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晁错的救国之道 贾谊是刘恒的智囊,晁错是太子刘启的智囊。晁错的性格和学识预示了他今后的命运,他是政治上的强硬派,愿为理想牺牲自我。读到晁错,不禁想起雨果笔下的沙威。沙威是雨果虚构的人物,晁错的品行也近乎虚构。太子家令颍川人晁错上书文帝说:《兵法》说:‘有战无不胜的将军,没有战无不胜的民众。’由此来看,安定边境,保邦定国,关键在于良将的选择,因此一定要慎重行事。这是匈奴的优势。这是中原的军事优势。
第五节 刘兴居兵败 ... 战吕雉,最后诛杀吕产,刘章令刘兴居好生敬慕。刘恒命灌婴领军八万五千,火速赶往,刘恒亲自前往督军,犒劳军士。汉军刚出长安,刘兴居即刻起兵,欲取荥阳。荥阳是通往长安的要地,刘兴居志向不小。>>身在太原的刘恒,得到刘兴居起兵造反的奏报,说他欲取荥阳。>>布告一下,叛军当即瓦解,刘兴居...身亡。像刘长这种暴力分子,全身充满...,绝不屑于干重复的事。汉朝规定,封国只有行政权,没有立法权,立法权归属朝廷。
第一节 贾谊上《治安策》 作为高祖的继承人汉文帝刘恒该如何使国家达到长治久安是刘恒日思夜想的问题。文帝便将贾谊召入朝廷为博士。因此,文帝提议让贾谊担任公卿职位。>>贾谊因为被贬而远离朝廷,情绪低沉,渡湘水时作了一篇《吊屈原赋》。在贾谊担任太傅期间,文帝还经常把国家大事拿来向贾谊咨询意见。在此情况下,贾谊多次上疏陈述自己的政见,最著名的就是《治安策》。又过了一年多,贾谊去世了,死时年仅三十三岁。
第四节 力推行黄老政策 西汉政权建立后,为稳定局势,巩固政权,对异姓诸侯王的割据行为采取严厉镇压,而对百姓则实行与民休息的让步政策。这种一软一硬、一德一刑的两手政策,是西汉前期黄老政治的主要特点。此外,黄老思想还具有倡导法术的一面,与刑名思想相一致。对于无视法律约束,随意违法愈禁行为,必须依法予以制裁。因此,黄老政治同样具有严酷的一面,并使退让、宽松同进取、严酷融为一体,构成西汉初朗黄老政治的主要特征。
第五节 儒生开始参政事 儒生参政之后,力倡德治教化,起到转变世风、改易民俗、净化良知等积极作用。许多儒生好为直言,当面揭短,更使刘邦觉得厌恶,甚至对儒生做出下流侮辱行为。故而封郦食其为广野君,奖励他帮助扩大势力范围的功劳,成为第一个受到刘邦重用的儒生。初到时,因身穿儒服,为刘邦所憎恶。
第七节 废除苛刻的刑法 在轻徭薄赋的同时,又实行轻刑薄罚,废除苛法,使人知耻自重,自觉遵纪守法。西汉统治者虽多次宣布废除此令,仅是一时一事的权宜之计,不可能彻底废除,直到汉哀帝即位后,还鲺布废除“诽谤诋欺法”。其一,在统治阶级内部,危害国家安定的诸吕势力被彻底铲除,皇权复归刘姓,政权得到巩固。统治集团内都相安无事,天下自然和乐太平,成为汉文帝废除苛法、几致刑措的先决条件。
第九节 崇节俭思安百姓 >>汉文帝虽功不及秦皇汉祖,德逊于夏禹周文,然而却以躬修节俭、思安百姓著称于世,被誉为好皇帝,树为统治者的榜样,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享有盛名。在宫廷斗争复杂,祸福难测环境中,刘恒母子虽远离宫中是非之地,仍生于忧患之中,诸事小心翼翼,谨防惹火烧身,渐渐使刘恒养成谦恭宽厚、克己寡欲的品格和习性,其躬修节俭,思安百姓,自有历史因素。列侯数量有增无减,百姓负担随之增多。
第三节 汉文帝刘恒驾崩 为保险起见,汉文帝还派遣三路接应人马。汉文帝最后没辙了,只好取出代表他身份的符节交给营卫,代为通报。见了汉文帝也是稍微欠了欠腰,说道:“臣以军礼接驾,陛下吉祥。”最后,汉文帝巡察完毕打道回府,刚退出营帐,立马关闭营门,又进入“一级严守”状态。汉文帝又下令中尉周亚夫为车骑将军,属国悍为将屯将军,郎中令张武为陵墓复土将军。六月初七日,汉文帝遗体被葬于霸陵。汉文帝逝世后,太子刘启即位,即汉景帝。
第一节 吴王刘濞欲叛变 作为分封国,一旦壮大就起事,刘邦见得多了,所以才善言警戒刘濞。上文曾提到,说“邓钱”和“吴钱”通行天下,“吴钱”就指吴王刘濞铸的钱。刘濞广开方便之门,无论是谁,有来必收。于是太子的灵柩又被吴王送回长安安葬。刘濞命来者将刘贤抬回长安。刘濞此举,分明是想让儿子享受皇帝的待遇。此后,每次刘濞派人到长安都受到关押,有去无回。对朝廷心怀不满的王侯,唯刘濞马首是瞻,刘濞的势力一天天壮大。
第一节 吴王带头来造反 权利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带来巨大的利益,用的不好,就可以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害。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有财政权,有在国内征收赋税的权力。王国在政治上处于半独立状态。>>吴王刘濞是“七国之乱”祸首。吴太子在博戏过程中与太子争棋路,行为不恭。应高返归吴国,向吴王汇报了结交的事情,吴王亲自到胶西国与刘印当面约定。胶西王不听,于是派使者与齐王、淄川玉、胶东王、济南王约定共同举事,诸侯王们都答应出兵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