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军队

靖难之役”后,朱棣五次亲征蒙古有何实质意义?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在「”靖难之役”后夺取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但是在后世对朱棣评价时却并没有过多的苛责他的「”篡位之举”,而是称赞其为「”永乐大帝”,主流意见认为他留给后世四大功绩——迁都北京、《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和对外用兵(南征安南和五征蒙古),其中尤其以最后一条最为人称道,很多时候中国人在评判一个帝王是否伟大时,总喜欢用文治武功来衡量,对于很多帝王来说,文治容易实现,而武功

蒙古帝国亡于明朝?其实并不是,明朝建立之后它还坚持了两百多年

统治中原近百年的元朝覆灭后,元顺帝这个亡国之君既未战死,也没有自缢,而是带着残余部众一同撤回了蒙古高原,这个曾经让蒙古祖先兴起的故地。元朝作为外来政权,其统治者竟能在亡国之际全身而退,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元朝的覆灭对于蒙古人来说,只是丢失了一部分中国领土,庞大的蒙古帝国依旧屹立在北方草原上。元顺帝受中原文化的影响颇深,北归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

关西七卫算不算明朝的疆域?明朝只册封,不派一兵一卒驻扎于此

关西七卫,是明朝在嘉峪关以西册封的7个羁縻卫所,又称「”西北七卫”和「”蒙古七卫”,分别是安定、阿端、曲先、罕东、沙州、赤斤蒙古、哈密七卫,后沙州卫内迁,在其故地又设罕东左卫。嘉靖以后完全被吐鲁番汗国吞并。关西七卫的册封,标志着明朝的...势力到达了西域一带。关西七卫为明朝屏蔽西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明朝「”华夷之辨”的思想十分盛行,也没有将关西七卫视为自己的国土,因而采取了「”以夷制夷”「

史上一场被遗忘的命运大决战,此战过后,统一的蒙古汗国不复存在

而忽必烈的后援力量,只有汉族武装、有限的蒙古贵族,以及弟弟、伊尔汗旭烈态度暧昧的"支持"。双方第一次战事,便以不了了之收场。然而忽必烈虽然取得汗位争夺战的胜利,却让蒙古汗国走向土崩瓦解。随着四大汗国脱离忽必烈的掌控,昔日统一的蒙古汗国走向瓦解,忽必烈及其子孙尽管保留着大汗的称号,但实际上已变为中国的皇帝,蒙古由此演化为元朝。

中国史上最为强盛的王朝,军队战斗力超过蒙古铁骑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隋朝基础上诞生的唐朝,之所以最为强盛,有着足够的先天基因。但从战斗力而看,则是秦汉时期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的,战斗力甚至要超过后世的蒙古铁骑。军队的战斗力能够强盛如斯,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唐朝汲取了此前三百年的教训,采取了府兵制。在唐朝之前的乱世时期,为了争夺地盘,各王朝政权都会采取募兵制。因此无论是从机动性还是战斗力等哪个方面来看,堪称是冷兵器时期军队战斗力之最。

明朝蒙古降将哱拜造反真相,文官欺压、克扣军饷,以文御武失灵

明廷采取以虏制虏的政策,命拜统领2000私家兵在阴山、贺兰山一带巡视。当万历十九年冬季来临的时候,党馨克扣了士兵的军饷与冬衣,士兵的愤怒已达顶点。虽然经过隆庆和议,明廷与蒙古各部结束了敌对状态,但是西北局势仍然不安稳。我们看见的只是叛乱发生后,那些文官为了立功而表现出的贪婪表情,以文御武、官僚政治似乎在这一刻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