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

《彻悟人生》第七个故事

彻悟人生觉真法师舍利弗和大目犍连,是从小很要好的朋友,两人友情深厚。目犍连生性豪爽,气质高贵。两人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互相承诺,从不失约。后来,他们一齐离俗修道,寻找悟道的入门。有一天,师父生病了,舍利弗和目犍连都站在病床前。后来,金地国有商人迢迢千里来到摩伽陀国,两人一面查阅当初的记录,一面询问求证,果然证实了师父当年所说不虚。于是,两人才慨然说:“我们太多疑了,师父并没有把这种事隐瞒起来呀。”

《彻悟人生》第六个故事

彻悟人生觉真法师...里突然涨起大潮,越过了海的边界,将附近的陆地都淹没了。mdash;—《出曜经》这里,我一连介绍了佛经中的三个故事。成佛,即是证得菩提,所以,菩提是果位的智慧,成佛的智慧。无因不成果,无般若不能证得菩提,所以,佛一切时皆说般若,般若是一切佛法的基础。般若贯通显密,般若连接佛门各派各宗。佛法因般若而生,般若揭示了宇宙、生命与精神世界的本源本相,所以我说般若是智慧的真理,真理的智慧。

《彻悟人生》第九个故事

彻悟人生觉真法师这是我听来的一个外国的故事:在法国北部诺曼底的一个小镇上,有位面包师傅,常到隔壁农场买牛油。面包师傅发现每回购得的1·5公斤的牛油块,都短斤缺两,而且问题一再重演。终于,忍无可忍之下,他将农场主揪送法办。

《彻悟人生》第十九个故事

彻悟人生觉真法师这是我听来的一个故事:有一个云游四方的修道人,途中,捡到一颗珍奇的宝石,随手扔进他的背包中。一天,修道人遇到一个又饥又渴的旅行者。他打开他的背包,把食品分给那个饥饿的旅人。这人无意中看到那颗光芒四射的宝石,有些惊讶。修道人毫不犹豫地就将它送给了这个旅人。那人兴奋不已,这可是天上掉下的奇珍异宝,他口中直呼好运。

《彻悟人生》第八个故事

彻悟人生觉真法师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校长在黑板上,画了一个“0”,然后,问在场的老师,这是什么记号?

《彻悟人生》第一个故事-智慧是什么?

彻悟人生觉真法师一智慧是什么?过去有一个乡下人,第一次来到京城,见有人被皮鞭打伤了,拿了马粪来敷在受伤的背上,就问:“为什么这样做呢?”乡下人把这个诀窍牢记在心中。回到家,告诉家里的人说:“今天我到京城,得到一个大智慧。”仆人畏惧主人,不敢违命,便重重抽了二百下鞭子,顿时后背血流不止。

金刚经灵异录

真是‘人有诚心,佛有感应。’当时我就有一种感觉,假如能够找到足够的材料,写一部金刚经灵异录那是多好!道友们为了庆祝,替我出了一部琉璃室文集,把写成的金刚经灵异也搜集在内。适星云法师来函要为我出金刚经灵异录单行本,但字数不够标准,要我再写一万多字。假如有人能对这金刚经灵异发生兴趣,而开始学习般若,由文字而观照,由观照而实相。其摧毁虚妄分别力之强,恰如为无坚不摧之金刚。

彻悟人生 第十九个故事

比这宝石更珍贵的东西,不就是佛陀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么?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就是佛陀向人类传扬的一份大智慧。只有慈悲喜舍,才最终体现了人类全体利益、整体利益的关怀与维护。慈悲喜舍,正是人际关系的本质上的调整与和谐。牺牲自己,成就他人,无我地执,关怀众生。慈悲喜舍——智慧的品格,品格的智慧。

彻悟人生 第一个故事

彻悟人生觉真一智慧是什么?过去有一个乡下人,第一次来到京城,见有人被皮鞭打伤了,拿了马粪来敷在受伤的背上,就问:“为什么这样做呢?”回到家,告诉家里的人说:“今天我到京城,得到一个大智慧。”这“另一不同层次,另一深度”又指的什么呢?这里把“智慧”道德化了,成为四种基本美德的第一美德,而且与信仰并列。它认为智慧是一切美的源泉。智慧是照彻漫漫长夜的一盏明灯。佛陀正是以他的智慧,照彻了人类的无始无明。

彻悟人生 第十一个故事

同舍利弗遇到马胜比丘一样,佛经中又记载了另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憍尸迦,原来也是婆罗门教的教徒,而且精通当时的数论、胜论等各派哲学思想,可说是一位极为坚定的婆罗门学者。他说过一个故事,我至今仍然印象深刻:过去,有一位乡绅,老年得子,全家喜气洋洋。可以说,佛教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它就是为了解脱生死而实现生命关怀的宗教。“邵生瓜田”用了一则典故,也颇具般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