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

切勿自结于恶,否则终难得安乐!

自从拘萨罗国王波斯匿皈依佛陀以后,国王便常去拜访佛陀,披露自己的想法,借此请求佛陀的裁定,以便检讨自己的想法是否妥当。今天,国王又来拜访佛陀,讲了一篇话。然后,佛陀以一首偈启示其意:「若知自己可爱,切勿自结于恶。盖因作恶业者,损坏他人及自己,终难得安乐。」。这种说法,看起来非常浅俗,但其道理却是非常深刻实用的,其实这正是贯通佛教平等慈悲的大乘精神的原始理念。

愚痴的人造恶业 终有恶报

恶有恶报愚痴的人造作恶业时,并不明白自己所作的是恶业;作恶的人因自己的恶业而受苦,如同被火烧炙。佛陀也说他成为佛陀当天,也亲眼看见这个人面蛇身饿鬼。佛陀说很久很久以前迦叶佛在世时,这个饿鬼是个残忍的小偷,几次放火烧燬一位富人的房子,甚至还趁迦叶佛外出托钵时,放火烧掉这位富人布施给迦叶佛的精舍。由于这些恶业,他必须长久受报。「愚痴的人造恶业时,不知正在造恶业,但无法逃避业报。」佛陀说。

阿难取水亲见被塞井口滚滚涌清泉

阿难很为难,禀告佛陀说:「大德!村里的人将稻草、稻壳投进井里面,连井都塞满,不能去打水啦。听说,他们唤着:『那些虚伪的沙门,不要给他们喝水!』而将井口塞满了。」。但是,佛陀还是命令阿难去打水。阿难带着一个钵,到井边来。阿难满面春风,打了清净的泉水,匆匆回到佛陀的身边,来禀告这一件奇事的始末。

佛教徒与非教徒的区别:不受第二支箭的苦!

对这些种种的感觉和情感而言,无论是佛教徒或不是佛教徒,所受的感觉和情感都是没有两样的。于是,佛陀就说:「比丘们!未受教的人,遭遇到苦受,则悲叹万分,愈显得彷徨迷惑,恰似中头一支箭而又中第二支箭那般,感到非常痛苦。相反的,受过教法的人,遭遇到苦受,绝不致徒然悲叹,自乱手脚。所以我说:『不受第二支箭』!」。受第二支箭即是相续的念头,已远离未受之前的本心,倘能回归最初的本心,就不必受第二支箭之苦了。

养尊处优的比丘

每当他想要吃什麽东西的时候,就要僕人帮他煮,所以他虽然出家,但仍然养尊处优。佛陀看见他如此反应,又告诫他:「比丘!过去世时,你虽然是一个邪神,但你仍然有害怕作坏事的惭与愧。现在你身为比丘,怎麽反而失去惭与愧,大剌剌地暴露上身呢?」。佛陀接著告诫他:「...上半身是不对的。...衣服无法使你成为持...谨的比丘,身为比丘必需弃绝无明。」。听完佛陀对巴富斑迪卡的告诫后,其他比丘信受奉行佛陀的说法,因此证入初果。

佛陀安慰高龄比丘最终证得初果

佛陀安慰年老的比丘尼色身是疾病的渊薮,容易损坏,终究会衰老不堪,这腐朽的色身终必毁灭,有生就有死。比丘同意后,她于是把托钵得来的所有食物都给他,一点也没留给自己。第四天,她正在托钵时,在狭窄的路上遇见佛陀,她恭敬的向佛陀问讯,然后退后,却不小心踩到袈裟而跌倒了。佛陀赶紧上前去安慰她:「你一定要了解,你的身子日渐衰老孱弱,随时都可能散掉。」。优塔萝比丘尼专心思考佛陀的教诲,终于证得初果。

真正可以帮助你的人

「放心吧!你已经找到真正可以帮助你的人,一位永远能给你安慰,给你皈依的人,累世以来,你为亲朋好友去世所流的眼泪,多得无法计数!」佛陀接著告诫他:「过去,你执著贪爱,现在弃绝它们吧。未来,不要让贪爱奴役你,此刻,也不要陷入任何的执著,没有执著,贪爱就完全消灭,你就会证得涅槃了。」。山达迪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就证得阿罗汉果。

破除心中无明,才是真正的灭苦之道

有一位阿支罗迦叶居士正准备出城办事,在往耆阇崛山的路上,他远远地便看到佛陀。于是阿支罗迦叶恭敬合掌,向佛陀禀白:‘慈悲的佛陀,我已明了苦谛之理。从今日起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此一生作佛弟子,愿佛陀为我作证明!’阿支罗在至诚恭敬顶礼佛陀之后才离开。离却了生,即无有灭相,真正究竟之乐,当下即是!

佛陀使比丘尼观美色无常 证得阿罗汉果

观美色无常而证阿罗汉果此城(色身)为骨头搭建而成,并涂上血与肉,其中充满老死,骄傲与虚伪1。-摘自《法句经》嘉娜帕达卡娅妮公主是佛陀姨母的女儿。她与佛陀的堂弟难陀订有婚约。但从精舍回来的其他比丘尼不停的讚誉佛陀,有一天她终于决定与他们一起去佛陀的精舍。只有嘉娜帕达卡娅妮才看得见这女子。这时候,该女子进一步的老化,已经无法支撑身体,整个人瘫痪在地上了。后来,她信受奉行佛陀的教诲,而证得阿罗汉果。

去墓园察觉感官难于调伏 比丘彻底明白佛法

一群比丘到林子裡去禅修,不久之后就进入禅定。这时候,他们认为已经脱离一切感官欲望,而证得阿罗汉果了,就想回去向佛陀报告。但事实上,他们高估自己了。这些比丘察觉到一切感官欲望变化多端,难于调伏的性质后,彻底明白佛法。佛世时,以上十种相的尸首可以在墓地和停尸间找到,在这些地方的尸首都尚未掩埋或火化,所以野兽和鸟类经常来啖食。现在当然无法找到这些尸首,作为观想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