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苏轼见两恶霸斗诗一首比一首俗,挥笔写下28字, ... 得二人无话可说

不是每个文人都敢像苏轼那样「”毒舌”,作为北宋最大的段子手,虽然他也多有败迹,比如时常败给自家妹子苏小妹和好友佛印,但却依然不改本色。除了对好友张先80岁纳妾的那句「”一树梨花压海棠”,他还上嘲大臣下嘲布衣。当年67岁的苏轼发现好友王友道,虽平日里修行,却好女色,于是便写了词调侃人家,其中一句「”风流何似道家纯”搞得人家下不来台,最后友尽了。更尴尬的一次是他被贬岭南时,看见妇人便写了句「”蓬发星星

65岁苏轼北归途中去世,好友听闻大哭,写了一首诗悼念他

公元1101年,年过花甲的苏轼从海南儋州任上接到诏令返回京城。毕竟被贬在外这么多年,终于有机会能够回到京城,也满足了他心中的一个愿望。但同时苏轼的内心也是徬徨失措的,毕竟此时已经年过花甲。果不其然,在这一年的秋天,苏轼在北归的途中因病去世。他的一个老朋友,还写了这样的一首诗词来专门的悼念他。苏轼年少成名,人到中年却被贬他乡,这块石头一直带在身边。但是如今这块石头依然存在,但是苏轼却已经去世。

苏东坡竟还是反间谍专家?

历史上的大韩民族,用「”墙头上的草”来形容它最为合适。唐朝强大时,高丽王朝被打败了,自愿做了华夏的小弟,成了中国的属国。但当辽国在北方强大起来的时候,马上投入契丹人的怀里做了奴才。当了契丹人的走狗也就罢了,还时不时向北宋献媚,来个政治文化交流,背后却搞起小动作来。北宋时,有个杭州僧人叫净源,他坐船去高丽,认识了当时大名鼎鼎的义天。这义天可是高丽国最有道的高僧,他本是高丽王子,后来当了国师。两位高僧

苏轼最美的词,开篇美到结尾却险些被自己埋没,其中一句神来之笔

把一个「”谦虚”之名扣在苏轼头上,看上去似乎总有点儿不妥,毕竟这是北宋傲得不行的文坛一哥。别人只在春风得意时傲,他却无论身处何境,属于文人特有的狂傲不减半分。其平生最好的词作,几乎都是在被贬时所作。那个一边吟着《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边煮着东坡肉的苏轼,成了历代文人心中无可替代的偶像。但这样的苏轼平生却确实谦虚过一回,时间是在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二年,当时他的好友章楶写了首《水龙吟》,苏

袁枚为何说改诗难于作诗?说说古人改诗的那些趣事

前言诗人作诗,有不少人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例如李白能够”斗酒诗百篇,「”杨万里能够”一杯未尽诗已成,「”还有黄庭坚夸耀的”对客挥毫秦少游「”。也有人作诗慢,如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不过无论作诗快和慢,诗人都有一件事是经常做的,就是”改诗「”,在流传下来的各种诗话中,有不少有趣的改诗故事。一、韵是何物?岂可以我儿在周贽之下唐朝姚汝能《安禄山事迹》中记录了

戏说黄庭坚:强大的内心,是因为风雨的打磨

黄庭坚一生,历尽沧桑,几经政海波澜,从未显位执掌大权,他不苟附进,淡泊名利,批评时政,屡遭厄境。在冤屈贬谪生涯中度生,其高风亮节为众敬仰,丰绩万年。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人。他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

北宋最大牌的一场饭局,成就了四首趣诗,苏轼王安石都不敌一高僧

宋代文坛一哥苏东坡就是有这样的本事,让身边的人又喜又忧,喜其人其文,忧的不但是其风头太盛,还要时不时担心他写诗调侃和为难自己。本期要和大家介绍的是北宋最大牌的一次饭局,苏轼邀请好友王安石秦观以及高僧佛印一起来家中吃饭,席间每人各写了首造型怪异的趣诗,通读下来东坡王文公秦少游都不敌佛印,让我们来围观一把。

大宋第一奸臣并非高俅,而是位银匠之子,直接造成北宋灭亡

作者:杨潘说到「”足球先生”,大家或许会想到一堆名字:罗纳尔多、贝克汉姆、梅西、C罗……而今天笔者带大家认识的这两位「”足球先生”,其球技或许比不上以上这些足球巨星,但他们的名声,还有他们的权力,却又是以上这些巨星难以望其项背的,只是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这两位「”足球先生”更多的只是恶名、臭名罢了。这二人便是大宋朝的高俅和李邦彦。(北宋「”足球先生”们)说起高俅,大家肯定会想到《水浒传》,而正是因为

宋人「 ”尚意”的书风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宋四家你最喜欢谁?

你好,欢迎来到「”维知书法”,我们今天来聊聊宋四家。宋代建国于动乱的五代十国之后,晋人手迹已不易见,宋代复兴书法,是在阁帖的基础上展开的。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唐代诸家所见多是经过褚遂良等人精鉴精摹的前贤真迹和当代诸家的墨迹。宋初诸大臣所能见到仅是真伪杂糅、不足为法的刻本,取法如此,造诣也就可想而知了。宋代书法的风气也与唐代不同。唐代视书法为艺术,虽然也趋帝王所好,但都在师法二王上比高低。而宋代多把

苏轼最不想让人知道的词,却被人无意听到传遍全城,美得令人心醉

苏轼在北宋的风靡程度,完全不输给现在的不少大明星,而北宋的「”东坡粉”也是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头百姓,这一点从「”东坡帽”的流行程度就可见一斑。当年苏轼被贬惠州和儋州时,发明了一种竹笠,本意是体恤民情,供农人劳作时使用,谁知却一炮而红。一时间无论是戏台上的伶人,还是千里外京城中的王公,都爱上了这顶帽子,甚至有父母觉得给孩子带上这顶帽子就能令他更有文采。这就是苏轼的魅力,果然追星从古至今都这么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