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证道的意义 佛陀成道特别之处在于这两方面的融合。佛陀曾在开示中描述证道的经验。这项洞察对佛陀的心带来两种影响。那么佛陀成道对身在今天的我们有什么意义呢?佛陀的证悟使我们清楚知道生中每一刻的抉择都会带来后果。佛陀的成道经验告诉我们善与恶不仅仅是社会上的约定俗成,而是世界构成的机制的一部分。佛陀成道经历为我们订下了重新估量自己所属文化的标准。所有的文化皆受有限与被制约的事物所桎梏,而佛陀的证悟则超越所有的文化。
放生因果取舍粗细教诫 佛陀弟子阿难陀看明彼之痛苦,请求薄伽梵开示痛苦之因。然后,阿难陀行至阎摩狱主尊驾处,请求法王有无脱离方便,阎摩曰:“如欲脱离恶趣,在世间放生能得解脱。”从此以后,阿难陀广行放生,清净彼业障,解脱彼金刚狱苦。放生家畜功德与持戒比丘相似。众生寿终之时,放生能延长寿命。此等无量过患,薄伽梵经典中有广述。此放生功德文,由妙音龙多加参依佛陀经典之放生功德广说中而叙述。
倾听他人 - 佛陀教你不生气 倾听他人很多有修养的人,实际拥有的物质财富并不多,也许只有一些很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甚至连这些必需品都是简陋的,但他们却是快乐的。如果我们真的想做到倾听自己和他人,就应该像观音一样地倾听。然而,光是倾听是不够的,你还不能为自己和他人减轻痛苦。投入地倾听他人,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比如,你是否真的怀有一种慈悲的心态?
人间佛陀 人间佛陀录自《释迦牟尼佛与原始佛教》天上的佛陀,是人间佛陀被后世弟子圣化和神化,发展、塑造成为大乘佛教中的理想化的佛陀。这位理想化的佛陀,具有不可思议的、玄妙莫测的神通与法力,他超越了人间,上升到天上。这法,是宇宙本然的理则,是人生之实相,而为佛陀所证悟,并不是佛陀所创造或制定的。佛陀一生屡屡的告诫弟子:「以己为洲,以法为洲」。
千古一圣释迦牟尼 太子的诞生,为他的父母净饭王及摩耶夫人,乃至一切众生带来无上喜悦。公元前537年的一个深夜,悉达多太子离开了王城,成为个苦行者,是年29岁。至此,王子终于大彻大悟,证道成佛了。那一年悉达多35岁。事实上,释迦牟尼并不是神,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教义逐步成熟,僧伽团体渐渐壮大,戒律仪式日日完善,信徒遍及世界各地,使得佛教成为当今世界公认的三大宗教之一。
从纪念释迦牟尼佛的嬗变起说 从纪念释迦牟尼佛的嬗变起说卢荥章二零零五于香港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这地球、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最伟大的一位人物。这是证明佛反对偶像崇拜,明显的一个例子说明。因此可以说,在佛教传播地区的佛像、是基于各地区需求而有,而绝对不是释迦牟尼的原意,这是事实。而并不是对偶像崇拜,来纪念释迦牟尼的。也许是释迦牟尼、早知崇拜佛像对人类的伤害,因此不主张对佛像膜拜。
从《阿含经》看佛陀的德化教育实践 本文试从记录佛陀教化弟子言行的原始佛教经典《阿含经》入手,探讨佛陀德化教育的特质和具体实践,力图为当今被物欲所囿的现代人,指明完善个人和社会道德所应努力的方向。[1]在这里,印顺法师精辟地指出,佛陀创教的本怀,即在于不断地提升人的道德层次,进行完善的德化教育,直至最后成佛。
佛陀早期画像的由来 佛陀早期画像的由来扎雅·诺丹西饶很多人持这样的观点:人们没有在佛陀生前为他绘制画像,他最早的画像是在佛陀死后的几百年间绘制的。因为佛陀画像这件礼物,乌扎衍那王给影坚王写了一封信,信中表达了他对影坚王衷心的感谢,并表示要成为佛陀释迦牟尼弟子的愿望。关于佛陀在世时的画像,尚有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佛陀释迦牟民执教于伽毗罗卫城时期绘制的。听了此话,公主派了一位使者前往佛陀处,求取佛陀的一张画像。
佛陀教化的基本原理以“人”为出发点 佛陀教化的基本原理以“人”为出发点前言人类知识不断发达;社会文化当然不断发展,而人们对心身自我教育亦须因应加予调协;尤以心灵摄养,对生活过程与生命之安适与和谐;宜为有识之士所应注意。佛陀是有教无类的人群底大导师。本文涉论本届五项论题,佛陀是人类大导师,而一切经典和施教行为,无非为世间的种种教化,与社会学术思想,艺术陶冶的化仪化法。佛陀的教义,教化人群认得“缘起”法则,作为自我教育的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