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诩

兵不厌诈的故事:诚信并非灵丹妙药

兵不厌诈的意思:厌:嫌恶;诈:欺骗。兵不厌诈的典故汉安帝在位期间,羌族部落经常侵扰汉朝边境,有一次竟然把汉朝的武都郡包围了起来,汉安帝忙任命虞诩率军抵抗羌军。羌军见汉军每日加灶,以为汉军的兵力正在不断增加,就不敢继续紧追其后,虞诩的军队才能安全地进入武都郡。虞诩又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指挥作战,大败羌军,使动荡的武都郡最终安定下来。

东汉名将虞诩“增灶”退敌:三千人吓退羌族大军

 东汉名将虞诩“增灶”退敌:三千人吓退羌族大军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今河南鹿邑西北))人,东汉名将。安帝时,始为朝歌(今河南汤阴西南)长,后任武都太守。顺帝时,官至尚书仆射。  虞诩祖父虞经,长期担任郡县狱吏,执法断案,公正平允,...

盘根错节成语故事_成语“盘根错节”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盘根错节成语故事_成语“盘根错节”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释义】  盘:盘旋。错:交错。  这则成语的本意是指树木的根干枝节盘曲交错。  【用法】  用来比喻事情纷繁复杂,不好处理,还可以比喻某种势力根深蒂固,极难消除。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后汉书·虞诩传...

成语典故_调虎离山的故事

  调虎离山的故事出自:   1、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

虞诩简介 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尚书令虞诩生平

虞诩针对羌骑行动快速的特点,献计改编汉军,主张罢诸郡兵,令其部卒出钱代役,20人购1马,组成骑兵1万。朝廷用其计>遣将击败羌兵。沿途逐日增灶,虚张声势,羌兵以为汉军日增,不敢紧追。乘羌人惧怕之时,出击获胜。料羌兵将退,遣军设伏河岸,乘其半渡袭击,大获全胜。顺帝时,为司隶校尉、尚书仆射,纠举违法,不避权贵。为人刚直,虽三遭刑罚,终生不改。永和初迁尚书令,不久卒。

虞诩的故事:保地安民深谋远虑,弹劾权势直道不屈

虞诩智略过人,忠勤国事,直道而行,守志不屈,九谴三罚,不降其节,确实是难得的将才与治才。>>一、保地安民深谋远虑>>虞诩的祖父虞经,长期担任郡县狱吏,执法断案,公正平允,且心存宽恕。虞诩命令将士不要发射强弩,只用小弩射击。虞诩查办其案件,但屡次上书都被上司押下,不予批复。孙程、张贤有扶立之功,他们劝顺帝逮捕张防,赦免虞诩。虞诩上书指斥其弊,建议免除输赎制度。顺帝把虞诩的奏章下达州郡,并为诏切责长吏。

虞诩为武都郡 虞诩的故事

虞诩为武都郡>公元115年,羌人入侵武都郡,邓太后听说虞诩有将帅的韬略,于是任命他为武都太守。数千羌军在陈仓的崤谷拦截虞诩。虞诩乘羌军兵力分散的机会,日夜兼程行进了一百余里。>虞诩到达郡府后,兵员不足三千人,而羌军有一万多人,围攻赤亭达数十日。虞诩估计羌军将要撤走,就秘密派遣五百余人在河道的浅水处设下埋伏,守住羌军的逃路。>虞诩的故事>盘根错节形容纵横交错;密密麻麻。

东汉名将虞诩的子女 历史上对虞诩的评价

虞诩虞诩是东汉时期著名将领,曾在平定朝歌叛乱、增灶计大破羌军等方面贡献卓越,他治理武都、开通水运、绥聚荒余,组织邓骘放弃凉州。虞诩的子女>虞诩>儿子虞凯,在虞诩被陷害时为其伸冤。>儿子虞恭,东汉官员,上党太守。>历史上对虞诩的评价>虞诩>著名诗人杜牧评价他:“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

邓太后知道虞诩有带兵的谋略,任命他为武都太守

邓太后知道虞诩有带兵的谋略,任命他为武都太守东汉中后期,西北的羌人经常攻掠汉朝的边关。朝廷追责判罪后,遂以任尚为中郎将,取代班雄,驻守三辅。任尚立即向朝廷报告了虞诩的建议,并用其计,派出轻骑兵,追击羌人首领杜季贡于丁奚城,遂大破之。随后,虞诩根据相应的地形地势,建营垒一百八十所;招还因战乱流亡的百姓;开仓赈济贫民;开通水路运输;多管齐下,使武都郡的百业逐渐兴旺起来。

虞诩是谁?多智名将虞诩有哪些突出的事迹?

>虞诩的分析缜密,同时还给出了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不仅善于提出问题,而且还能给出解决办法,这是虞诩的厉害之处。虞诩正是通过这些巧妙的办法,逐步平定了叛乱。其次,虞诩展现了超常的智谋,因此方才转危为安。虞诩到达郡府后,兵员不足三千人,而羌军有一万多人,围攻数十日。虞诩依法追究,但奏章往往遭到扣压,不得上报。张防后被流放边疆,虞诩因言词慷慨,升任尚书仆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