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

特雷比亚河之战:汉尼拔的意大利首胜与第二次布匿战争的预演

公元前218年,汉尼拔的迦太基军队突然兵临意大利北部,彻底打乱了罗马共和国方面的全局部署。这一年发生的特雷比亚河之战,就是双方在漫长鏖战中的首次正面对抗。但因为有轻步兵的及时掩护,汉尼拔的斥候们也无法扩大战果。相比之下,汉尼拔对自己的步兵信心有限,更多期望于使用骑兵和残存的战象部队。汉尼拔则出于少损失部队的心里,没有进行大胆追击。

古代武将对决一回合是多久?能坚持三回合就是条汉子

在古代的小说中,精彩会出现一句话,就是「”大战三百回合”。这句话是人们精彩听到的。在这里,这句话会是经常出现的。但是古代的武将,对战一回合是多久呢?或者说,这一回合是如何打呢?这一点就难免让人不知所措了。大部分人对一回合是没有概念的。「”大战三百回合”经常出现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两部小说都是古代非常出色的小说,小说中的情节描写几乎每一章节都有打斗描写。小说中的打斗描写,注重武将的打斗,反而

宋朝丢了养马的地儿,那宋朝骑兵的马从哪里来的呢

要知道宋朝的多次北伐那都是以骑兵为先导。那么这里问题就来了,如果说宋朝缺战马,那这些宋朝精骑又是哪里冒出来的呢?宋人战马获得只有依靠陕西地区。因此宋朝早些年的时候,利用高大的陕西养马,还是能够和北方精骑打的个有来有回的。辽国、党项和西夏因为是宋朝的对手,常常对宋朝进行战马禁运。而因为西北六谷吐蕃自身的原因,这个国家逐渐衰落,宋朝能进口的战马也大大减少了。

古代军队靠陌刀大斧反制骑兵?那些只是传说,实战还要靠长枪扛线

在外国电影中,步兵对抗骑兵冲锋都是使用长枪阵来拒敌,但是在中国古代却经常出现用各种刀斧来对抗骑兵的的记载。比如一度网上传的神乎其神的陌刀,说是如墙而进,能人马俱碎。但是面对骑兵冲锋,骑枪的长度更长,难道不会在挥刀之前就被骑枪捅中吗?同时刀斧需要挥舞空间,无法排列密集阵型,而松散的阵型显然更容易被骑兵凿穿才对。那么中国古代到底是怎么依靠刀斧类兵器来反制骑兵的呢?

陈庆之,毛主席都折服的名将,他的传奇背后,是被忽视的 ... 步兵

陈庆之一生的经历非常传奇,在网络上也经历了不断被人神话和反驳的反复过程。但是无论南朝史书记载有多么过分和夸张,也无法抹...陈庆之以数千之众,转战逾年,纵横千里,所向无敌,威震中原的事实。陈庆之,是让伟大的...家毛主席都折服的名将。毛主席爱看史书,为人所共知。

拿破仑说得对!微操弱鸡就别瞎指挥,说说土木堡前的鹞儿岭惨败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土木堡之变前发生在鹞儿岭的两场激战,这两战中吴克忠、朱勇两部战兵3-5万人覆没,导致亲征军损失了大量精锐兵力和大部分骑兵力量,可以说是土木堡之变的关键前奏。需要强调的是,不必格外抬高蒙古军的战斗力。土木堡之变的情况是,明军离居庸已经很近,只要精心提防蒙古军自后方的追击,就能安全进入居庸关。但为何会有吴克忠、朱勇两部在鹞儿岭的惨败呢?勇、绶至鹞儿岭,冒险而进,遇虏伏发,亦陷焉。

一个墩台、十七个明军,人形高达的八旗军加六门大炮竟攻不下来?

读明末清初战争史时,清方的史料,总给人一种感觉:八旗军是战无不胜的人形高达,每每都是以极小的代价取胜。而对面的明军则是一触即溃,毫无战斗力可言。那么,历史真是这样的吗?我们以崇祯十三年的辽东战事为例,做一分析。此时距离清军入关还有四年,八旗军数次入内地劫掠,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明朝内忧外患严重。

中国历史兵家武将巅峰「 ”武庙十哲”,为何没有卫青​霍去病​?

「”武庙十哲”是指唐朝玄宗皇帝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而设武庙,以姜子牙为主祭,并以唐朝以前的历代名将十人从之。左列: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右列: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宋朝建国之初,赵匡胤游览武庙,指着白起说:「”起...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命人将白起的画像撤去。宋徽宗时,对武庙的

横扫中亚:锡尔河战役与亚历山大的东方征服之旅

公元前329年,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已深入伊朗高原。最终,马其顿军队在诸如锡尔河战役之类的冲突中获胜,并为征服这里而永远的改变了地区历史进程。大流士的遇刺成就了对手亚历山大政治瓦解亚历山大准备同时征服波斯的所有东方省份公元前329年,亚历山大率军从黑海南岸踏入中亚世界。深入中亚腹地的马其顿骑兵锡尔河战役南下的斯基泰骑兵让马其顿人防不胜防起初,亚历山大的策略是派部将带着少人马出击。亚历山大巧妙的用步兵包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