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

点灯的意义与感应故事

点灯的意义与经典中记载的感应故事佛教点光明灯,有别于一般民间信仰「花钱消灾」、「改运祈福」等观念,其中蕴含甚深法义。大致来说,佛前供佛可分成两种:一是修法或诵经礼拜,放置在佛前燃烧的油灯,例如酥油灯;另一种是「长明灯」〈又名「无尽灯」〉,这是不分昼夜、保持恒常光明的。现今一般佛寺所点的光明灯,就是属于「长明灯」。

佛教妇女的故事(一)

救苦救难妇女美德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这正是妇女一般的美德。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正是代表了一般妇女的美德。胜鬘夫人,本是波斯匿王的女儿,她的妈妈就是常常被迦留陀夷称赞为天下第一美人的末利王后。波斯匿王和末利王后生下这位女儿,特别钟爱,替她起名胜鬘,是希望她的才貌福德,胜过母亲的意思。

佛教妇女的故事(二)

舍卫城的人们,对于佛陀及比丘们都很欢喜拥护,并踊跃的供养布施。佛陀知道毘舍佉真挚的心,随即答应她的要求。翌日,佛陀和弟子们到毘舍佉家中吃饭。饭后,毘舍佉前来顶礼感谢佛陀的光临,并提出八个希望,请求佛陀慈悲应允。

尊者朱腊般他嘎的故事

打探消息的人一看这一情景,回来报告耆婆长者说:「主人,整个芒果园到处是比库僧,小路尊者也在那儿」小路尊者变化出一千个像他一样的比库后,就坐在美丽的芒果园,等着接受邀请。小路尊者就和他一道前往耆婆长者的家。

佛教故事——水中壶

佛陀问他发生什么事?佛陀请他去拿两个壶过来,其中一个壶灌满油,另一个壶则放一些石头:“来!现在我们去河边,你赶快去叫你的亲人及邻居一起过去。”年轻人很高兴地召集亲友一起来到河边,依佛陀指示,将两个壶轻轻地放进河里,然后将壶打破。

佛教故事——修行五法

弥醯吃过饭后,欢喜地回到精舍,向佛陀报告刚才所见,并且表示希望能到柰林里修行。弥醯一次又一次地向佛陀提出要求说:“佛陀!我现在就要到柰林修行,我等不及了。”捱到傍晚时分,弥醯终于收拾起行囊,再度回到佛陀身边,向佛陀报告在柰林中修行经过。弥醯恭敬地问道:“佛陀!那五种法呢?”弥醯聆听佛陀教示之后,惭愧万分,誓愿奉行佛陀教诲。

末利夫人的故事

连皇后末利夫人和宫中的采女也虔心求法,并且皈依佛陀座下,成为在家的护法居士。末利夫人非常崇奉教法,甚至在初一、十五都严持斋戒。国王很高兴就将香珞送给末利夫人。国王听末利夫人这么说,也觉得很有道理,因为他听到很多大臣都去听闻佛法,又听说佛陀来到他的国家感化很多人,所以国王同意了,又跟末利夫人去觐见佛陀。

中辈往生的七个因缘

中辈往生这七个因缘,就是七个条件,「一者,发无上菩提心」,跟前面上辈三品完全相同。由此可知,发菩提心是往生先决条件,凡是往生的,没有一个不发菩提心的。释迦牟尼佛有智慧、有善巧方便,所以他老人家做出榜样给我们看,一生不要讲堂,不要居住的房舍。他不是一辈子跟的,有的人学一、二个月,一年、半年,三年、五年,很多,他们的生活方式跟僧团完全相同,也都是三衣一钵。他告诉我,昨天出生的。

人间菩萨(二)中元节的故事

今天是农历的中元节,在民间家家户户都办“普度”。七月十五日是“佛欢喜日”为何有中元普度的节日呢?从佛教的公案中,我们可以找到其根源;流传至中国就成为“普度节”,也就是民间所谓的“拜好兄弟”、“拜普度公”,这是传入中国后的一些俗称。反观现在民间七月十五日的中元普度方式,是不是也能够超度那些饿鬼呢?佛陀有三十二相,而阿难有三十相,在佛的弟子中,可以说是一位既年轻、形貌又庄严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