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古道 第一章 佛陀 第一章佛陀伟大的宗教──佛教创始人佛陀,生活在二千五百年以前的北印度,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当她行至两城之间的蓝毗尼园,在盛开的婆罗花树下手扶树枝稍事休息,生下了一个儿子。即将成佛的悉达多太子降生处,三百一十六年以后,阿输迦王在这个着名地方树立了一根大石柱,以纪念这一盛事。石柱上刻有敕令五行,九十三个阿输迦时代的字,其中有“此是释迦族圣人佛陀降生处”字样仍然依稀可见。
《觉悟之路》第十三章 佛陀的一天 午时前,佛陀结束饭食。如果有人在修行方面已有基础,佛陀就给他指出一条成就圣果之道。下午时分此时,佛陀在寺庙的一个地方坐下,众比丘聚集到他的周围,聆听佛法。佛陀以佛眼了知他们的根机和性格,给他们讲解一个多小时的佛法。每一位听众,各自根性不同,但都感觉到佛陀是在为自己单独说法。这就是佛陀讲法的方式。对一般人来说,佛陀首先讲布施、持戒和升天之乐。佛陀的崇高教导,对普通老百姓和知识分子具有同等的吸引力。
《觉悟之路》第三章 天上佛陀 清净唯已得,烦恼任人掐;汝当自努力,如来唯说者。他不是天生的佛陀,而是通过自己的精进成就了佛果。因为他圆满地明了彻见四圣谛,从无知的迷妄中觉醒过来,所以被称为佛陀。因为他不仅理解了正法,而且演说了正法,觉悟他人,所以他被尊称为圆满觉者,以此来区别只能自觉而不能觉他的辟支佛。在觉悟之前,他被尊称为菩萨,意为上求佛道之有情。佛陀是无与伦比者,百千万劫难遭遇。
《觉悟之路》第十二章 佛陀的教化 mdash;—《大事》佛陀慈悲、成功的弘化事业一直持续了45年。另外,无数农作物及昆虫将在不知不觉中被伤害。净饭王的遗体火化后,佛陀临时住在尼拘律苑内。摩诃波闍波提来到佛陀住处,请求允许妇女出家,但遭到佛陀的拒绝。在迦毗罗卫国时,佛陀化显双运神通,制服释迦族人的高傲。所以,现在所存的《阿毗达磨》被认为是舍利弗为佛法的进一步阐述。她被佛陀的话大大的激怒了,从而对他怀恨在心。
论议第一迦旃延_十大弟子 迦旃延除主张种姓平等外,还主张老年与青年平等。议论第一迦旃延在佛弟子中称为议论第一,他思维灵敏,回答问题针锋相对,观点鲜明。迦旃延好友鲁醯遮是一个娶妻生子的婆罗门。佛在阿盘提国教化时,令迦旃延代座说法。迦旃延说法,辩才无碍、长于议论,先阐述原则,再举大量实例证实。迦旃延的说法,层次分明,说理透彻,生动具体,使在座的四众弟子获益匪浅。
佛陀在哪里 这种永远不变的灵魂概念只是一种幻想,因为,正如佛陀所说,凡是存在的东西都会改变、腐蚀、消失。同时,他也没有表示是另一个佛陀的化身。佛陀涅盘前,许多人携带鲜花前来礼佛,佛陀一一婉拒。纵观印度历史,佛陀的样子在近500年的时间里从未出现,因为佛陀不鼓励人们塑造他的形象。佛陀涅盘百多年后,有一位知名的僧人叫乌巴库塔,深受欢迎。
佛陀的“应该” 佛陀的“应该&rdquo[作者]坦尼沙罗尊者[中译]良稹TheBuddha’sShouldyVen.ThanissaroBhikkhu正定构成了道的核心。圣道的其它要素,作用有两个。一个是使你入定;另一个是确保你不滞留在那里。换句话说,定本身是圣道上需要用到的一种“有”的状态。即便你最终要超越一切“有”,如果你不先把握这一个“有”,你就会在其它“有”的状态里漫游,在那里很难看见心的动态。正如佛陀所
《觉悟之路》第八章 佛陀和他的眷属 mdash;—《菩萨睒子经》净饭王期待见佛听说佛陀在王舍城讲经说法,年已花甲的净饭王渴望见到已获觉悟的儿子。他是佛陀童年时代的伙伴。国王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是,不同于其他人,他把净饭王的心愿转告给佛陀,劝说佛陀从去见他那耄耋之年的王家父亲。佛陀被安排住在释迦释的花园里。即时,佛陀升至天空,大显双运神通,以此制服了他们的狂妄。老国王见如此不中思议之神通,率先向佛陀行礼,口言这是他第三次礼拜佛陀。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来由,本是一个悲壮的典故。说的是明朝张献忠攻打渝城,也就是现在的成都时,在城外的庙里驻扎,强迫里面的和尚吃肉,当时有个叫破山的和尚说,只要你攻城后不屠城,我就吃肉。结果张献忠答应了他。于是破山和尚一边吃,一边说出了这句话。他是为了数千百姓的生命才破戒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