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

部派时代的佛陀观

部派时代的佛陀观演培法师一绪说大圣释迎牟尼,足佛教创立者,因而被推尊为佛教的教主。不用说,这两种佛陀观,从思想上来看,是有很大距离的。由这更可看出为人类导师的佛陀,与一般神教者的教主高高在上,有所不同。“释尊之所以被称为十力大师,与声闻弟子是有所不同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弟子心目中的佛陀,是有着不同观感的”。是以,现在略为一论部派时代的佛陀观。因此,必须另外寻求佛陀的精神所在。

佛陀本怀与人间佛教(金小方)

佛陀本怀与人间佛教金小方摘要:原始佛教的基本理论揭示出:证无我、入涅盘、解脱人生之苦是佛陀创立佛教的本怀,这一本怀具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另一方面,分析佛教的出世旨归与入世关怀在人间佛教中的表现。[1]P238佛教认为人身由五蕴所构成。

附录 (一)盂兰盆真义

附录(一)盂兰盆真义在农历七月里,华人聚居的地区,到处举行「盂兰胜会」。这法会是根据「佛说盂兰盆经」的指示而举行的。孝顺父母,是中国的人伦道德,所以这部提倡孝道的盂兰盆经,大受中国人民的欢迎与传诵。可惜经过了一千多年的漫长时日,这个提倡孝道的盂兰盆胜会,在民间流传久了,慢慢地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沦为祭鬼节。

佛陀的世界观

意思是“过去、现在、未来的各位觉醒者,由于归依并且凭借自性寻求解脱,所以才能获得没有执着脱离贪求正确对待众生并使众生正确觉悟的如来境界。”既然佛陀所说的世界就是宇宙,那么,佛陀为何在《金刚经》中又说:“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若从如来的不动境界而言,宇宙存在,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时空只是陈述存在的一种方便说法,仍是一个假名。

尊重--领略佛陀身教之微

尊重--领略佛陀身教之微[作者:吴克乘]“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觉人。见之者,如仰日月于中天;悟之者,如探宝珠于沧海”明永乐如是说。佛陀的身教就在最平凡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中。吃饭之前注意衣着,备好餐具,这是对他人的礼貌,对他人的尊重。纪念他们的付出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行佛陀行动的核心是“乞”。

切莫贬辱阿罗汉

切莫贬辱阿罗汉在老一辈的佛教时代,我们常常听到很多佛教文章写到“焦芽败种”这四个字,用来贬辱二乘学人,如:“二乘灰身灭智。灰身则色非常住。灭智则心虑已尽。‘焦芽败种’”。

佛陀的啟示(一)

有一天晚上,坐在尼连禅河边佛陀伽耶一棵树下,乔达摩证了正觉,那时他才三十五岁。证了正觉之後,乔达摩佛陀在波罗奈附近的鹿野苑,为他的一群老同修——五个苦行者,作第一次的说法。佛陀在八十岁时,逝於拘尸那罗。全世界佛教徒的人数已超过五亿。第一章佛教的宗教态度在所有的宗教创始人中,佛是唯一不以非人自居的导师。依照佛教的看法,人类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所以,他就求佛收他做佛的在家弟子(优婆塞)。

佛陀的根本教义

所以,当释迦世尊成道之后,最初说出的教法,即是从其大觉智慧之中流露出来的根本教义。然而,宣说的角度和方式虽有不同,却是为了同一个原则,站在同一个基础,那便是佛陀的根本教义。佛陀的教法──四圣谛「苦、集、灭、道」佛陀的教法如何呢?

五百仙人——脚印引路 两世得度

五百仙人见到了灶里的脚印后,世尊又加持使五百仙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将灶内的火烧燃。仙人们见到脚印后一致认为是大自在天降临人间,他们便决定跟随脚印前去拜见大自在天。五百仙人一路追寻来到祗陀园。时迦叶佛在从仙人们居住的森林到如来居所之间的路上布满了脚印。仙人们认为这些脚印是天尊大自在天留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