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收藏文化溯源: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收藏之 象牙收藏文化溯源: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收藏之猛犸是神马?象牙收藏是一种历史传统我国的象牙制品出现比较早,约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匠人们已经懂得使用阴刻、镂雕,甚至圆雕等种种技法来表达他们的意念。从此,象牙制品仅仅保留了它的装饰作用。明清时期是中国象牙雕刻的空前繁荣时期。故而,作为中国象牙收藏的最好替代品,猛犸象牙的价格在未来将会有很大的上涨空间。
[专家点评] 明犀角雕仙人乘槎杯 [专家点评]明犀角雕仙人乘槎杯犀角雕刻是明清工艺品中的重要门类。这件“明犀角雕仙人乘槎杯”,是犀角雕刻品中的佼佼者,它材质晶莹纯净,琢磨光滑圆润,作品利用犀角的天然形状巧做为槎,槎长19.2厘米,宽10厘米,高10.5厘米。角尖部分为两枝,一为支点,一琢为流,应槎形杯;角根部雕一仙人,手持如意,背倚篷帐,端坐槎内,破浪而行。“仙人乘槎”这一题材古老有趣,反映了先民成仙升天的美好愿望和奇思遐想。
[专家点评] 清 竹雕芦雁 [专家点评]清竹雕芦雁竹雕,亦称竹刻,即在竹筒、竹片、竹根上雕刻各种文字、图画、图案,或雕刻成各种造型的艺术品,是我国特有的工艺美术品种之一。随着竹雕艺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其题材也更加广泛。这件花卉芦雁高28.5厘米,此作品为竹筒透雕,以竹节横隔为作品底部,雕花枝、草叶及石,随意布置。竹筒部分透雕花卉、芦雁。该件清代竹雕作品,取材别致,构思巧妙,情趣盎然。
[专家点评] 清 红木收腿式方几 [专家点评]清红木收腿式方几这件清代红木四合如意纹收腿式方几长49.8厘米,宽49.8厘米,高77.5厘米。因此,几在家具中的作用是室内陈设不可缺少的一个品种,许多工匠在设计几的式样时,往往赋予它婀娜多姿的体态,俊秀轻盈之风韵,典雅端庄之美感。可见,几在家具中的重要地位不同一般。这件红木几,几面中心镶有方形白色大理石,束腰。这种回收式的腿部设计,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专家点评] 清 竹雕一鹭连科笔筒 [专家点评]清竹雕一鹭连科笔筒清竹雕一鹭连科笔筒(拓面)这件清中期竹雕“一鹭莲科”笔筒,高13.5厘米,口径9.6厘米。“一鹭莲科”即为“一路连科”,指能够一路连中科举,是旧时人们对文人一路中科,仕途顺利的一种祝福。整件笔筒一周均雕刻莲花,荷叶与莲蓬,荷叶摇曳,莲花怒放,再配以饱满的莲蓬,在荷叶间还停留着一只鹭鸟,整个画面错落有致,神采飞扬。
[专家点评] 清 吴之璠木雕人物笔筒 [专家点评]清吴之璠木雕人物笔筒这件清代吴之璠木雕人物笔筒用黄杨木雕成,口与底镶嵌红木,椭圆形,内口如灵芝瓣。有“槎浮吴之璠”和“鲁珍”两印款。作者采用高浮雕技法,用刀圆熟深峻,人物位置自然妥贴,神态逼真,吴之璠的款印原刻于浮雕的岩石上,后被乾隆皇帝令人刮去,在原地隶书七律一首,既谈及谢玄的轶事,又赞扬了吴之璠精湛的雕刻技艺,是迄今流传下来的清初名家雕刻珍品之一。现藏故宫博物院。
[专家点评] 战国 彩绘描漆小屏风 [专家点评]战国彩绘描漆小屏风此屏风出土于江陵望山一个战国墓中,长50厘米、高15厘米、宽12厘米。长方框内由雕刻的动物组成连续性图案,有鹿、凤、鸟、蛙等,动物雕刻形象生动,比例准确,技艺亦为一流。屏座由数条蛇屈曲盘绕,具有神秘色彩。除雕刻外,此器的髹饰亦称精致。屏座及框架黑漆地,施以红、绿、银灰等色,禽兽亦施以彩,绚丽夺目。屏风起源很早,但先秦时称其为“邸”或“扆”,屏风称呼则在西汉时出现。
[专家点评] 明末清初 鲍天成款犀角雕双螭纹执壶 [专家点评]明末清初鲍天成款犀角雕双螭纹执壶鲍天成,吴县人,身兼多技,是明代末期江苏一带著名雕刻家。工细绝伦,与苏州的琢玉名手陆子刚齐名,在江南很负盛名。这件小执壶高13厘米,口径15×7.8厘米,是用两个亚洲犀角合并制成的带流执壶。小壶把柄镂刻之处,作者更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独角螭龙刻绘的灵活生动,气势雄奇,是明末清初时期犀角艺术稀有的珍品。
[专家点评] 清 牙雕瓜瓞水丞 [专家点评]清牙雕瓜瓞水丞清牙雕瓜瓞水丞用象牙雕刻,连座高5.8、长6.8厘米,雕刻工艺精湛,瓜身上爬满了藤叶,有两只蝴蝶停息其上,取“瓜瓞绵绵”之意。瓜身一端琢一孔,为出水口。器身上方琢出一孔洞,为注水孔,以另一块象牙雕成孔盖。器座亦以象牙为之,周边雕三朵灵芝,又似如意头及云朵,象征如意吉祥。此水丞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专家点评] 清 黄杨木雕仕女 [专家点评]清黄杨木雕仕女清代无名氏所作的黄杨木雕仕女,高仅6.1厘米,长11.1厘米,虽娇小玲珑,却深含文化意蕴。仕女卧榻作凝思状,仪态端庄,面容娟秀,双目微翕,若有所思。衣着日常起居便服,肩披柔软帔帛,一种古典美女的形象跃入眼前。木雕仕女雕镂刀法高度洗练,线条...而流畅,服饰质感强烈,人物神态真切,表明作者的雕刻技法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