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王献钵 四天王献钵佛陀成道后不久,在禅定中观想思惟道:「我已经在这世间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了,想起还有无量无边的众生需要我去救度,我应该让他们种福田修善业。过去诸佛都以持钵向众生乞食以养色身,我也应该和过去诸佛一样持钵乞食,而令众生植福才是。」佛陀的思惟立刻给守护在身边的四天王知道了。四天王供养毕,顶礼佛陀欢喜而去。
鹦鹉迎佛 鹦鹉迎佛有一次,佛陀从只园精舍带着许多比丘要到摩竭陀国,路上经过一座大森林。鹦鹉大王见佛陀和诸比丘都寂然宴坐,心中无限欢喜,整夜在佛陀和比丘的周围飞绕,又向四处环顾,唯恐森林中的老虎狮子猛兽出来触犯佛陀。
佛陀法语[一日一则](二) 五月五月一日认真的人持有信心,不多疑。认真的人精力充沛,不懒惰。认真的人稳定专注,不会散乱。认真的人清楚了解,不混乱。认真的人智慧高强,不愚昧。你具备了这五种素质后,还应培育另六种素质。
3.般若智慧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是般若智慧的代表,经常出现在般若系的经典之中,与普贤菩萨同为华藏世界的上首。但是般若智慧无形无相,不可触摸,经上常形容般若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很难用言语表达,故而用文殊菩萨做代表,给凡夫一个智慧形象的比喻,希望藉此而理解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把狮子作为文殊菩萨的座骑,则是表菩萨智慧猛利,能伏一切烦恼。
11.野花中的心意 因为这种祥瑞的征兆,父母将小孩取名叫华天。这时华天对父母说:「父亲、母亲,我想离家修行,成为佛陀的弟子,希望你们答应我的请求。」父母顺从了他的心愿,华天立刻到佛陀面前五体投地的礼敬,请求佛陀收他为弟子。
礼敬佛陀——入门须知 李炳南居士编着入寺须知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①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具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摘自法苑珠林卷十五礼佛的好处礼佛,就是向佛礼拜,是忏悔吾人所造之业,以为灭障消灾增加福慧的殊胜法门。但出家众如是个人敬香礼佛,则可同用此法。以上为一般之礼拜法。
当我们颠倒的时候,佛陀也救不了我们 佛陀亦复如是,佛陀改变不了我们的内心。当我们要起颠倒的时候,佛陀是救不了我们的,这个大家我们要清楚。所以,我们一定是自觉以后,佛陀才能够对我们产生加持的力量。我们净土宗的感应道交跟基督教的感应道交的最大差别在哪里,诸位知道吗?外道的感应道交都是向外攀缘的。佛教的感应道交是——你自己准备好了,你不用管佛在不在,印光大师讲的,念佛法门只问耕耘、莫问收获。
3.贪心的代价 桀贪惊慌失措地携家带眷逃出国去。桀贪被逐后,众臣推举桀贪的弟弟为国王。桀贪的贪欲越来越强烈,开始认为自己才是这国家真正的主人。很快地准备好船只及军队后,却一直没等到少年出现,桀贪的贪欲得不到满足,心中便开始充满焦虑。桀贪在贪欲的折磨下,察觉自己虽贵为国王,但内心被烦恼左右,仍形同奴隶。由于前世的贪心和暴戾,须项在今世必须遭受苦难。
车匿的故事 车匿的故事在禅修的过程中,要排除傲慢和瞋恚的心理。当悉达多太子离开王宫出家时,由车匿一人驾车送行。但是车匿跟所有的比丘们都相处得不好,因为他认为自己很早就伴随佛陀,交情比别人深,因而生起了傲慢的心理。佛陀劝了车匿几次,仍然改不了他的傲慢与瞋恚。佛陀入灭后,比丘们依照佛陀临终前的指示,对车匿施行「梵罚」。车匿只好自己在鹿野苑附近精进修行,但是证不了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