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指出人的性格脾气因何不同 若有众生不亲善知识和善德之人,不求知何为善恶、对错。若有众生亲近善知识和善德之人,善于向他们求学,再获人身时,智慧圆满,此乃上求好学之报。因此,业的力量是有情在怀孕时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从佛教的立场出发,我们现在的精神、道德、智力、脾性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自己过去、现在的行为及习气所致。
渔夫们依信心而得度的故事 有一天,佛陀见度化他们的因缘已成熟,便来到江边,坐在树下身体发光。佛陀让他们坐下,为他们传讲佛法,但这些人听了,心中不信,无法度化。这时,村人们依靠那人的行为见证了信心的力量,纷纷对佛陀产生信心,求受三皈五戒,成了居士,最后都得到了度化。
一念三千福,一个小动作可能影响人的一生 圆满供养之后,佛陀为他们说法,然后国王和夫人又很虔诚地送佛陀一行出门。总之,我们要先学做人,直到「零缺点」时,才能渐渐达到佛陀的境界,做人如果还有缺点,那要成佛就难了。
高僧教你如何用智慧回答不信佛的人 -弥兰陀王心有不甘,又提出第五个问题来质疑,一个比一个更难回答,但是那先比丘智识过人,胸有成竹,依旧微笑着一一开示。-弥兰陀王大不以为然的回答:“当然不能!治病要对症下药,慢慢地一味配一味的调理,病人才会好,怎么能胡来!”-弥兰陀王面露赞叹之色,十分佩服那先比丘对答如流的智慧,继续问到底的说:-“那么,请问释迦牟尼佛有没有嗔恨心,会不会发脾气?”
佛陀三滴眼泪,为何震动三千大千世界 佛陀三滴眼泪震动三千大千世界编者按:此文章摘自《旧杂譬喻经》,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发菩提心的重要。此时,佛陀脸色无有光彩,像是特别忧愁的样子。阿难问佛是何缘故。说完,佛陀流下三滴眼泪,三千大千世界为之震动,数不清的天、龙、神、人都发起无上菩提心。
风月女子孙陀利的业果 佛陀在世时也曾遇到许多困难,其中有一件事让佛陀永远难忘,那就是孙陀利毁谤佛陀的事件。孙陀利是一位生活在风月场所的女人,她听说有许多人都跟随佛陀出家,这些人当中甚至有她以前所爱、所依靠的人。虽然孙陀利用尽妖艳的姿态,却无法动摇这些出家人的心。
佛陀住世的最后一天为众弟子解答4大疑惑 世尊住世最后一日,解答弟子四大疑惑。佛陀说后,又启程经过波婆城的阇头园的地方,曾接受金银匠的淳陀供养的旃檀耳,旃檀耳是菌类,是不消化的食物,佛陀吃后觉得非常不好,但佛陀仍慈悲地为他解答四种沙门的不同,淳陀很是感动。佛陀不是自己要求塔寺的人,他是为众生才说建塔寺的遗言。佛陀的话,听得阿难和大家更感动、更伤心!
一个乞丐从无到有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化子每天出门乞讨,他很想过正常人的生活,于是他总要乞讨一些粮食积攒起来。于是,叫化子下了决心,要去西天向佛祖问个明白,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才有此命运?叫化子来到一条大江边上,江里没有一条船。突然佛祖出现了,叫化子很高兴,佛祖问叫化子,你这么大老远来这里一定是有什么很重要的事来问吧?叫化子来到那个江边,老龟已经算到叫化子该回来了,就急着问佛祖是怎么说的?
佛陀为何拒绝回答这些问题? 那时,尊者摩罗迦子在独自禅坐中,起了一个想法:“世尊对"世界是常、无常、有边、无边,生命与身体是一、是异死后真我的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些观点,都不主动表示他的看法,别人问了也是被世尊搁置,或是拒绝回答。我实在不赞同,也不能接受世尊这样的做法,如果世尊不告诉我这些论题的正确答案,那么,我将质问他,舍弃离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