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我本来面目 ─ 佛陀的成道及教化 还我本来面目─佛陀的成道及教化导言首先要先解释今天要报告的题目。后来德昌兄公布这次活动的主题就用了‘释迦牟尼的成道及佛陀的教诲’。贰、佛陀教化的演化严格来说,佛陀的教化﹝以下简称佛教﹞并不能称为是一个宗教。圆融是佛陀的教化的特色,所以能广布各种不同的文化,但是因为圆融不具排他性反倒成了布化的致命伤。佛陀的祖先来自中亚的雅利安民族﹝Aryan﹞。基本上四吠陀经是婆罗门教的经典。
从佛陀的宇宙观想起 从佛陀的宇宙观想起印度文明的思辨能力在众多文明中是脱颖而出的,在两千五百年前,佛陀释迦牟尼的宇宙观念就已经让生活在科学昌盛的今天的现代人叹为观止。与这样的世界图象相比,封闭渺小的古希腊-罗马及《圣经》的宇宙观让人觉得滑稽可笑。今天,日新月异的科学依旧在追寻着宇宙的最后边缘,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探索物质世界最大和最小的极限,期冀找到宇宙诞生的根本原因。
佛陀的眼睛为什么往下垂 佛陀的眼睛为什么往下垂作者:仁修佛陀的眼睛为什么往下垂?追求幸福是人类的共性,但人们对于“福”的认识和态度,却有着高下之分天渊之别。惜福,自古以来始终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思想。他柔声问到,然后作出解答:“佛陀垂目,是慈眼视众生,体察世间悲苦。另一层意思是:佛陀的眼睛总是往下垂,不会往上看,物质环境往下比,修养人格往上比,上下有分寸,才是人生啊!”
“佛”与“阿罗汉”有什么异同? 受佛陀教导而成就解脱的弟子,虽也被称为阿罗汉,但这些阿罗汉弟子们,从来没自称或被称为「佛」的,显然,弟子阿罗汉与佛之间是有明确差别的。但阿罗汉弟子们则是在佛陀的教导下,才能同样地觉证了缘起与四圣谛之真理而解脱的。不过,由于「佛性本有说」与佛法的核心思想缘起、无常、无我法印无法调和,要以此来否定阿罗汉弟子们的解脱成就,恐怕终究无法让人信从。
法与姑娘 当法与姑娘渐渐长大之时,她对她的终身大事,却有与众不同的想法。法与姑娘当然不会懂得太多,所以她说:“弟子很想知道。”法与姑娘的求法欲很高,所以继续请求开示。当然,莲华色尼并不能将法与姑娘立即带出她的俗家。她去请示了佛陀,得到了佛陀的授意,她才再度去为法与姑娘,次第授与三归、五戒、沙弥尼十戒,乃至授完了式叉摩尼的六法。
佛陀是悲观主义者? 如果佛陀的教导中,没有丝毫的快乐成分,那他一定是位悲观主义者!所以佛陀除了告诉我们悲观的佛法之外,完全没有其它的东西了。其实,佛陀是以有系统的方式来解说生命的四圣谛,而帮助我了解到这些意涵的就是内观。苦、苦的起因、灭苦及灭苦之道就称为苦的圣谛,而佛陀教导的最终目的就是灭除所有的痛苦。并且开始称之称为摩揭陀语,而此种语言所说的arya就是Ariya,意思是指已达成须陀含(预流果)至阿罗汉果位的所有圣者。
佛陀是什么? 佛陀,这是印度古代梵文的音译。佛陀,简译为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距今二千五百八十九年,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城的释迦太子,成道之后,称为释迦牟尼。所以,佛教不以为佛陀是独一无二的,佛教承认过去、现在、未来,有着无量无数的佛陀,乃至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众生(动物),不论已经信佛与否,将来也都有其成为佛陀的可能,因为佛教相信:佛陀是已经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
万德洪名——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佛”,释迦佛是我们的本师;本师者,根本教师。因此,我们称念释迦佛名号时,特加“本师”二字,称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以表感念佛恩,特别尊重!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释迦佛驾着这辆大白牛车,悲智二轮,一齐双运,普载一切众生,由凡夫地越过化城,直抵宝所。一切万法,悉皆含摄于悲智二法之中,故称为万德洪名。广而言之,三藏十二部,一切功德莫不具足于释迦牟尼四个字中,故称为万德洪名。
佛陀是甚么? 佛陀,这是古代印度梵文的音译。佛陀,简译为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距今约二千五百八十九年,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城的释迦太子,成道之后,称为释迦牟尼。在境界上,凡圣虽有不同,在本质上,佛性一律平等,所以,佛教不将佛陀当唯一的甚来崇拜,也不承认另一个宇宙的创造神的存在。所以,佛教徒是无神论者。
佛门三级教学——佛陀教育论之二 佛教就是佛陀之教育,佛陀教育完整、系统、严密、圆满,循序渐进,有三级教学,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此乃珍贵之文化资源,可弥补今世教育之欠缺。入门基础一、如何讲经说法与如何听闻佛法入佛门,就是接受佛陀之教育。由于观察病人的痛苦,听他们细诉,我才明白原来饿鬼、地狱的苦,不是像我原来所想像——“是佛怕人做坏事讲来吓人的。”我也感受到烤鸭的呼唤——我的内心跟看到病人是一样的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