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格言 林世敏序佛陀的格言一、宁静一、宁静来自内心,勿向外寻求!一○、没有贪爱和憎恨的人,就没有束缚。一六、被不正确的思想所困住,爱欲强烈贪图感官享乐的人,欲望便加倍也增长,束缚也因而更坚牢。所有坏的言行和意念都成为今生和后世的污垢。
卫塞节或佛陀日的意义 大多数的假日或圣节,只纪念某一事,有时候是某人诞辰,或一国的独立日,或战胜纪功日,卫塞节或佛陀日,不仅纪念一事,而是三件事,佛陀一生中三大事——降生、成道、涅盘的一代史迹纪念日。至于佛教团体组织庆祝卫塞...会,特别用花车...,悬挂佛教旗帜,这一切无非是吸引大家对这节日的注意,还有布施诵经等都是促使佛教徒行善修德,勿忘圣教。
佛陀和指鬘外道 国王的谅解佛陀带着他回到祇园精舍,人们看见指鬘外道的出现,都十分惊慌,连忙报告波斯匿王,国王立刻亲率大军赶来营救。这时佛陀还替指鬘外道求情说︰这个指鬘外道,犯案累累,虽然应该受到国法制裁,但现在他已悔悟前非,并且落发为僧。从此人们不再称他为指鬘外道,而阿含萨亦成为僧团的一份子。
佛陀的最后教诲 在侨萨罗国、娑罗树林,佛对他的弟子作了最后一次的教诲;佛说:“要自己度自己,不要依靠其他。要为自己作照明、要以我的教义作照明、不要依其他外道教义。”“但我的真正生命是法身,不是形躯。形躯的消失,是无常。法身却永恒,不生不灭。见到形躯的我,他们未见佛。依循我的教诲,即是见佛。”
佛陀的行化与涅盘 佛陀的行化与涅盘化度众生初转*轮释迦牟尼成道后,决意把自己所觉悟的真理教化众生,使他们都能离苦得乐。佛陀告诉他们,奢侈的生活和极端的苦行都是无益的,只会障蔽智慧。佛陀在鹿野苑逗留了三个月,连同先前的五比丘,合共收了五十六位出家弟子,并分派他们四出弘法,而自己则独自到摩揭陀国去。国王皈依释尊为了履行化度频婆娑罗王诺言,便率领徒众来到王舍城。佛陀为他讲解缘生、无我的道理。
佛陀时代的印度 佛陀时代的印度政治制度急剧发展雅利安人统治下的印度社会,是从西北逐渐向东发展的。时代思潮吠陀教派《吠陀》是印度最古的典籍,因此对它的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的学派,在思想上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它的影响。佛陀在世时,《吠陀》的信仰情况大略如下:一、婆罗门教传统思想婆罗门教有『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及『婆罗门阶级至上』的三大主张。
佛陀的基本教义 佛陀的基本教义四圣谛法弘法利生佛陀成道之后,决意把他所证悟的真理来教化众生,让他们也能同样地得到解脱。我们在生死轮回之中,如同病者;佛陀为我们说法,好比医生;苦谛是我们的病征;集谛是我们的病源;道谛是治病的良方;灭谛是病愈的情况。十二因缘基本内容因缘法既是佛陀悟道的主要内容,也是佛法的根本原理。
理解佛陀的本怀 佛陀向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仅仅是人类的自然性存在提出了挑战。但是,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西方的思想家要使人从教会的奴隶境遇中解救出来,可在同时却释放着人的作为动物的本能──无穷的情欲与贪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