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

阎若璩

阎若璩,中国清代汉学家。早年随其祖父客居江苏淮安。十八年,入京应博学鸿词科试,落第。二十九年,受徐乾学聘,南下江苏洞庭山参与修纂《大清一统志》。晚年仍居淮安,专意著述。于同时学者好加讥评,仅服膺钱谦益、黄宗羲、顾炎武3人。曾为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纠举舛错,为顾炎武《日知录》订正讹误。他以记诵博赡,考核精审名著一时,此后乾嘉考据学风受其影响甚大。其主要著述尚有《潜丘札记》、《毛朱诗说》等。

明朝守夜人黄宗羲,发明"三权分立",却挡不住灭亡的脚步

黄宗羲送父至绍兴后,不能再送。>噩耗传至余姚,黄宗羲的母亲“痛哭至晕绝”。>这场灾难,为黄宗羲日后形成激进的政治思想埋下了种子。>对黄宗羲的政治思想形成影响的,还有其师的改良式政治观。>万历以后,明朝的政治日益走入死局,与此同时,社会文化却显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性。差不多在同时,黄宗羲也组织宗族子弟数百人成立了义军“世忠营”。>在《留书》中,他第一次深入分析明亡的原因。

万斯同简介 万斯同以布衣身份参与了什么?

万斯同万斯同是清朝初年著名史学家,师从黄宗羲,并在老师的鼓励下以布衣身份主编《明史》,前后花了19年时间,最终不衔、不接受俸禄,保持了名节,是中国史学家的典范,《明史》也奠定了他在史学界的地位。>万斯同以布衣身份参与了什么>万斯同以布衣身份主编《明史》。黄宗羲觉得修《明史》,事关忠奸评判和子孙后世的大业,有万斯同参加,可以放心,便动员万斯同赴京,并在赠别诗中以“四方身价归明水,一代奸贤托布衣”相勉。

“学贵适用”与学术自由,蕺山学派有什么思想成果?

蕺山学派的兴起也与明末的社会现实有密切的关系,明末社会动荡不安,百姓困苦,外有满人虎视眈眈,内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蕺山学派就是在此社会背景下出现的。>黄宗羲>蕺山学派的思想的主张突出的有两点。首先是批判明末空谈和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学贵适用”。

清朝史官万斯同年幼闭门苦读的故事

万斯同,清初著名史学家。文革时,万斯同墓惨遭破坏,惨不忍睹。>万斯同像他的老师黄宗羲一样,很有民族气节。朝中大臣便推举万斯同为博学鸿词科,万斯同也坚辞不就。>>万斯同雕塑>万斯同闭门苦读的故事>万斯同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但他小时候也是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起初非常生气,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这样,后来他闭门思过,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发奋读书。>梁启超先生评论:清代史学极盛于浙,鄞县万斯同最称首出。

古代帝王之家的十大悖逆丑闻

三年后,年仅23岁的刘盈驾崩,十二岁的张嫣也从此成了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皇太后。而他的那些儿子为了争宠,甘愿献出自己妻子,并利用自己妻子入宫侍寝的机会,打探消息,争夺储位。

黄宗羲一生勤奋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史学家。青年和中年时代,黄宗羲从事反对奸臣的活动。斗争生活是那样的繁忙、紧张,黄宗羲仍利用一切机会读书和写作,哪怕是点滴的时间也不放过。有一次,黄宗羲被清兵围困,他一面指挥士兵守寨等待援兵,一面还在船中研究历法。>到了晚年,生活稍为安定些,黄宗羲学习更加勤奋。>80岁以后,黄宗羲老眼昏花,仍然读书不辍。>黄宗羲一生勤奋读书,学识非常广博,留下了许多名著。

学者明史充满圈套,明亡于“文化溃败”

“文革”期间,祠堂遭破坏,如今这里成了文保单位。这让东林党人对他更加怨恨,于是,阮又成了“汉奸”。像这样歪曲历史的损招,在《明史》中比比皆是,给人以这样的错觉:明亡于“阉党”,东林党人都是好同志。这就开了恶例,《明史》中充满圈套,很容易上当。历史充满偶然,但信仰崩溃,明亡也是必然的,所谓万历之

顾炎武《郡县论》:官员「 ”称职”的标准是什么?

明朝末年,东南地区的商人阶级开始崛起,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同于地主和农民,意识形态也有鲜明的特点。古代贵族和士大夫生于豪门世家,从小对礼乐耳濡目染,因此认为人的本性是谦和好礼、善良守序的;商人阶级则整日为了利润而奔波,他们知道屠夫和面包师傅为我们生产晚餐,并不是由于仁慈,而是迂回的利己,因此认为人性是自私自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