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做恶业,绝对无法躲避恶报 另有一群比丘,欲搭船前往佛陀的住处。他们也急著想请教佛陀,船长不幸的妻子究竟做了什麽恶业,会被丢到海中。第二天精舍的比丘发现大石挡住山洞的门口,就到村子裡去找人帮忙,但却无法移动大石。这时候,一位比丘说道:人若做恶业,绝对无法逃避恶报。
因深信佛法,竟能双脚渡江而不沉于水 于是,佛陀便变化一个人,从江南水面玉步行而来,他的双脚不沉于水。此人来到佛陀座前,以最恭敬的心稽首礼拜。村人听闻佛陀说此「信能渡渊」的见证之后,大家都心开意解,信心坚固,发愿皈依佛、法、僧三宝,受持五戒,成为虔诚的正信佛弟子。不能深信因果业报者,就是拨无因果的恶见人。因此,信佛须先深信业果。就是相信「肴因必肴果,肴业必有苦」的真理。「苦」从不善生,欲灭众苦,须修身口意善业。
深信邪师 而害妻子按腹堕胎 原标题——邪师害死人诗曰:「装腔作势诱迷人,利不随心即发嗔;嫉谤奸邪无惭愧,夸矜恶见诈通神。」释迦世尊住世时,有一位居士心性不坚定,他虽名信佛,但又信奉外道邪师。此时居士的妻子怀孕,希望生一个男孩传宗。因此,恭请佛陀位临家中供养。外道六师等深感嫉妒,而且是具足悭贪、瞋恚、邪见的人,所说均和佛法相反,因而回答居士说:「你的太太会生女孩」。
常说「生死极苦」的婴孩 竟是因前世辱 ... 师父 生死渐渐长大,凡是见到任何人,他都会说:「生死极苦,莫造恶业。」他为人慈心孝顺,对于父母、师长、僧众,以及有道德的善人,一律含笑恭敬,绝不会说妄语或以粗恶语句...,大家非常赞杨他的良善。佛陀即为生死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法。于是禀告佛陀说:「世尊!这位年纪轻轻新出家的比丘,前世种植什么福因,生下来就会说『生死极苦』,知道自己的宿命?又能得遇如来世尊,度他出家得道?」。
富兰外道师徒投江 ... 的罪报 在释迦世尊尚未成佛以前,囯王大臣以及一般人民,都是以富兰为师,信奉这个外道做为最高皈依者。有一天,富兰外道带着众弟子来见囯王。经过数天,囯王听见富兰迦叶师徒,全部投江...这个不幸消息之后,非常惊讶!类似富兰外道这种邪师,目前不无其人。
释迦牟尼佛为何说 上当之人大多心有倒惑 于是释迦牟尼佛说了一首偈语:“末香以涂身,并熏衣璎珞。倒惑心亦尔,谓从己身出。如彼丑陋婢,见影谓己有。”释迦牟尼佛所说之偈,是从婢女误认富家媳妇之合影为自己的角度来阐述的,他把这种现象,称作“倒惑”。骗子固然可恶,但上当之人,大多心有“倒惑”,因而被假象所迷住,看不清事物的本质。
若要供养,若迟疑,回报既慢且少! 一位穷苦婆罗门的慷慨奉献行善要趁早,并且要制止心,不要去作恶,若迟疑,则心易于造作恶行。国王就要手下送一块布料给这婆罗门,奖赏他虔诚的信仰和慷慨供养。「这婆罗门如果初夜时就供养,那么他所得到的奖赏会更多。但他是在后夜才供养,奖赏就少了。一个人若要布施,应该马上做,若迟疑,回报既慢且少。更有甚者,可能甚至就不布施了,毕竟人心容易做恶业。」。
不做恶业的人不受恶报,猎人也能领悟佛 猎人全家领悟佛手掌若没有伤口,就可以捧持毒药,毒药不会伤害没有伤口的人;同理,不作恶业的人不受恶报。有一天,一位名字叫做拘古泰弥陀的猎人到城里来贩卖兽肉。一天清晨,佛陀观察世间,发现这对夫妇一家人就要领悟佛法了,就前往这猎人设置在林子裡的陷阱去,并且在陷阱附近留下自己的脚迹,然后坐在离陷阱不远的灌木阴影下。不久之后,猎人来查看陷阱,发现没有动物落入陷阱,但却在陷阱不远处发现有人的脚迹。
阿难两世遭遇天灾 出点子破解现实危机 终于有一天,一位大臣向梵达国王提出停止施舍的建议。梵达国王看到他虚弱的样子,心中顿时产生怜悯之情,马上布施给这位外道修行者一千多头牛。因为阿难的建议,佛陀和他弟子们都留在舍卫国,让人们能够时常见到佛陀,心中有所依靠,舍卫国最后终于平安的度过饥荒。
不得以伤害别人来保护自己 -摘自《法句经》不以伤害他人来追求自己幸福的人,可以获得幸福。佛陀问他们为什么要打这条蛇,他们说害怕蛇会咬他们,所以先发制人。「如果不愿意别人伤害你们,你们就不该伤害别人;如果伤害别人,甚至在未来世也得不到幸福。」佛陀教诲这些年轻人。这些人听完佛陀的教诲之后,理解到恨意的害处,他们也因此专心思考佛陀的教诲,不久之后,他们都证得初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