅已经出城投降的确切消息之后,吴国就派遣大将盛曼率领大军兵临白帝城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