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蔡锷曾与李烈钧有同学之宜,最后为何矛头相向?

2月5日,蔡锷与四川都督胡景伊、广西都督陆荣廷、贵州都督唐继尧联名通电,对当前局势表明了他们的态度和立场,虽说没有直接点名谴责李烈钧,但矛头所向,非常清楚。>唐继尧>蔡锷与李烈钧在日本留学期间本有同学之谊,其后,袁世凯称帝,二人也曾与唐继尧共同发起讨袁,但在此时,蔡锷等四都督的联合通电却让李烈钧颇感为难,他回复蔡锷等人,不仅提到他们的旧谊,也倾诉了他的苦恼,希望诸公能理解他的初衷。

南北矛盾如此尖锐,“二次革命”为何依旧难以成功?

就在各方势力对江西军械案努力进行调解期间,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身亡。而此前一天,袁世凯刚刚发布了国会召集令,规定4月8日为国会开幕日。现在,国会尚未召开,宋教仁却已死于非命。宋教仁>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二次革命”。也就是说,...所发起的这场旨在推翻袁世凯的革命,始终未能赢得广泛的社会力量的同情和支持。

频繁致电,蔡锷能否遏制袁世凯膨胀的权力欲望?

1913年7月17日,蔡锷首先致电袁世凯与黎元洪,在分析了各地的形势之后,提出了“添重兵驰赴战地,分头截剿,早日扑灭,以免星火燎原”的建议,并提醒袁世凯,对北军要“严申纪律,免促奸人借口”。袁世凯是不喜欢议会政治的,他相信的是实力,是枪杆子。焦急中的梁启超于25日、26日一再致信袁世凯,希望他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是尊重国会的,不要给...破坏国会留下借口。

师生联手,看梁启超、蔡锷如何践行讨袁重任?

>这段对话亦出自梁启超的记忆,我们也不必太在意它的真伪,总之,都是蔡锷释放的烟幕弹,在这烟幕的背后,一场以云贵为中心的武力讨袁行动,正在暗中有计划有步骤地酝酿部署着。于是,在蔡锷的安排下,原云南军官、经界局评议...殷承瓛自北京赶赴滇黔,戴戡则立即登程,离开贵州,赶往北京。从事报刊编辑、图书编辑二十余年,曾获多种全国及北京市文艺评论奖,著有《梁启超传》、《一个人的阅读史》、《喧嚣与寂寞》、《雅俗》等。

揭秘:民国军阀如何大发横财?

军阀大发横财,把横财存进外国银行,这些说的都对,不对的是数目字——孙中山先生过于低估了军阀们发横财的能力。比如说冯国璋吧,此人接袁世凯的班做大总统的时候,所发的横财不是几千万,而是“数万万”,即几个亿的大洋,要按购买力折合成人民币,至少有几百个亿!军阀们发横财的手段说穿了毫不稀奇,无非是...、受贿、收礼、经商。民国前期所有军阀当中唯一跟“清廉”俩字儿沾边的,恐怕只剩皖系军阀段祺瑞了。

刘邓“减灶”擒敌记:定陶一战歼敌4个旅

蒋介石急忙改变作战计划,调集14个整编师、32个旅共30余万人到冀鲁豫战场,对晋冀鲁豫野战军形成两面合围之势。蒋介石、刘峙要逼刘邓大军与之决战!战斗进展之顺利令赵锡田十分得意。定陶一战,刘邓部歼敌4个旅计1.7万余人,粉碎了西路之敌的进攻,打破了敌人钳击我军的计划。从此,刘邓大军在晋冀鲁豫战场上完全取得了战略主动权。次年6月,刘邓大军挥戈南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哪位传奇参谋长辅佐过五位开国元帅?

初任参谋长在中国人民...军史上,有过这样一位传奇将军。他就是建国后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李达。两次辅佐贺龙元帅贺龙是李达辅佐过的第一位共和国元帅,也是唯一先后辅佐过两次的元帅。1993年7月12日,这位担任参谋长时间最长、曾辅佐过共和国五位元帅的传奇上将,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李达被认为是中国建军史上最好的参谋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动荡不安的年代 蔡锷如何让云南求得一丝发展?

蔡锷不是一个只说不做的人,他说到做到,而且做得光明磊落。虽然蒙自、开化、大理、腾冲等地也发生了几次动乱,但规模不大,很快就平定了,全省的局势也得到了控制,甚至有余力“援蜀救黔”,支援北伐。他训练的云南新军是起义各省中少有的精锐武装,训练有素,建制完整,很有战斗力。

1926年庐山兵谏,他带人闯进蒋介石卧室

在这十年的交往中,1926年初成为两者关系转变的重要分水岭,邓演达对蒋介石的独裁所持的深恶痛绝的态度,导致蒋介石视邓演达为眼中钉。带队的邓演达、唐生智冲进蒋介石的卧室,把他从床上赶了下来。事后,蒋介石知道实情,对邓演达恨之入骨。1927年1月3日,武汉临时联席会议提出了“提高党权案”,此案目的在于限制掌握军权的蒋介石。1931年2月,蒋介石软禁胡汉民成为其第二次下野的导火索!

揭秘:武昌起义前孙中山领导的十次武装起义

在这之后,至1911年武昌起义推翻清朝统治之前,孙中山领导了十次武装起义。第二年2月,在香港成立了兴中会总机关,并着手组织武装起义。这次还未发动的起义,作为孙中山推翻清朝统治的“战争事业”的发端而载入史册。由于起义军枪械弹药不足,孙中山即返回河内筹办。后因弹药不继,义军宣布解散。4月29日起义军与清军中的反正部队会合,攻克河口。23日,黄兴潜入广州,成立起义指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