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清杨守敬七言隶书对联“何人” [专家点评]清杨守敬七言隶书对联“何人”七言隶书对联“何人”(款印)杨守敬,字惺吾,晚号邻苏老人,1839年生,1914年卒,湖北宜都人。杨守敬以隶书见长,这件作品具有隶书整齐、匀称、均衡等一般特点,但又有他独到的创新。杨守敬主张书法应做到“二要”,即“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沉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
[专家点评] 清何绍基 隶书“惟川”(1) [专家点评]清何绍基隶书“惟川”(1)隶书“惟川”(2)隶书“惟川”隶书“惟川”(款印)汉代隶书工整精巧,结体扁平,笔画间有波磔,为历代书家所推尊。据史载何绍基专习隶书较为晚,是从六十岁开始的。近代书法家曾熙评道:[本朝言分书,伊、邓并称。从何绍基所临大量碑文来看,书体是自己的笔法,所具有的是汉隶的神韵。何绍基擅长各种书法体势,在篆书方面的成就也是卓越的。
[专家点评] 清阮元 五言隶书对联 [专家点评]清阮元五言隶书对联此为阮元的《五言隶书对联》。此联取汉隶笔意,宽博大气,沉厚古朴,正如赵彦你评阮氏书:“偶尔落笔,便见醇雅清古,不求工而自工,亦金石书籍之所成也”。博大,独具淳雅之意。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徵人。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少保,太保衔。精于金石,尊碑仰帖,力倡宗法此碑,此观念对晚清书坛影响深远。
[专家点评] 清王时敏 隶书陶潜诗 [专家点评]清王时敏隶书陶潜诗此为王时敏的《陶潜诗》。此隶书作品,体方笔圆,深厚雍荣,字形端朴紧密,是隶书上乘之作。《桐阴论画》说:“烟客楷抚《林树赋》,隶书追秦汉,榜书八分为近世第一。”王时敏,初名赞虞,字逊之,号烟容,自号偶谐道人,又称自庐老人等。江苏太仓人,明清之际画家,与王鉴,王恽,王原祁共有清初四王之称。山水笔墨苍润秀疏,为四王之首,精通画理,隶书,先师用《受禅碑》,后参用《夏承碑》。
[专家点评] 清杨法 隶书五言诗之一 [专家点评]清杨法隶书五言诗之一此为杨法的隶书《五言诗》。此《五言诗》以独特,奇逸之趣赢得书家关注。谓其“金石气表,雅逸其内,”有强烈的装饰感。是杨法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杨法,字己军,江苏江宁人,寓居扬州,工花卉、与扬州八怪有异曲同工之妙。书工篆籀,也精金石。
[专家点评] 清阮元 隶书对联 [专家点评]清阮元隶书对联此为阮元的“隶书对联”。笔力遒劲而又雅致的隶书六言联为阮元书作,书体拙朴大度,有金石碑版之趣,没有世俗之气。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江苏扬州人。通过对历代金石碑版的考察研究,他对书法史的发展脉络和风格演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著有《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两篇文章,从理论上倡导碑学,追随者甚众,影响深远。
[专家点评] 近现代林散之 隶书联 [专家点评]近现代林散之隶书联林散之先生被誉为当代“草圣”,其草书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林散之先生的隶书成就亦极大,并不亚于其草书,但因作品少及人们对书体的偏见,使林散之的隶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林散之一生大量临帖,对汉隶十分重视,功力极深,此联已不拘于某碑,而是形成了林散之自己独特的风格,笔划有的舒展、有的紧结,生动活泼,线条质量极佳,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林散之生于江苏江浦乌江江家坂。
[专家点评] 清郑簠 《隶书谢灵运石室山诗卷》(一) 为安徽省博物馆藏品。郑簠是一个很执著的书家,一生只写隶书,书风飘逸、优美,个性很强。此卷隶书颇有《夏承碑》的遗韵,兼收《曹全碑》之长,横画往往重顿,而收笔处用笔放纵,出锋,具有汉简书法的率性。在一些字的笔画上接入篆书结构,如草字头即是,为书法增加几许古朴、雅致。郑簠字汝器,号谷口,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入清行医为业、终生不仕。
[专家点评] 近现代张延礼 诗札 [专家点评]近现代张延礼诗札此为张延礼的“诗札”,这件诗札的书体很杂,主要以隶书为主,又有个别篆书,也有行书,隶书有汉简的味道,而几个似篆非篆的字显然是学汉代古器物上文字。张延礼好金石古物,又善治印,于此一札显露无遗。诗札的书写者张延礼原名扆,字丹斧,又号丹甫、丹翁,别号无为,晚号后乐笑翁,室名伏虎阁、敬敬斋。早年为《神州日报》成员,后负责《晶报》内务。
[专家点评] 唐佚名 杨慈力墓志 [专家点评]唐佚名杨慈力墓志唐佚名杨慈力墓志(局部)《杨慈力墓志》全称《唐故夫人弘农杨氏墓志铭并序》,志高32厘米、宽32厘米,共15行,满行18字,隶书。墓主杨慈力在两《唐书》中无传。苏轼对他的书法评价亦很高。这块《杨慈力墓志》的出土可以说弥补了一部分缺憾,让我们一睹他的隶书风采。《杨慈力墓志》整体写的流利、丰润,笔法精熟,受到时人追捧,并非空穴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