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

持着感恩的心

佛陀就很慈祥地说:「天下的米不是一个人吃得完的,天下的事也不是一个人做得完的,一定要互相帮助,时时抱着感恩、回馈众生之心;若能时时感恩众生、感恩父母、感恩天地,你的心自然能够具足五戒十善,然后深入四谛的道理,力行菩萨六度,广结善缘,发挥佛菩萨大慈大悲的心,利益众生。」年轻人听了,心境豁然明朗清净,那种境界真美,于是向佛陀请求皈依、出家。

一个故事告诉你什么叫做珍惜

那只蜘蛛投胎成了一个官宦之家的小姐,取名叫珠儿。再一次皇宫的大宴上,珠儿和甘露又一次的相遇了。正在这时,佛出现了,他问珠儿:“你现在能告诉我什麽是世界上最值得珍惜的吗?”这时的珠儿早已是双眼含泪,她点点头,看着自己身边的甘草说:“在这个世界上最值得人们去珍惜的是现在身边所拥有的。”珍惜是因失去才能认识到的价值理念。

三个佛教故事,教你看破世相,点亮人生

相,即形相或状态之意;乃相对于性质、本体等而言者,即指诸法之形像状态。佛学认为世界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相”,执着的人执着于表相,被表相纠缠。佛教育我们要看破世相,不要执着于表象。因为表相是假的,执着于表相的人最终一无所获。第二个妻子与丈夫常常见面,互相安慰,宛如朋友。人活在世上,互相疼爱,彼此思念,难舍难分。第一个妻子则是人的心,和我们形影相随,生死不离。

你为什么你会莫名喜欢或讨厌一个人?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带着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外出。路上渴了,佛说:“阿难,那边有井,有一个女子在那儿打水,你去要一些水喝吧。”阿难就去了,刚走到离女子不远的地方,那个女的就喊:“去,去,我不会给出家人打水的。”所以,我们常常遇到的那些莫名其妙的喜欢或讨厌的情况,其实也是这样的,只是我们忘了过去生的因缘而已。

若不能通达理体,一切的事相都没有意义

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婆婆,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一生当中每天念珠不离手,阿弥陀佛不离口。她以放牧为生,家里养了很多羊,每天放羊时手里的念珠也一直在捻,口里的阿弥陀佛一直在念,就这样,她的念珠捻坏了一串又一串,最后整整装了一麻袋。念佛不要追求数量,不要追求速度,这没有任何意义。

佛教故事:布施得福

典故摘自《杂阿含经.卷三十六》省思布施为六波罗蜜之首,能去除悭贪的习气,广增福德。于四城门普施为福。亦于其中布施作福。城东门外布施作福悉皆属汝。即于彼处惠施作福。半留于彼惠施作福。

就为这件事500美女居然集体出家

五百个婆罗门女子相互簇拥着登上香华台。一连几天,青烟香熏袅袅不绝;五百女子日以继夜,长跪不起,祈祷梵天神明显灵,满足她们的愿望和期求。接着,佛陀开始为这五百个婆罗门女子说法,当佛陀说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时候,那五百个婆罗门女子异口同声地回答:“愿皈依佛陀,聆听教法,认真修学!”

小沙弥不抵诱惑深入红尘20年,醒悟后求师父原谅奇迹出现

“师父,请原谅我吧。”20年前,他曾是这座寺院里的一个沙弥,极得方丈喜爱。20年后的一个深夜,他在一次醉酒中陡然惊醒,仿佛记不起自己是谁,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他忽然对20年来昏昏噩噩的生活深自忏悔起来,泪流满面。继而他披衣而起,急急赶往寺院去找自己当年的师父。奇迹就在当天晚上发生了。甚至把他们毫不留情地推向自己的反面,变成自己的敌人,这是可怕且可悲的。宽恕是一种慈悲,是一种爱。

佛教因果故事

阿弥陀佛慈悲的问道:现在我接引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可愿意去!阿弥陀佛扶起他来,说道:起来吧,孩子!这时阿弥陀佛接着说道:你生前犯淫业,虽有念佛却往生之心不强,然,你每天坚持念佛,毕竟功德无量,你才能在这大苦之处,而念佛顿悟,一念悔过,处于你记忆深处的佛性显现,可见你每天念佛,在此刻却救了你!

疼痛的自省 - 佛陀教你不生气

疼痛的自省驾御心念才能获得心灵真正的安详,才能不但使自己快乐,也能为他人带来安详。第一组享受“最惠国待遇”,予以充足的食物让其饱食终日。第二组享受“歧视待遇”,只提供相当于第一组60%的食物以饿其体肤。这种蝙蝠靠吸动物的血生存。动物学家们在分析这一问题时,一致认为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远不会让野马死去,野马的死亡是它暴怒的习性和狂奔所致。况且,自省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而是多少有些疼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