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故事:逆子改过,出家成道 独生子为人悭贪,行为放纵,变卖家产供自己挥霍,致使家道中落,沦为贫穷。佛陀应允后,独生子的须发自动落下,马上现出清净的僧众形象。出家后,他日日精进,思惟止观、四圣谛及八正道的道理,不久即证得阿罗汉果。故事中的独生子在佛陀的指引下,从一个行为放纵且不知恭敬父母师长的人,转变为人人所称赞的贤者;从一个想要藉由出家从中获利的人,成为真心想要寻求真理的人。
慧不贪欲 于是佛陀为长者及在场大众开示:“贪欲及瞋恚是世人的常病,愚痴无智是祸害之门,众生因此堕落三界五趣的深渊中,流转生死,无有穷尽,却仍不知悔改,更何况是愚痴之人,哪能看得清呢?此贪欲之毒能丧身灭族,害及众生,而不仅是这对夫妻。”
每日故事:化妆的比丘尼 佛陀观察到此比丘是可度之人,只是一时迷失而造此罪业,于是将自己变为一穿金戴银、浓妆艳妆的比丘尼出现在沙门面前,正当比丘尼向沙门问讯之际,沙门对着这位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比丘尼痛声斥诃:“既已出家,为什么还要用世俗的装饰品来妆点色身?这不是颠倒吗?”比丘尼立即反驳说:“是啊!既已出家,就该好好的持戒修慧,为什么还要贪着非分之财?这不也是颠倒吗?”比丘尼一说完话,就现出佛的三十二相,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佛本生故事中的动物与环境 动物表现出广泛的行为习性。在佛教国家,“本生谭”或称之为“投生故事”的一类文学流派已经兴起,每一则故事叙述的都是佛陀的过去世生活,并包括一次道德教范。目前,收录最全的本生故事译本是1895年出版的6卷本著作《本生经或佛陀的前世故事集》。以《本生经或佛陀的前世故事集》为基础的英文选录、文集和儿童读物上个世纪层出不穷。本文将以从巴利语汇集材料中选取的本生故事为基础,特别着重于故事中对动物的描写的研究。
布施的五大功德 布施的五大功德过去佛陀与其五百位大比丘弟子,一起住在毘舍离的獼猴林中。当时,有一位名叫师子的大将军前往拜见佛陀。以他人为考量,捨去自己的身命财,乃至法的布施。修布施波罗蜜的行者,还要进一步了达「三轮体空」的道理──没有布施的人、布施的物和受施的人。
[佛经故事]父子道缘 古印度的舍卫国中,有一位辛苦的父亲,独力抚养一对兄弟。就这样,哥哥怪弟弟不懂事,弟弟怨哥哥不讲理,两人让父亲伤透脑筋、也伤透心。他们深为佛陀所散发出来的威德所摄受,于是不约而同地迎上前去问讯礼拜,并且询问佛陀的称号。回到家后,两兄弟至诚地向父亲忏悔,并且说出自己得道的因缘,年老的父亲听了之后,欢喜不已,心中的担子终于可以卸下。
心存感激不着相 阿阇世王不顾一切,大逆不道的行为,造下了业,结果于现世堕入地狱。心存感恩不着相频婆娑罗王虽然信仰佛法,却没有亲身体悟,而不知道人性的苦难,等到他亲身经历之后,才真正体会出佛陀智慧的深广。提婆达多与阿阇世王两个人,可以代表人们纯真的佛性受到欲念所遮蔽,产生了阴影而动摇信心;由于信念动摇,所以造就重大的罪业,不但无法成就佛果,反而造下入地狱之因。
日常观修佛陀法要 观想佛陀后,以定解心发坚定誓言,然后念诵三遍皈依偈:乃至菩提之间永皈依,一切殊胜佛法及僧众,以我修行念诵之福德,为利众生愿成就佛果。一旦面临死亡,虽有佛经中所宣示之十一种观修法等菩萨所应修习之死亡法门,若归纳而言,《圣涅槃智慧大乘经》中已将此类修法全部涵盖。无论身处何地,当自己确已步入死亡境地时,应观想自己顶上有本师释迦牟尼佛安住,要做到这点,必须以猛厉信心专注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