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观佛而修止观瑜伽 以观佛而修止观瑜伽上引经典之教义归纳而言又该如何行持?既然一刹那间观想佛陀都能带来无量无边之利益,因之更应依观想佛陀而修寂止、胜观瑜伽,并祈请诸佛菩萨加持我圆满止观修持。以能依此种寂止观想佛之福德力,再加佛之加持力,行者即可亲见,或于觉受状态下,或于梦中得见如来,并听闻法语,无量功德就能在自己相续中生起。此等寂止修成后,应继续修持胜观瑜伽。首先应将修持寂止时所用佛像再次当作所缘处,并一心一意观想。
佛刹广大清净,佛陀寿量无边 佛刹广大清净,佛陀寿量无边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以其大悲心及发愿力,虽于五浊兴盛刹土中示现成佛,但如来秘密、不可思议之境界,绝非凡夫及声闻根基众生所可测度。诸佛刹土原本清净无垢、广大无边,佛之寿量以虚空边际都难以比拟。
喜求禅定,成办二利 喜求禅定成办二利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嘎西嘎国王手下一大臣,名为查见。愚笨国王嘎西嘎根本不经观察,自此之后便对查见心生不满。若具足禅定境界即可获取神变,以神变即能令众生欢喜,再以佛法则可利益众生。故而对圣者禅定功德,我们理应生信、恭敬。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森林中一精通一切论典、摄受众多弟子之苦行者,他恒喜在树叶丛中坐禅。以其慈悲力感召,所有林中苦行之众均能和睦相处、互不损害。
佛和众生是因果关系 佛和众生是因果关系据《叶赤》经云:“众生比如来还重要。”这是伟大的菩提爱,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佛陀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与众生是不可相比的,所以人们相比较众生而言,当然更重视佛陀、珍爱如来。反过来,在众生眼里,佛陀和众生之间没有相同之处,是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的。如果有人让我们选择佛和众生,我们会选择佛陀,但正因为我们重视与珍爱佛,不会选择众生,所以我们才成就不了佛。
供养得福之一家人 佛陀在世时,有一户大富人家,一家六口不仅和乐融融,而且家财万贯,奴婢随从众多,不可胜数。一天,佛陀与阿难到城里托钵,行至这户人家时,全家人都非常欢喜,于是乞请佛陀能接受供养。这家人命终之后即生天上,受福无量。
五百猕猴敬塔生天因缘 猕猴丧命后,即刻往生忉利天,不仅住在七宝宫殿,而且衣食受用无尽。用天眼一观,才知自己过去生为猕猴,因模仿罗汉造塔礼拜的因缘,虽被大水所溺毙,却也因此得生天上。五百天人回顾这段因缘,深生感恩之心,觉得应当报答故身。
佛陀对女性的慈悲 佛陀对女性的慈悲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南无阿弥陀佛(三称),南无观世音菩萨(三称),南无大势至菩萨(三称),南无地藏王菩萨(三称),南无十方三世佛及一切龙天护法,弟子至诚至爱顶礼感谢你们,愿弟子真实的故事能令诸多有情众生早日学佛、自觉、觉他、圆成佛道!本来这是一家人高兴的事情,可偏偏不巧丈夫喜好喝酒、几乎每天都是大醉、醉后失态和我发生了争执,特别是对我仅存的家人不敬。
谁没有善根? 佛陀于众僧面前问舍利弗尊者:「舍利弗,为何你不愿让这位老人家出家呢?」舍利弗回答:「佛陀,弟子观察其宿世因缘,发现他实在没有一点点善根呀!」佛陀告诉舍利弗:「千万不要有如此的想法,因为此人的善根因缘是非常微细的,就好比埋藏在瓦砾砂石中的金矿一样,必须藉由甚深禅定与智慧才能发现。」于是,舍利弗尊者偏袒右肩,长跪合掌,祈请佛陀慈悲开示。
一神医耆婆未请槃特比丘缘 一天,神医耆婆邀请佛陀及其弟子前往家中应供,唯独没有邀请槃特比丘。应供时,耆婆先以清净水供养佛陀,却为佛陀所婉拒。当槃特比丘到达后,佛陀请阿难尊者将钵拿给他,并说:「槃特,你不必起座,你就从所在之处将钵送给我。」于是槃特比丘以神通力将钵送至佛的手中。
欢喜讚歎自利利他 一日,佛陀与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前往舍卫城弘法。舍卫城的国王、大臣及人民见到如此瑞相,知道佛陀将要进城,大众立即放下手边的工作,欢喜扫地、散花或燃香,也有人以布舖地、解髮覆地、持举幡盖,或演奏音乐、表演舞蹈,欢迎佛陀的到来。日常中,若能隐恶扬善,欢喜讚歎他人,即是以言语行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