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

佛陀的古道 第十章 正业

第十章正业正业是佛教八正道戒律中的第二项,戒除三种错误的行为,即...生、偷盗和邪Y。正确之身业、正确之语业、正确之意业。佛陀不是专横的法律制订者。俗人或比丘接受戒律是自愿的。──实如是,祗尸,如来不夺彼之生命。但是他作为有悲心的老师,对他们指出什么是正确的和什么是错误的以及其后果。

佛陀的古道 第六章 八正道的三部分

第六章八正道的三部分佛陀入灭之前,对围绕在病榻旁的弟子们说:我已为汝等制定法和毗奈耶,我入灭以后,汝等以此为师。这三种反应不是孤立的,而是“道”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一般所提到的八正道。在这一章中,简单叙述这三部分的情况,探讨其目的及构成这条道路的八种成分。佛教的“道”是戒、定、慧,这是经中提到过的三学。

佛陀的生日

﹐是佛祖世尊释迦牟尼诞生日。佛陀族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毘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释迦牟尼佛﹐是後来人们对他的尊称﹐意为能仁寂默﹐俱足内外诸圣德行﹐也可简译为释迦族的圣人。悉达多太子出生後受着传统的宫廷教育﹐文武全才﹐是一位尊贵的王子。但是﹐看来宫廷与民间社会是隔绝的﹐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情境。

佛陀在哪里 [达摩难陀长老]

2008年9月15日佛陀涅盘前,许多人携带鲜花前来礼佛,佛陀一一婉拒。同时,他也没有表示是另一个佛陀的化身。因为,佛陀根本不是由另一个佛陀创造的,自然不会是他的化身。纵观印度历史,佛陀的样子在近500年的时间里从未出现,因为佛陀不鼓励人们塑造他的形象。而今,世界各地都创造了多种不同的佛陀形象。佛陀涅盘百多年后,有一位知名的僧人叫乌巴库塔,深受欢迎。

佛陀的古道 第五章 第三真谛──灭

第五章第三真谛──灭在第三和第四两章中,我们讨论了苦和苦的起因──集。字与宇宙有关系,绝对的实际涅盘,是通过最高的精神修养和智慧证得的。佛陀在第一次说法时,对第三真谛解释说:诸比丘,此是苦灭之真谛,完全息灭、舍离、解脱、不住爱欲。[iv]在舍利弗的谈话中,有“此五取蕴根除与舍弃欲贪,即是苦灭。”但是涅盘是超肯定和否定的,与任何受条件制约的事物没有关系。佛陀用了些世间的常用名词,知道他们的有限性。

佛陀的生平

年历与出生佛陀的生活经历是他的学说背景的一部分。经藏是佛陀一生无数次讲道的纪录。在极少数几本早期经文中说到佛陀为其徒众讲成道之前的生活,经及如何悟道。)这一章我们将从这些零散的叙事中检查出佛陀生活最古老可靠的记载。在一本有几个部派都承认的早期经典中,佛陀声称他二十九岁出家,那是五十年以前的事情。未来的佛陀生于一个贵族(武士)的豪富家庭。

佛陀的证道

如斯雪山苦行六年﹐仅以马麦充饥﹐甚至日仅一粒﹐形体枯瘦如柴﹐仍未见道。"於是静心默照﹐思惟出离人间之苦的解脱之道。"(注2)廓然圆悟﹐成等正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所以称为无上的佛陀﹐弟子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

佛陀的古道 第四章 第二真谛──集

第四章第二真谛──集为人治病之前,首先了解其病因是很重要的事。治疗的功效,有赖于去掉病因。佛陀说苦,进一步指出苦因,这是给与一种有效的治疗...。因此,轻率地批评说佛陀是悲观主义者,是不公正的。根据佛陀的教导,什么是苦因集谛呢?此是缘起法的程序。因为根据佛教讲,没有“第一因”,而是无始以来的因和果与其他邪恶统治着宇宙。──实非如此,迦叶波。──尊敬的乔达摩既不知苦,亦不见苦。

佛陀的古道 译者的话 原序

译者的话佛教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南传和北传两大系统。译者征得作者的同意,以斯里兰卡1979年版本为蓝本译成中文。正因为如此,佛陀的出家、修道、成佛、说法,直到最后涅盘。本书原名《佛陀的古道》,旨在突出四谛中的道谛。但本书的内容,是全面阐释四谛和八正道的。佛陀的教义,近年来在英文中出现了许多解释,但大多数缺乏准确性,不能正确地表达佛陀的本意。第一章作为导言,对佛陀的生活作了简要的说明。

39 银货两讫

39银货两讫诚拙禅师在圆觉寺弘法时,法缘非常兴盛,每次讲经时,人都挤得水泻不通,故信徒间就有人提议,要建一座较宽敞的讲堂。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装了五十两黄金,送到寺院给诚拙禅师,说明是要捐助盖讲堂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