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处云行的苦行者 天空中无道迹,只有佛陀的教法才能证得涅盘,五蕴无常,诸佛坚定,不随境转。四处云行的苦行者须跋陀罗在拘尸那罗时,听说佛陀当天晚上就要涅盘了。虽然尚未请教过佛陀,但他觉得只有佛陀才能回答他的问题,于是急忙前去面见佛陀,阿难尊者却希望他不要去打扰佛陀,但佛陀听见两人的对话后,同意接见他,须跋陀罗就向佛陀请教三个问题:1.天空是否有轨迹?佛陀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乞儿得度因缘 乞儿得度因缘久远以前,佛陀与一千二百五十名弟子住在舍卫城中的给孤独园。当时城中有五百位乞儿,常来听佛陀说法,经过多年的熏修,乞儿们深深地感受到佛法的利益。由于当初种下毁谤的因,佣人们多世以来均沦为乞儿;也由于一念的忏悔与誓愿,所以今生得遇圣人,听闻佛法而得解脱。
净界法师:释迦牟尼佛这样精进 释迦牟尼佛这样精进净界法师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因地的时候,释迦牟尼佛的特色,在六度当中,他的精进波罗蜜特别的殊胜,很少有一个菩萨像释迦牟尼佛这样精进的。弥勒菩萨在龙华三会的时候,讲经只有三会;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所以释迦牟尼佛的特点在精进,他敢在娑婆世界成佛、敢在娑婆世界弘扬难信的法门。
石蜜商人修道因缘 石蜜商人修道因缘从前,有一个叫作私诃叠的小国,此国出产多种珍宝,但唯独缺乏石蜜。当时,有位商人运了五百多车的石蜜,预备到这里来贩售,以获取较高的利润。不久之后,他出家修行,成了一位精进用功的比丘,很快地就证得罗汉果位。原本贩卖石蜜的商人成为比丘,进而精勤得道的消息,不久即传入了王宫。国王听说后,不但亲自前往礼拜,还请比丘在国内推行佛法,广传三宝的殊胜功德。省思佛性平等,悟道证果,人皆可为。
佛度五百年少梵志 佛度五百年少梵志过去,印度有一婆罗门教徒聚集的村落,村内有五百多户人家,并有五百位年少梵志。于是,世尊带着弟子来到婆罗门村,接受年少梵志的供养。五百年少梵志顿时心开意解,顶礼佛足,愿为佛陀座下弟子。世尊慈悲应允,说道:「善来比丘,袈裟自着,须发自落。」而这五百位年少梵志也应时成就罗汉圣果。
妙庄严王的学佛历程 云雷音宿王华智佛的佛土中,有个国家叫光明庄严国,由妙庄严王统治。妙庄严王深信外道婆罗门,不接受佛法。但国王的两位王子,却是长久以来一直修学佛法,福德智慧累积地相当深厚。隔天,妙庄严王夫妇及王子便一起去礼佛。当释迦佛在法华会上向大众说了这段传播《法华经》的功德后,又补充说到,妙庄严王即今日的华德菩萨,那两位王子就是现今的药王、药上菩萨。
树神度婆罗门 树神度婆罗门昔日,佛陀于舍卫国的只园精舍,为天人、龙、鬼等众说法。婆罗门心怀恐惧,深怕因饥渴困顿而共死于荒泽中,于是放声大哭。美音长者素来敬重修道之人,生性仁慈又好布施,遂留婆罗门于自家中过夜。
只是一念之差 龙宫的外面,有一个宝池,这宝池完全是阿耨达龙王的福德的殊胜,才能得到这一个宝池,所以使用阿耨达龙王,的尊名为池名,因此人人都称它为阿耨达池。池中并有七色的莲华,无论是什么人,能够有缘来到他这里饮到一掬池中的八功德水,便会知道宿命。
五通梵志 五通梵志从前印度有一位修得五种神通的梵志,人人都称他为「五通梵志」,他很善于说法,常常感动天女来散花,天龙八部来护法,连阎罗王也来听法。有一天阎罗王听法后,却在一旁哭泣,梵志就过去安慰他,并且问他为什么在哭?改写自《佛说黑氏梵志经》省思我们忙碌了一辈子,到底真正拥有了什么?能拥有的,就一定会失去,唯有放下,舍离一切杂念、妄执,才能达到解脱自在、了无牵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