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传 第七章 第七章相者的预言净饭大王在夫人与太子的身旁,见到世间上都在变动的情形,一面欢喜,一面又在忧惧。这时有一位在蓝毘尼花园左近的婆罗门相者,博学多闻,高才善辩,他带着欢喜踊跃的心情跑来,口口声声说要为太子相命,而净饭大王正在惊疑不决的时候,就允许他的请求。他先看看安祥而卧的太子,然后又望望且惊且怖的净饭大王。
释迦牟尼佛传 第八章 第八章太子少年时的教育迦毘罗卫国中净饭大王生下稀有的太子,宗族王亲,都呈献无数的象马宝车;邻国的国王,也赠送很多七宝的器具,这表示祝贺王家及太子万岁之忱。商量的结果,因为太子降诞时具备一切祥瑞之相,所以就命名悉达多。迦毘罗卫国中,像这样一日复一日的欢乐,持续到第七天上,不幸的变故发生了,那便是圣母摩耶夫人的辞世。有一次,净饭大王为了提倡武术,下令诸释种童子,举办一次武艺竞赛大会。
释迦牟尼佛传 第九章 第九章美丽的耶输陀罗妃年轻的太子,长得是仪表堂堂,因此,常有很多贵门的少女,王族的千金,想博得他的宠爱。然而太子为这些歌舞宴会,反而增添不少的忧郁与厌恶。净饭大王见到如此情形,更是忧愁万分!这个问题早已盘旋在悉达多太子的心中。净饭大王看到太子间或露出笑容,他心中是异常高兴。净饭大王此时的心,和原始纯朴的人心一样。就这样,聪明的悉达多和美丽的耶输陀罗妃,在幸福欢乐的王宫之中,生下一个王孙罗侯罗。
释迦牟尼佛传 第十章 就是在这一天,迦毘罗卫国都城的街心,用绸缎宝缦装饰起来,驾车的御者车匿,驾着乘载太子的马车,迅速的行走在路上,路旁站立着城中的老少男女,大家都向经过在路上的太子挥手敬礼,口中并高呼太子万岁。车匿踌躇着没有办法。『车匿!他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现在忽然转变的呢?还是他生来的命运就是如此呢?』太子知道衰老是人生的过程,但他仍然感慨的发问。
释迦牟尼佛传 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车匿和犍陟黑黝黝的夜,终于过去了,光明的世界,又出现在眼前。太子走到一座大山之下,他打听山麓森林之中,有一个跋伽仙人在修苦行。这一座高大的山上,树林间有很多鸣禽在咻咻的歌唱;山涧的溪水,在潺潺的流动;使人一进此山,瞋恚的心就会平和,疲劳的身体就会恢复轻松。
释迦牟尼故事(4)上 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就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当初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这些是佛教的根本教义,是释迦牟尼证悟以后所形成的自己独特的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观念。所谓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也就是释迦牟尼常说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是释迦牟尼对当时的“种姓制度”进行批判的新思想。
释迦牟尼佛传 第三章 第三章佛陀住世时的印度思想界印度是一个文化古国,因为群雄拥兵自重,在思想界方面是极其发达,要知三千年前印度的思想界,正有如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佛陀生在这个时候,像一粒定水珠一样,把一塘混浊之水的印度思想界澄清,指示徘徊在岐途上的人们一条应行的大道。因此人们大都走上了两个极端的思想,一个是顺世享乐,一个是遁世苦行。这种思想演为教说,救了当时的印度,也救了千万年后的我们。
捕象記 當時,在舍衛國南方的深山中,經常有身具白、青、黑三色的野象出沒。國王聽了非常心動,立即派遣捕象師三十餘人前往捕捉。捕象師一行來到深山象群出沒的地區,設下獵網準備圍捕神象,這隻神象知道眾人的來意,便故意落入陷阱之中。當時佛陀觀察因緣,知道這位比丘可能會被神象所殺,於是立刻前往深山,抵達後全身大放光明。神象見到佛光,立即息滅怒火,不再追逐殺人。而那些捕象師也都因此得到解救,聞法後亦了悟佛理。
释迦牟尼佛传 第二章 第二章佛陀住世时的印度社会很多人都以为今日学佛的人,是逃避现实,消极厌世,这实在是误解了学佛的本义。我们如果知道救主释迦牟尼佛住世奋斗的经过,一定就会明白他实在是一位伟大的慈悲的革命者。第二个阶级是剎帝利,这就是与婆罗门同样被尊敬着的王族。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阶级悬殊的社会里,他自己虽是剎帝利的王族,但他并不想用剎帝利的权威去统治人民,压迫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