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

四比丘前因缘

一天,有四位出家不久的比丘相约在奈树下坐禅修道。佛陀知道这四人应可度化,只是被世间的欲望牵引,而未能深入思惟无常的道理。佛陀告诉这四位新学比丘:“当时的普安王,就是我的前身,而那四位国王,就是你们四人。过去生你们即已听闻这个道理,今世却又迷失忘却,不解世间苦乐之义,如此生死轮回,何时才有出离的一天?”四位比丘听了佛陀的教诲,心生惭愧,至诚忏悔,精进修行,灭除妄念,断尽贪欲,不久皆证得阿罗汉果。

四比丘论苦

第一位比丘感叹地说:“天底下没有比淫欲更苦的了。”第三位比丘却认为:“天底下最苦的莫过于饥渴的感受。”四位比丘在这个话题上争论不休,始终得不到答案。比丘一看到佛陀,马上停止争论,向佛请示讨论的内容。佛陀告诉四位比丘:“当时的五通比丘就是我的前身,而四只鸟兽就是你们四人。你们在前世早已听闻过苦的真正根源,为何今日还是抱持错误的见解呢?”四位比丘感到十分惭愧,志心忏悔,思惟此理,当下即证阿罗汉果。

盛大的佛诞节—香汤浴佛的传说

佛教兴起之后,以香汤浴佛更成为佛家最重要的法事之一。古代印度的佛家弟子大多每天都浴佛,并非专在佛生日举行。中国没有沿袭这种日日澡沐的习俗,而是渐渐演变为在佛陀的诞辰日专门举行盛大的浴佛法事,称为“浴佛节”、“灌佛会”、“佛诞会”,并且成为佛教最隆重的一个节日。之所以选择佛陀诞辰日举行浴佛,源于一个关于佛陀降生的传说。随着佛教的输入,浴佛的仪式很早就在中国流传了。

有人要特意约我去见净空法师

如果这是在过去没有网络媒体的时代,我因听不到法师的说法必然前往。见不见法师是小事!佛典里也有个公案:佛曾到忉利天为摩耶夫人说法。当时须菩提在灵鹫山的石窟中缝衣,听到佛回来的消息,即放下手中的衣服,前去迎接。在迎接的人群中,比丘尼中神通第一的莲花色,第一个看到佛。她一边顶礼一边说:弟子莲花色第一个迎接佛陀,请接受顶礼。如果带着须菩提的心态和耶稣的教导去见法师,才是真正见到了法师。

乞儿得度的因缘

当时城中有五百位乞儿,常来听佛陀说法,经过多年的熏修,乞儿们深深地感受到佛法的利益。由于当初种下毁谤的因,佣人们多世以来均沦为乞儿;也由于一念的忏悔与誓愿,所以今生得遇圣人,听闻佛法而得解脱。而那位每日前去邀请的使者便是优填王,其所饲养的狗儿感得美好声音的果报,成为今日的美音长者。

祇树给孤独园的因缘

祇树给孤独园是佛陀行脚弘化当中的一个重要的道场,它的由来也有一段殊胜的因缘。波斯匿王统治的舍卫国,在城外几里的地方,有座奇花异树、林木葱郁的美丽林园,是太子祇陀私人所拥有,也是太子最流连忘返的地方。有一天,经常救济孤苦无依、贫穷困苦的舍卫国首富,给孤独长者来见祇陀太子。但是,出乎意外的,过了不久,一列壮观的大象队伍满载着黄金来到祇园,随即开始以黄金铺满园林的地面。

频婆娑罗王的宽容

当佛陀在世时,有位“阿阇世”王,为了夺取王位,害死了自己的父王“频婆娑罗”王,自立为王后不久,知道弑父的罪报后,开始心生悔恼,由此而全身发热生疮,臭秽不可闻,经治疗后,病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发严重,虽经别人劝请,往佛陀处求取忏悔解救,仍自惭形秽不愿去。频婆娑罗王的宽容,真是令人感动,他展现了宽容的真义,由此难能可贵的宽容,他不只原谅了儿子,也从而更升华了自己!愿生生世世宽容,直到永远。

释迦牟尼佛传说——涅槃拘尸那和遗嘱

佛一生经历有四个地方值得纪念,就是诞生迦毗罗,得道摩竭陀,说法波罗奈,涅槃拘尸那。来说明释迦牟尼佛一生的应化事迹。此时,拘尸那城有一位工匠,名叫纯陀。上面讲四点是释迦牟尼佛在临终前最后垂训,也是佛的遗嘱。(三)摩耶夫人前来探视正在释迦牟尼佛涅槃的时刻,阿那律尊者到忉利天宫通知佛母摩耶夫人,佛母听到佛将逝世圆寂,感到极大的痛苦。

佛现帝释身 度化婆罗门

太子自立为王后,满心欢喜,命令臣民广设佳肴,邀请千百位婆罗门前来应供,并于当中规定大众:自今以后,不得至佛陀所在之处听经闻法。婆罗门听了之后,便不敢再去精舍听佛陀开示。悲悯众生的佛陀观察到婆罗门的得度因缘已经成熟,于是化身帝释天王,从天而降,莅临婆罗门的聚会。婆罗门们满怀感恩,准备了佳肴美食供佛及僧。

佛陀六年苦行

释迦牟尼来到尼连禅河边伽阇山苦行林中,独自在树下结跏趺坐。释迦牟尼独修苦行转眼已六年之久,他由最初每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至七日食一麻一麦以至于不饮不食起来。终于,他身体变得极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触背脊。有一日,他忽然觉悟到:过度享受固然不易达到解脱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没有办法进趋大彻大悟的法门于是他决定重新进食,再参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