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佛考验弟子

经有一次,释迦牟尼佛为了考验弟子们,发生了下面一个故事。佛去到天上,以他心通向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天主表示,祂要考学生,请天主配合;天主意会了,立即变成另一尊释迦牟尼佛,和真正的那尊,排排坐,坐在一块。接下去继续说故事,话说佛陀的弟子见到两尊释迦牟尼佛,真假难分,不知该如何是好,只有请师兄弟中神通数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以天眼来辨认,目犍连尊者连续的看了三次,惭愧的表示,实在看不出来孰真,孰假。

天竺,几经涅槃的佛陀故里

天竺,几经涅盘的佛陀故里来源:红袖添香作者:尉陈古代印度位于亚洲南部的印度次大陆,外表像一菱形或钻石形。此后,释迦便被称为“佛陀”,即“悟者”、“觉者”。“乘”是指交通工具,大乘佛教兴起后,自诩该派能很快到达涅磐彼岸,故称“大乘”,同时便把其他派别贬称为“小乘”。现在,小乘佛教在东南亚的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仍居支配地位。

佛陀的智慧——印度佛教叙评

佛陀的智慧——印度佛教叙评在佛陀故去许多年以后,直到今天,众多的学者和僧侣,一直在孜孜以求的寻觅佛陀教义的真谛,这当中也包括我吧,当然,我既不是僧侣,也不是学者,但在某一段时间里,我确实痴迷其中。缘起论是佛陀教义的基点,依照佛陀缘起说的观点,就要否定一个恒常实有的神我或者灵魂,但这样一来,承受业力果报的载体就没有了,佛教的“三法印”也难于统一。这显然是神我说,灵魂说的翻版,与佛陀的原教旨相

原始佛教 二、佛陀及其教团

原始佛教二、佛陀及其教团(一)出家以前的菩萨我们现在所讲的佛陀,就是距今二千五、六百年前生于印度的释迦牟尼。(三)佛陀的一生佛陀成道之后,直到八十岁时进入涅盘,他是作为一个佛教徒的最佳榜样。游化度众的结果,由于弟子们的追随和聚居,佛教的教团便自然形成。故在原则上虽然七众均属于僧的范围,真正负起住持佛法及领导僧团之责任的,则以出家僧为主,尤其是以比丘及比丘尼僧为主体。

佛教的基本认识 一、佛陀是什么?

佛陀,这是印度古代梵文的音译。所以,佛教不以为佛陀是独一无二的,佛教承认过去、现在、未来,有着无量无数的佛陀,一、佛陀是什么?在境界上,凡圣虽有不同,在本质上,佛性一律平等,所以,佛教不将佛陀当作唯一的神来崇拜,也不承认另一个宇宙的创造神的存在。所以,佛教徒是无神论者。

因果与因缘 三、行善止恶持戒积德

因果与因缘三、行善止恶持戒积德基于因果报应的观点,佛教建立了教徒的伦理生活的规范及教团的团体公约的依准。所以,从持戒与否的功过观念为出发点而接受佛教伦理生活,仍是有为的有相的,是通于世间其他各派之说的,持戒的功德,可生人间及天堂,但尚不能解脱生死。事实上,佛陀当时所制的戒律,是因人、因事、因地、因时制宜的,所以,我们在律书中可以看到,佛对于各种有关僧尼生活的规定,往往是修改了又修改的。

佛陀涅槃之前的遗训

佛陀涅盘之前的遗训佛陀不久进入了拘尸那迦罗城,吩咐阿难道:“你去为我在娑罗双树间敷座设床,头在北面向西,我的教法最近可以北方宏传,未来也会盛行在西方。我于今夜将入涅盘。”阿难和大家听了都流泪不止,后来大家商量光是这样啼哭没有什么用,要紧的是提出有关如何使未来正法久住的问题来请示佛陀才是。

佛教的基本认识 二、佛陀是创世主吗?

佛陀是最好的良医,能为众生的痛苦诊断处方,服他的药,必定得度,如果不肯服药,佛陀也是爱莫能助;佛陀是最好的向导,能给众生引导出离世间的苦海,听从佛的引导,必定得度,如果不从引导,也是爱莫能助。所以,佛陀既不是创世主,也不是主宰神,佛陀只能教导众生离苦得乐的...,佛陀自己虽已离苦得乐,但却不能代替众生离苦得乐。

由人成道的佛陀 四、菩提树下的体验

由人成道的佛陀四、菩提树下的体验实际上,佛陀并未堕落,只是从苦行的经验以及享乐的事实中,理解到极端的苦行和放任的享乐,同样无济于开悟的目的,此在后来佛陀训诫他的弟子时,便作了这样的说明:「比丘们!当过宗教生活,须避两种极端。」那两种极端呢?不论在伽耶的或锡兰的两株菩提树的分身,均被朝圣的信徒们视为圣物,当作参拜佛迹的重要对象。天然灾变所能造成的死亡恐怖,对于乔答摩而言,丝毫不起作用。

佛母摩耶夫人 三、佛陀度化母亲

佛母摩耶夫人三、佛陀度化母亲摩耶夫人,来到人间的任务,便是为了释迦世尊的宿胎和诞生,她从天上来,任务完毕,又回到天上去了,那是释尊诞生了七天以后的事。因为佛陀在入灭之前,派遣弟子优波离尊者,去忉利天告知摩耶夫人,愿母早来礼敬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