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最初的慈心因缘 为期三个月的夏安居结束时,比丘们深得法益,身心自在清凉。为表达对佛陀的无比感恩,比丘们前往舍卫国中的只树给孤独园,恭敬礼拜释迦牟尼佛。佛陀见到比丘们,即以慈悲的口吻慰问大众:‘这三个月来的生活起居,是否有所匮乏?身心是否安乐?’佛陀的侍者阿难,在一旁见到佛陀如此慈愍地关心大众,深为佛陀的广大悲心所感动。发心正确,知见正确,修行方向就正直不偏,佛道指日可期。
佛陀的原始教义 藏传活佛们曾强调要从贝叶经中去学习佛陀的原始教义;也有汉传智慧的修行者说,学佛要先从原始佛法学起,实是经验之谈,智慧之见。佛陀成道之后,他是作为一个佛教徒的最佳榜样。所以严格地讲,原始佛教是无神论的。要想了解佛教,若不追本溯源,理解原始佛教,往往就会误解佛教。杂阿含经和相应部是四阿含的本母,终究是历史上最明确而具有公信力的圣典,惟有认真比对这两部圣典,才能从探究正法遗迹中去追溯原始佛教的真相。
梵天劝请佛陀说法的因缘 当时,大梵天王知道佛陀的想法,即前往面见佛陀,恭敬礼拜、长跪合掌,劝请佛陀慈悲住世,大转...。大梵天王赞叹佛陀过去舍身求法、利益众生的菩萨愿行,劝请佛陀因法海已满、法幢已立、法鼓已建、法炬已照,度化众生的时机已然成熟,请佛住世、大转...。由于大梵天王的劝请,佛陀便前往波罗奈国鹿野苑中说四谛法,化导众生。
人病人药治 人病人药治文/释本性这两天,熬夜了。佛陀为这十二病开了药方:1.慈悲喜舍是药;2.谦让作小是药;3.赞叹大乘是药;4.有恶能改是药;5.有过能悔是药;6.毁...不动是药;7.敬上念下是药;8.爱念他人是药;9.敬老怜贫是药;10.低声软语是药;11.俱足正见是药;12.誓度众生是药。阿难闻此佛陀治病的十二药方后,欢喜赞叹,依教奉行。是人间药,是人药。
佛陀与提婆达多的宿世因缘 佛陀时代,每位弟子对佛陀都很敬仰和尊重,偏偏有位——提婆达多常常在僧团中搬弄是非,他虽然出家但对佛陀却有嫉妒的心理,所以,常故意制造是非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分离,甚至诽谤佛陀的言语举动,若听到有人赞叹佛陀时,他就想尽办法挑拨离间,这就是提婆达多的习气。驯兽师随着国王牵着大象到那里,国王和许多大臣百姓都等着要看大象表演,国王命驯兽师骑在大象背上指挥。
佛陀灭火的因缘 但是,头脑还清醒的人,却脱口高呼:“至尊至圣的佛陀不是正好住在村里?佛陀啊,请救我们逃脱祝融之灾吧!”村民们彼此相视喜极而泣,对佛陀生起绝对的信心和感激。随侍佛陀之侧的比丘们,目睹事件发生始末,深感不可思议:“佛陀,为何有这样殊胜的因缘,救了他们的身,也救了他们的心?”
佛陀的四种弟子 随着佛陀教化的弘传,皈依佛陀的弟子不可胜数,僧团份子良莠不齐自是意料中事,要求所有的弟子在短时间都能成圣成贤,是不可能的事情。一日,佛陀正为众弟子说法释疑的时候,一名弟子起身问道:“佛陀!可否说说您心目中理想的弟子应该具备那些条件呢?”众弟子听闻佛陀慈心剀切的教示后,莫不欢喜信受,依教奉行。
步步踩着莲花——佛陀故乡行散记 步步踩着莲花——佛陀故乡行散记作者闻章收拾好行囊,就要出发了。我在佛陀故居绕行时,也是两眼热泪。他把握着它,朝着佛陀遗址深深致意。心灵深处,便是佛陀。蓝毗尼的莲花净饭王宫在印度境内,而蓝毗尼园——佛陀的诞生地却在尼泊尔。这是因为印度的风俗,妇女怀孕后要到娘家分娩。据传说,在无忧树下,悉达多太子降生后,东西南北各走七步,每走一步,地面上就涌出大朵的莲花,来托举着他的双足。
拒人礼拜的佛陀 拒人礼拜的佛陀作者:道安法师一时佛陀住在摩竭陀国王舍城郊外之竹林精舍的时侯,有一名叫跋迦梨的病比丘住于城中的陶工家养病。可怜的是跋迦梨的病日益加重,已无法康复。跋迦梨见佛陀前来,心中甚为兴奋,想起床迎接,但却被佛陀制止。盖一般人以为佛陀为佛徒崇拜的对象,那知佛陀却拒绝了这种错误的崇拜并纠正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