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

效学佛陀

效学佛陀2003年7月19日菩提法师讲于同净兰若佛法度假●陈参权译这次佛法度假的主题可以说是“统一‘学’与‘修’的重要性”。有些人甚至于将学习佛法认为是在观念思想上的葛藤而予以弃绝。这二端与“效学佛陀”实无关宏旨。认清目标虽然在这一个星期我们将从许多法师与讲师们学习佛法,实则我们终究还是学自于佛陀。由于佛陀具有圆满的智慧,所以确彻了解导致苦乐的种种因缘。

释迦牟尼佛传 第十一章 最大的诱惑

第十一章最大的诱惑悉达多太子走进园林,许多被国王选派来的宫女,都出来迎接。她们竞向太子献媚,极尽妖艳之姿,努力想要博得太子的欢心。

释迦牟尼佛传 第十三章 车匿和犍陟

第十三章车匿和犍陟黑黝黝的夜,终于过去了,光明的世界,又出现在眼前。太子走到一座大山之下,他打听山麓森林之中,有一个跋伽仙人在修苦行。这一座高大的山上,树林间有很多鸣禽在咻咻的歌唱;山涧的溪水,在潺潺的流动;使人一进此山,瞋恚的心就会平和,疲劳的身体就会恢复轻松。

释迦牟尼佛传 第十五章 都城中的悲哀

第十五章都城中的悲哀现在再说离开太子的车匿,他不断的流着眼泪,心里充满了绝望与悲哀,一边走,一边不住的叹息道:『昨天夜里我跟随太子一同出城,想不到今天只剩下我一个人回去。』他拖着沉重的脚步,牵着那匹疲乏的白马,走了好多天,方才回到迦毘罗卫国的都城。白马犍陟,一向是国中最有名的骏马,日行千里都不会觉得疲倦。整个迦毘罗卫国,已被罩上一重寂寞悲哀的气氛。

释迦牟尼佛传 第四章 佛陀的家谱

第四章佛陀的家谱起佛陀的家谱,先要知道释迦族的来由。这其中有名为释迦族的征服者,就是这雅利安族的一派。释迦族的远祖,其最初的王名叫众所许,同姓相承到大善生王,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七世祖。师子颊王生有四子,长子净饭大王,就是后来释迦牟尼佛的父王。第五章净饭大王与摩耶夫人在靠近雪山南麓森林繁茂的地方,有一个很富裕的国家建立在此,这就是有名的迦毘罗卫国。

释迦牟尼佛传 第一章 序说

十版缘起这部《释迦牟尼佛传》是民国四十四年完成的。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出生在纪元前四...年的四月八日,降诞的地点就是被称为世界四大文化古国之一的印度,这是在中外历史上均有记载的。释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间,生长在人间,成佛亦在人间。同时,创立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更可以作我们每一个人做人的最高模范。救世主释迦牟尼佛是世间上最崇高伟大的圣者,佛教是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宗教。

赖咤和罗圣者的故事

有一次,释迦世尊带着五百个比丘弟子,从拘留国游化到罗欧咤国,由于佛陀的圣德和声望的感召,当他尚未到达时,关于他的种种事迹,已经传遍了全国,也轰动了全国。这次的说法,当然摄化了许多的人,赖咤和罗却是其中最最突出的一个。不用说,赖咤和罗要想取得父母的同意,那是很不可能的事。然而,赖咤和罗到达家门之时,并未受到俗家的欢迎,他以托钵僧人的姿态,走到他家的门口,家中的人,谁也不理睬他。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其实每个修行人都是借佛祖的力量来自我发现,即从佛祖的体悟出发,自我承当.我们应该报答佛恩,用自己的心来供养佛,时时将佛放在心中.不管你承不承认,在潜意识的最深层,都是佛的意象.这也是为什么要从完全的信出发.自佛祖以后的所有佛事中人,修行都不够彻底究竟,即使这些大德认为佛魔不到,见佛灭佛,也有自欺欺人之嫌.没有佛祖的最初证悟,我们不可能来皈依我佛,走上修证之路.所以真正的修行其实是很难很难的,我们很

佛陀和观音菩萨关于大乘精进行的教言

佛陀和观音菩萨关于大乘精进行的教言[作者:益西彭措堪布讲授佛在《六波罗蜜多经》中对慈氏菩萨说,在听到众生无边际、佛果功德无边际时,不仅不应怯弱,反而要发起猛利誓愿,永无疲厌地取证。所以佛劝导菩萨应备加精进来成就波罗蜜多。以上讲述了诸佛菩萨的教言,目的是要提醒大家:大乘的根本在于菩提心誓言,此誓言落实和圆满的关键在于精进行,精进行又要有大无畏的精神和不以少为足的志气。

大安法师:佛陀对末法之悬记

今我于此世作佛,降化五恶①,消除五痛②,绝灭五烧③,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吾去世后,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还如前法。造五恶者,于现世之中,王法治其罪,身遭厄难,称为五痛。其于未来世三途受报,称为五烧。世尊悬记,触目惊心。人类自古迄今的种种困厄,悉皆为此段经文作注脚。吾等净业行人当生大厌离心,信愿持名,往生安养,才是一了百当之智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