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进和袁绍能带兵消灭宦官,为什么还要引董卓进京? 在这个话题里,很多人喜欢去分析「”宦官集团”,「”外戚集团”,「”士人集团”的关系,以为能得出真相,实际上,在何进图谋的时间节点上,朝廷高层人物的关系十分复杂,不是简单套用集团利益所能区分开的。例如同为「”外戚集团”的何进与何苗,何进亲近士人,何苗则相对亲近宦官,在政变发生后,何苗也能立刻站队到士人这边,率军讨伐宦官,可见,最终影响他们做出决定的是出自自身利益,而不是什么集团利益。在《后汉书·何进
曹操一生最惊险之战,看过真替袁绍叹气 要论三国历史最著名的大战,那当然要数官渡之战了,正是这场大战奠定了中国北方的大格局,也为后来的三国一统打下了基础。但要论最惨烈的战斗,邺城之战绝对算是其中之一。在这场围城大战中,袁家展示了自己最后的底蕴,残余的河北名士依次亮相,谱写了属于自己的慷慨悲歌。他死后,三个儿子袁谭、袁茜、袁尚以及一个外甥高干各占一州,互不服气。
曹操一生最惊险之战,看过真替袁绍叹气 但要论最惨烈的战斗,邺城之战绝对算是其中之一。在这场围城大战中,袁家展示了自己最后的底蕴,残余的河北名士依次亮相,谱写了属于自己的慷慨悲歌。他死后,三个儿子袁谭、袁茜、袁尚以及一个外甥高干各占一州,互不服气。
官渡之战凶险无比,曹操手下这个谋士居然猜到了结果 此时袁绍雄据河北之地,治下有幽、冀、并、青四州,实力雄厚,兵精粮足,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荀彧在三国演义里,曹操的谋士郭嘉,为了打消曹操的疑虑,让曹操恢复信心,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分析曹袁之间的优劣。反倒是曹操手下的另外两个谋士都曾提出四胜四败论。贾诩事实上荀彧除了以四胜四败论坚定曹操的信心之外,还曾精准地预测了官渡之战的结果。
上下五千年157条历史典故,知道这些就懂了半个中国(上) 1、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3、鲧(gun)的儿
人老了,就没有胆气了?看看袁绍、刘表、公孙瓒年轻时的高光时刻 袁绍因为小儿子生病,没有趁张绣进攻曹操的机会南北合击曹操。刘表犹犹豫豫,连自己的继承人都确定不了。公孙瓒更绝,造了一座高台躲在里面,以为一辈子都可以高枕无忧了。
曹操被叛变最「 ”逗”的一次:前脚哭鼻子宣誓效忠后脚出门就投敌 本文为「”句解《三国志》”系列第23篇。笔者另建立名为「”文墨中的三国”的今日头条专栏,将辅助此系列。”曹操第二次「”张绣”复仇战,以一句来自叛变袁绍的小兵的话早早结束。「”田丰使绍早袭许,若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示意图在曹操战略后退的过程中,发生了被人忽略的「”地道战”和「”贾诩论战”两个精彩局部战役,具体的在上一文已经提到了。今天笔者主要分享的是宏观上曹操剿灭吕布势力及战后安排;曹
此人在袁绍麾下受尽排挤,投靠他人后成千古名将,为曹魏续命45年 汉末三国时期的名将名臣中,有不少人在生涯前期十分暗淡,却在投靠明主后一飞冲天。但张郃在袁绍麾下,也不如意。审配贪赃,数以巨亿,袁绍包庇审配。张郃谏袁绍,绍不从,郭图劝袁绍袭曹营,袁绍从之。及曹操破袁绍,袁绍军大溃。
三国的开端是十常侍之乱,之后董卓祸乱,背后的黑手竟然是袁绍? 小说《三国演义》里有相当一部分篇章是描述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事,家世豪华的袁绍在书中成为十八路诸侯共同推举的盟主,其弟袁术成为大军的总督粮官,袁氏兄弟成为讨董大军中的绝对掌权人。十八路诸侯起兵的理由是董卓把持朝纲,祸乱汉室,可实际上追根溯源,导致董卓率兵进京掌权的罪魁祸首恰恰就是讨董联军的盟主袁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