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品] 倔强冷傲的黄山风景 我在故宫看到一幅明末渐江的山水,很被画家冶峭孤傲的风景震动,就决定以渐江为研究的题目。题目订了之后才发现,不但故宫几乎没有渐江的画作典藏,整个台湾省,有关浙江的资料也难得一见。后来从王壮为老师处得到一册黄宾虹撰着的《渐江年谱》,有了初步的线索,了解了安徽歙县的新安画派,也了解了明末影响画坛甚大的黄山画派,都与渐江有密切的关系。
黄山壶俗 黄山壶俗黄山,不仅是蜚声国内外的风景胜地,而且也是我国著名的茶乡之一。敬壶供壶黄山人家的堂屋,摆了茶壶,是和祖先一起接受祭祀的,属供物之列。挂壶认亲黄山流行一种“挂壶认亲”的婚俗。对此,《黄山》有记述。董小宛离开黄山时,雪庄送她一幅《雪天品茗》画和一只茶壶。二进黄山时,便把这套壶送给雪庄,传扬开去逐渐形成了“以壶还壶”的习俗。
梅清、梅氏家族与"黄山画派" 梅清、梅氏家族与"黄山画派"在中国美术史上,清初安徽宣城有梅氏家族为嫡系,如梅清、梅翀、梅庚、梅蔚等,再加上流寓宣城敬亭山近十载的石涛,又因为他们都师法黄山、表现黄山,被人称为“黄山画派”。在“黄山画派”中,梅清、石涛无疑是其中的领军人物,艺术水平也最高。梅庚在家族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黄山画派”的另一中坚人物是梅翀。谈梅氏家族,还不能不谈敬亭山。
试论梅清"得黄山之影"说 试论梅清"得黄山之影"说前人在谈到梅清、弘仁、石涛三人所画的黄山时评价道:“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得黄山之影,弘仁得黄山之质。”结合具体作品来看,愚以为梅清似更得黄山的形和韵,无疑这个“影”字是赞赏之语了。
书到今生读已迟 等黄山谷进到屋里,老婆婆指著一个大木柜告诉他说,她女儿平生所看的书全锁在里头,只是不知锁匙放到那里去了,所以一直无法打开。至此,黄山谷心中已完全明了,这老婆婆就是他前生的母亲,於是将老婆婆迎回州衙,奉养馀年。文学家袁枚,在听闻这个故事後,不禁发出∶「书到今生读已迟」的感叹。意思是说像黄山谷这样的大文学家,诗书画三绝的人,并不是今生才开始读书的,前世已读了很多书了。
具有觉悟的慧眼,才能看见人间真相 有一次,大学士黄山谷去拜访祖心禅师,见禅师日日轻松安稳,处处安详自在,于是总觉得禅师肯定有处世秘术未曾传授。黄山谷一怔,忽然了解禅师的意思了——因为自己仍有世俗牵挂的烦恼,所以在花丛中居然闻不出花香,还要别人提醒才能闻到。只有具有真实的禅心,具有觉悟的慧眼,才能看见人间的种种真相。
同圆种智 同圆种智晦堂祖心禅师号宝觉,广东南雄邬氏子。黄山谷似懂非懂,两人巡山以后,归来午餐,黄山谷忽然问道:“禅师!经云‘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此话当真?”但禅师又随口更正道:“山有山神,水有水神,花有花神,树有树神,大地山河无尽妙用。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故情与无情,当能同圆种智。”黄山谷终于有所契悟。
佛教因果故事集二 故事二:书到今生读已迟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与当时的苏东坡齐名,人称“苏黄”,黄山谷不止有文名,秉性也至孝,他常亲自为母洗涤溺器,就是后来做了官,也不改其孝行,由于他的孝行,被后人选入二十四孝中。>相传黄山谷在中进士后,被朝廷任命为芜湖地方的知州,就任时他才二十六岁。>有一天,当他正在午
文殊台的由来 文殊台的由来“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这是前人对文殊院优美风景的高度评价。文殊院是黄山的一座古庙宇,就是现在的玉屏楼。文殊一看这玉屏峰的石台擎不起他,他见势不妙,如果不迅速离开,还有陷下去的危险。文殊走后,就留下这座有陷窝的石台,人们就称它为文殊台。文殊台,它还有个别名,叫梦象台。普门走到文殊台前,更加大吃一惊说:“文殊台呀文殊台,记得当年入定来。我亦梦中台上坐,金童一掌推下岩。”
错出成功 换一种思维,从错误中看到成功,那么错误也就成了我们的老师。于是,便有了闻名遐迩的黄山臭鳜鱼,不知有多少食客被这独特的滋味所倾倒。臭鳜鱼歪打正着,成就了人间美味,化腐朽为神奇,令人叹为观止。仆人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在晚间将炉灰倒入做成的米酒桶内,想让这批米酒变成废品,叫主人吃亏。终于找到了使浊酒变清的办法,制成了后来畅销日本的清酒。生活中出现错误,这很正常,难能可贵的是从错误中发现成功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