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

秦汉时期的祭祀信仰介绍

祭祀之所以存在并延续下来,一定程度上是源自于信仰。秦人也重视祖先祭祀。说引入政治,用以证明秦代周而立的合理性,阴阳五行思想对官方祀典和政治理论的影响自此而彰。部分民间祭祀已融入官方祀典。祭祀之礼也以太一为尊。这一制度遂奠定后世郊祀之格局。

西汉后期名将陈汤的故事:斩酋扬威赐爵封侯,功过有论沉浮无定

陈汤,西汉后期名将。两人出击杀害汉使、称霸西域的匈奴郅支单于,大获全胜,郅支单于败死。战后,甘延寿与陈汤立即写出上报朝廷的奏疏,派人连同郅支首级送回长安。知情者在西域时便向朝廷举报此事,所以司隶校卫拦路搜查,准备拘捕。于是陈汤被成帝特赦释放,但取消了他的爵位,只当个一般士兵。陈汤严明法令,采纳众人的意见办事,颇有将帅风范;但他积习难改,仍然经常接受人贿赂的金钱。

王温舒的故事:以杀立威、以酷行贪 为何屡次得到汉武帝重用

王温舒就是这批人中的一个典型。在此期间,王温舒投靠了张汤。王温舒之所以重用这批人,实际上有他自己的想法。而王温舒正是一个将汉武帝政策推到极致的人。>>王温舒的确没有辜负汉武帝的期望。首战告捷以后,王温舒立刻上书汉武帝,提出对这批人的惩处方案:案子犯得重的满门抄斩,案子犯得轻的本人也要杀掉,而且无论案情大小,其家产统统由官府没收。

汉成帝时的贵族公卿――淳于长的故事

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有一个贪官凭借皇帝的宠信,利用自己的权势,攫取了大量的财富,他就是汉成帝时的贵族公卿——淳于长。汉成帝称赞了王商独排众议,坚持正确主张的行为,对王凤的惊慌失措表示不满。皇帝听说后,也十分嘉赏淳于长的孝心。一直在察言观色、窥测时机的淳于长认为可遏不可求的机会来了。通过这一事件,淳于长不仅赢得了赵飞燕的感激,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取得了成帝的极大信任。

《汉兴八十年》第二卷 反秦战役>第二章 秦二世元年 公元前209年

卢生向秦始皇献上一册图书,名叫《图录》,书中记载:“亡秦者胡也。”>>看了秦二世胡亥短短三年的统治,我们不得不感慨:“得天下难,失天下易。”更加令人发指的是,秦二世连姐妹都不放过,在连续斩首十二个皇子示众之后,他又先后车裂了十个公主。>>秦朝的法律规定每个成年男子每年都要完成一定徭役的任务。一开始秦国的地盘较小,都窝在关中,从国中任何一个地方到边郡都很近,所以对于人民来说压力不大。

《汉兴八十年》第二卷 反秦战役>第三章 秦二世二年 公元前208年

>第七节陈王败亡>>秦二世二年,反秦大火的燎原之势突然有点儿偏向,不但烧向了腐朽的秦王朝,也烧回了起义军自己的身上。将士们知道,章邯大军一路向西,即将遇到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自己。陈王得势后虽然犯了很多错误,但他立誓要把消灭的决心一直都在,在各个诸侯纷纷开始各自抢地盘割据政权的时候,只有他一力扛着大旗主动与秦军作战,是诸多起义军的主心骨。反秦形势的一片大好,突然间就随着陈王的陨落而变得扑朔迷离。

《汉兴八十年》第三卷 楚汉相争>第二章 汉高帝二年 公元前205年

>第六节诡计专家>>楚汉相争的第二年,其实已经是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掌握了关中的他已经在争夺天下的斗争中取得了很大的优势。刘邦找来了战国时韩国韩襄王的孙子做韩王,统领韩国的地盘。项王大怒,有意迁怒于那些之前刚刚平定殷国的人。刘邦的这种实用主义成就了天下,也成全了陈平。所以,他在历史上褒贬不一,有人称赞他识时务,也有人批评他墙头草。

《汉兴八十年》第二卷 反秦战役>第四章 秦二世三年 公元前207年

>第十三节破釜成舟楚霸王>>上回说到,楚怀王派宋义为统帅去救赵国,只是他手下的部将。项羽过河之后,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吃惊的事情,就是直接凿沉了所有船只,砸了所有锅,只留三天的粮食,以表示绝无退还的决心。反秦大浪起,戍边将士中大部分的征夫都逃离散去,只剩下了十万嫡系部队。击败秦军最精锐部队的项羽继陈王和项梁之后,成为了起义军的第三代领导核心。

《汉兴八十年》第三卷 楚汉相争>第三章 汉高帝三年 公元前204年

陈馀据险而守,兵力充足,根本没把韩信放在眼里。虽然韩信出山以来屡获大捷,但还是没有引起陈馀这个久经沙场的老将的警惕。没有经过长时间训练,迅速凑出来的部队最容易这样被人打败,赤壁之战时东拼西凑的百万大军,迅速扩张的前秦苻坚的部队,包括刘邦在彭城的六十万军队,都是这样被人以少胜多的。

《汉兴八十年》第三卷 楚汉相争>第四章 汉高帝四年 公元前203年

>>作为一个拥有七十几座城的大国,齐国现在已经是中国版图上还没有被楚汉瓜分的最后一块战略要地了,而田氏兄弟终于也要迎来他们的末日。当年刘邦入武关灭秦的时候,也是先劝降秦军守将,秦将答应投降、放松警惕之后果断被刘邦趁机杀的大败。虽然齐国一直是自己的死对头,但现在唇亡之寒,项王必须救。>>《孙子兵法》的第一句就是“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第十一节三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