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

七宝随身的故事

宝天马上示现比丘相,并且在聆听佛陀微妙法音的同时,证得阿罗汉果。阿难尊者见到宝天比丘如此殊胜的果报,亦感欢喜,于是请示佛陀:“世尊,宝天比丘过去生修何福德,今世不仅出生时七宝随身,衣食无缺,亦能在听法当下,开悟证果?”与会大众听完宝天比丘的得道因缘,个个生起无上信心。宝天比丘之所以生生世世七宝随身,乃是缘于对三宝坚定至诚的恭敬心。

佛陀问病

第四幕跋梨迦:唉,唉,水,水,我要喝水。

第二章 佛陀的一生

在古印度反婆罗门制度的思潮中,佛陀无疑是最伟大的自由思想家。此偈道出佛陀的伟大是超越时空,独一无二的。佛陀是真实的觉悟者,他以亲身体现的真理,引导众生,解决烦恼。佛陀的言说教化与他的品格行谊是合一的,他以慈心悲愿来救人救世,用智慧方便来教化度众,成为佛教入世的基本精神。综观佛陀的一生,在平淡平凡中,却有不朽的精神生命,是众生的慈父良师,世人的学习楷模。

佛陀化西瓜

佛佗某日率弟子阿难与迦叶尊者到一西瓜田化缘。世尊先遣长相英俊的阿难先去向田中一小女孩化缘,当阿难走后,世尊告诉迦叶尊者:“阿难化不到瓜”。佛佗再遣面相较丑的迦叶尊者前往,阿难私自忖言:“我如此俊俏都不能化得瓜,迦叶能吗?”结果没多久后,迦叶尊者抱了一个大瓜回来供养佛佗,并禀告佛佗说:“那小女孩远远看到我,似乎就已知道我的来意,犹如一只小猫般的去田中找一个最大最甜的瓜来给我。”

03 佛陀是什么

佛陀,这是古代印度梵文的音译。佛陀,简译为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距今约二千五百八十九年,生于印度迦□罗卫城的释迦太子,成道之后,称为释迦牟尼。这就是佛教的教主。在境界上,凡圣虽有不同,在本质上,佛性一律平等,所以,佛教不将佛陀当唯一的甚来崇拜,也不承认另一个宇宙的创造神的存在。所以,佛教徒是无神论者。

智慧第一舍利弗_十大弟子

八岁的舍利弗走上论师的宝座,与诸论师及其子弟辩论。在施工过程中,许多外道一致反对须达多建造精舍,供养佛陀,要求与舍利弗辩论。假如外道胜了,舍利弗离开舍卫城,工程停止。不退菩萨行传说舍利弗于六十小劫前。舍利弗毫不犹豫地将左眼取下,交给青年。僧团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都由舍利弗来解决。舍利弗对维护僧团的统一做出重大卖献,受到佛陀的表扬和僧众们的尊敬。舍利弗听到这一消息,和大家一样十分悲哀。

02 佛陀是创世主吗

因此,佛陀不以创世主自居,甚至不希望徒众们仅对佛陀作形式上的崇拜;能够实践佛的言教,就等于见佛敬佛,否则,虽然觐见了当时的佛陀,也等于没有见佛。所以,佛陀既不是创世主,也不是主宰神,佛陀只能教导众生离苦得乐的...,佛陀自己虽已离苦得乐,但却不能代替众生离苦得乐。

68 我是侍者

68我是侍者南阳慧忠国师感念侍者为他服务了三十年,想有所报答他,助他开悟,一天呼唤道:“侍者!”侍者不明所以道:“国师!我是侍者,不是佛祖呀!”慧忠国师与侍者谁负了谁,这不去论他,但侍者只承认自己是侍者,不敢承担佛祖的称谓,这是非常遗憾的事,禅门讲究“直下承担”,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而众生只承认自己是众生,不承认自己是佛祖,沉沦生死,无法回家良可悲也。

佛陀是“大孝”和爱国的

有个别人错误地认为:佛陀未经父母同意就出家,弃父母、国家于不顾,是不孝和不爱国。其实,佛陀是“大孝”和爱国的,真可谓是忠孝双全。佛陀是提倡孝道的圣者,所谓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国亡城破后,佛陀又亲自率僧众回国看望被琉璃王残害的释迦族妇女,说法抚慰,又表现出炽烈的爱国爱民之心。伟大的佛陀还把孝敬父母等长辈和爱国主义的精神,扩展、升华成了“冤亲平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爱精神。

千手千眼佛的传说

据传,这尊千手千眼佛是古代一位公主的化身。在这群龙无首、国难当头的严峻时刻,他们包围了皇宫,要求三公主主持大局,带领军民保家卫国。佛祖知道了人间百姓的愿望,也敬佩三公主的高贵品质,就还她全手全眼,列入仙藉,封为观世间菩萨,专管人间百姓的疾苦,并让她提出三个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