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囊 然而李贺并不满足,相反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了。为了搜集、积累创作材料,寻觅佳句,李贺经常大清早就背上一只锦囊,骑上一匹白马外出游历。他一边走一边观察,每当触景生情偶有所感时,便及时写下来,投入锦囊中。他的母亲见他从锦囊里掏出来这么多纸条,不禁心疼地说:“我的儿真是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呀!”他的成功与锦囊是分不开的。
被锁馆内 中午了,他还全神贯注地在那里读书,周围的读者纷纷离座,丝毫也没有引起他的注意。图书管理员的喊声他一点儿也没听到,于是被锁在阅览室内。待到他发觉时,室内已空无一人,且门紧锁着。他毫不在意地笑了笑,重新回到座位上坐下,不觉饥饿,不知疲倦地又专心读起书来。经过多年努力,他终于把“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性难题向前推进了一步,受到国际数学界同行的认可和好评。
好讲古书 沧州人刘羽中,平时喜欢阅读古书,迷信古人讲解古经。一次,偶然得到一册古代兵书,便伏在桌上攻读一年,自称可带兵10万指挥作战。恰巧碰到外敌入侵,他就操练士兵,带兵抵抗,结果大败,他差点成为俘虏。>后来,他又得到一本古代水利书,又伏在桌上细细阅读一年,自称可叫千里土地变成良田。州官听信他的大话,便任用他在一个村子里领导兴修水利。恰好碰到洪水暴涨,水流沿着他挖凿的渠道倒灌进来,村里人几乎被淹死,变成鱼鳖。
忠于父业 一个差役骤然富裕起来,便请先生教儿子读书,想叫下一代改换职业,可是儿子已经习惯做差役的事了,定要继承父业。一天,差役的哥哥拿着一把毛扇进屋,先生便出个对子叫学生对:“大伯手中摇羽扇。”>先生很生气,说:“打胡说。”
小看《史记》 莱阳宋荔裳说了一则笑话:“我小时候在家塾读书,乡里有个热衷于科举而没有功名的老学究问我:‘小孩子,你读的是什么书?’我说:‘《史记》。’问:‘是谁写的?’我答:‘司马迁。’又问:‘他是否进士?’我答:‘他是汉朝太史令,不是进士。’他拿起书来,读了一两行,就拍了拍桌子道:‘这个不是进士的司马迁,写得不算好,何必去读它?’我暗暗发笑。”
苏轼的读书法 苏轼的读书法>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曾向求教于他的人介绍了一条读书经验:“每次作一意求之”“勿生余念”,意思是每一次读书只带着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去研究,不要涉及旁的问题。他读《汉书》时列出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贷等若干方面,每读一遍研究一个方面的问题,几遍读下来,对这几个方面都有了比较精深的理解。苏轼的这种读书...,得到了不少后人的赞同,人们称之为“八面受敌”的读书法。
朱喜读书法 朱熹读书法>中国古代学者对如何读书有不少论述,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朱熹读书法。朱熹一生读书万卷,学识广博。他的读书...有六条: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泳;4切已体察;5着紧用力;6居敬持志。后人把这六条称为“朱熹读书法”。
潘金莲第一次见西门庆为何 *** *** 潘金莲第一次见西门庆为何 *** *** 文/福宁客 不管是《金瓶梅》还是《水浒传》都少了不西门庆与潘金莲这一对搭担,但是一个有妇之夫,一个是有夫之妇的潘金莲与西门庆两人是如何一见钟情的呢,以至于后来有了西门庆联合潘金莲毒害武大、武松替哥...
李焘的故事 如何评价李焘 李焘在南宋官员中以学术著称,关于民生、长于吏治,于1184年去世,追赠光禄大夫、太师、温国公,谥号文简。李焘的故事李焘在搜集材料时,“作木厨十枚,每厨作抽屉匣二十枚,每屉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月日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因卷秩庞大,前后分四次上进。>如何评价李焘>赵昚:①焘爱朕,屡进谠言。如郑樵、李焘、王应麟、马贵与(马端临)等是也。故余谓《春秋》之后,才有此书,信之所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