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学术江湖里的光明顶之战

作者:狟先森 1959年,中研院院长胡适的办公桌前很不太平。 院内的几位学术大佬吴相湘、王德昭指责同事郭廷以和他领导的近史所「 ”尸位素餐,不做研究”,而姚从吾、李济等人,则拿出了一份成立咨询 ... 会的提案,目标所指,正是中研院近代史所获得的一笔福特基金会的巨额学术资助,前后两期,金额高达40万美元。 六大门派集结完毕,聚在光明顶下,只待一声号令。 想要围攻光明顶剿灭明教,必须得划分正邪,找好理由。姚从吾、李济等人以为,这笔学术资助对象应该是整个台湾省的历史学界,不应该被郭廷以领导的近代史所独吞。学术乃天下之公器,近史所获得福特基金会资助,那是因为背后有中研院来背书,近史所作为一个二级研究机构,不能独吞经费,要将经费的管理权提到院一级来「 ”统筹”,学术资助应该让整个历史学界受益,光大学术共同体。 郭廷以则认为,这笔巨款是自己辛苦争取来的,理应谁争取谁获益,怎么能平白无故分给中研院的其他院所,尤其是史语所?这不是明火执仗抢劫吗?他百般抗辩,都被咨询 ... 会否决,学术界同仁摆明是要分吃福特基金会这笔巨款。 郭廷以何许人也,为何会获得福特基金会的资助,又为何会引起学术界各大派系大佬联手围攻? 01 江湖里的南北之分 对于熟悉民国学术掌故的人来说,郭廷以是个陌生的名字。 就连胡适一开始也发懵。1955年,中研院要成立近代史研究所,推荐担任近史所筹备主任的人正是郭廷以,而胡适只知道他没有留过学,英语也不好。在中研院内做历史研究,已经有了蜚声世界的史语所,现在偏偏又成立一个近史所,难免遭到史语所同行的质疑。 胡适坦言,「 ”我与济之及史语所同人最顾忌的一点,是筹备近代史研究所而不能取得史语所多数工作者的支持与合作,那是最不幸的事情。”也就是说,近史所的成立搞不好就是与史语所分庭抗礼,担任近史所负责人的,必须要获得史语所方面的支持。 另胡适等人没有想到的是,近史所所长的人选,非但不是史语所出身,更是安排了一个敌对学术派系的郭廷以人来担任。 郭廷以 当年的民国学术圈,存在着「 ”北大”与「 ”南高”(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即后来的中央大学)学人的学派之分,北大一派因为有胡适、傅斯年、顾颉刚、李济等师生的互相扶持,显赫一时,几乎垄断了民国学术的话语权。南方的「 ”南高”一系,核心成员有柳诒徽、郑鹤声等,名声远逊于「 ”北大”派,而郭廷以在高考时没考北大,而考了国立东南大学,受业于柳诒征,一不小心进入了「 ”南高”派,影响一生。 郭廷以在「 ”南高”派中俨然是接班人的角色,来台之前,已经担任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主任。1947年,大陆的学者们纷纷面临「 ” 南渡北归 ”的问题。台湾省岛内资源有限,大陆几十家顶尖高校的学者汇聚一堂,也就顾不得原来的派系纷争,能安排个教职就不错了。 02 时代的机遇 二战结束后,学术界的发展潮流也有所调整。对于最近几十年的历史发展,尤其是对于二战后亚洲格局剧变的原因,需要历史学界进行梳理、总结与反思。原来的史语所长期由傅斯年执掌,胡适、顾颉刚、李济等人内外应和,学术旨趣偏向于古代,而忽视近代。 50年代的「 ”中研院”延续了民国历史学术圈的鄙视传统。搞古代史的看不起搞近代史的。「 ”北大”派的史语所所长李济就认为近代史不是门学科,顶多算「 ”史语所”下面的一个组,怎么能平起平坐? 但是,时任中研院院长朱家骅决定在史语所之外,另设一个专门研究近代史历史的机构,并独具慧眼选中了郭廷以。 朱家骅是否有意在台湾省历史学界搞派系平衡,不得而知,只是这个选择却有识人之能。筹建近史所无疑白手起家,郭廷以要在史语所的压力之下,短时间内让近史所步入正轨,必须要有大的动作。 郭廷以曾经担任过中央大学历史系主任,深知筹备一个学术机构,最重要的无外乎学术资料、经费与人才。他悄无声息地「 ”动用”自己在学术界、政界的人脉关系,一手将近史所拉起来。 03 档案材料 抛开民国学术界「 ”南北之争”的门户之见,这客观上和民国历史研究特别重视史料的传统有关。反对近史所的李济认为你们搞近代史,没有史料又得不出可靠的结论,算什么「 ”所”?那个时候搞近代史,由于好多资料没有解封,一些人也就借二手资料说话,客观上造成了信服度不强的结果。 面对这个问题,郭廷以接任近代史所以后,除了大量购进相关图书以外,就在思考能不能把 ... ... 不要的一批晚清档案搞到手,让近代史也能够「 ”用事实说话”,灭灭那帮「 ”北大派”的威风。 恰好台湾省「 ”外交部”有一批放在仓库保存的晚清至民国的档案。为了尽快把资料搞到,郭先生通过自己的学生、当时的 ... 要员李焕、潘振球(二人曾是郭的学生)和蒋经国的关系,与「 ”外交部” ... 几经交涉,终于搞到了这批包括晚清 ... 衙门、外务部和1926年以前北京 ... 的档案。几年之后这些档案变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教务教案档》、《海防档》等。整理并出版的资料也慢慢地增加了近代史所在「 ”中研院”中的影响力。 04 福特基金会的大生意 无论是民国还是现代,有经费才是王道。 那时候经费太紧张,做学术的人都盼着上头拨下来经费。借着台北大学图书馆做办公室的近史所研究员们,心情也是一样的。 50年代恰逢美国学术界兴起研究民国史的热潮。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一些教授看中了近史所的一些档案,非常想和近史所交流。郭先生心想交流就得给经费呀,台湾省现在是艰难时刻,我们给你们研究便利,你们也得改善一下研究环境呀。郭先生便顺水推舟,联系了自己在这两个大学任教的好朋友韦慕庭、费正清,让他们可以给近代史所提供一笔基金。 费正清觉得郭的想法不错,加上二人在学术圈关系不错,于是通过福特基金给了近史所加起来4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大数目,着实让「 ”史语所”的「 ”北大派”们酸了一把。正是利用这笔资金,郭先生大量地购买绝版书籍的微缩卷(胶片)和美国国会文书和购置了一批外交档案,扩充了档案储备。 要知道档案这个东西买到了就是赚到了。当年郭廷以买的档案已经不知道涨了多少倍的价格。可以说,福特基金让近史所在资料上有了很大的话语权, ... 了一下「 ”史语所”的威风;同时他利用这笔钱积极让研究员出去留学、深造,获得严谨地学术训练,为近史所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研究员(张玉法、张朋园、苏云峰、黄福庆等)。 也正是因为这笔资金,引发了开篇一幕的口水战。 对于这笔基金怎么用,在「 ”中研院”内部起了很大的争议。本来在建立史语所的时候,「 ”中研院”史语所的一帮「 ”北大派”就不服气,他们觉得郭廷以不是北大出身,不是自家人,而且也没有留过洋,怎么能让他当所长! 老郭听到后,一气之下就给胡适写了一封辞职信。 本来知识分子写辞职信一般只是表达一下自己情绪,只要领导退还就完事儿了。但胡适就是没有退这封信,这让老郭面子上挂不住。后来还是在台湾省的好朋友韦慕庭教授写信给胡适,说这笔钱是给老郭用来搞近代史研究的,要是他辞职了,这笔钱也没有了。 胡适最后才把辞职信还给了老郭,还写了一封信宽慰他。 05 打响口述史料的品牌 和「 ”史语所”那帮天天看着地下文物,地上文字的人相比,近代史有一个他们也羨慕的优势,那便是采访历史人物。想想要是「 ”史语所”那帮人能采访秦始皇,那得有多骄傲呀。 1949年以后,一批经历过近代风风雨雨历史的人物很多都去了台湾省。要是能采访到这些人那么记录下来的文字肯定会成为近代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但就是因为刚刚经历这些风风雨雨,其中又有很多是被抨击和质疑的事件,所以有的人对口述是讳莫如深。那怎么让他们开口讲述呢?还是人脉。 郭先生这时候用起来自己早年参加北伐时所积累的人脉关系来了。比如他和胡宗南的关系特别好,摆个饭局、两三杯酒下肚,哪个不「 ”把酒言欢”?一下子把关系打点的妥妥的,顺利采访了许多胡宗南系派的人物。后来的白崇禧、万耀煌、龚浩、杨森等人的口述计划也是郭先生打点好关系,进行口述的。 千万别小看这个口述史计划,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也一直想进行中国重要历史人物的口述访问,但苦于政治的因素不方便开展。郭廷以领导的近史所,刚好有条件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一项庞大的口述史整理项目。 着眼于对当时台湾省党、政、军、外交、交通、财经、学术各界名流作为采访对象,共计70余人,其中以北洋 ... 、国民 ... 或各地军阀,如桂系、西北军有深厚渊源的将领居多,郭廷以领导的近史所不仅获得了第一手的鲜活口述史资料,丰富了近代史研究的基础,更由此在台湾省地区党政军及社会各界打响了招牌,获得了知名度。 06 祸起萧墙,被学生捅刀 整理60年代,郭廷以对于中研院院内的学派之争、经费之争疲于应付,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学生李毓澍甚至向「 ”立法院”举报,称郭廷以向海外出卖档案。 本来,福特基金会又不是做慈善,资助郭廷以的近史所做研究,还是希望获得一些资料、出一些成果,这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这事被学界一些觊觎「 ”福特基金”已久的学者来说,刚好成了再次扳倒郭廷以的证据。 这次有了郭廷以自己的学生助阵,祸起萧墙,里应外合,腹背受敌。随着两岸局势日益紧张,郭廷以的对头们故意把福特基金、费正清等美国的力量,说成是海峡对岸暗中培植的「 ”势力”,郭廷以涉嫌秘密通共。 一顶又黑又沉的帽子,扣在了郭廷以头上。学术内部的派系之争,因为钱的事儿闹得沸沸扬扬,这回还有意攀扯到政治上,非要置对手于死地不可。 而郭廷以的压力不止于此,研究中国近代史大陆才是舞台。郭廷以为了扩充研究资料,从香港采购了大批的大陆书刊,不料却触犯了台湾省当局敏感的神经,被「 ”安全部门”给扣住了。郭廷以的一些学生也因为做研究,而被台湾省当局请去「 ”喝茶”,警告学者注意学术研究的边界。 凡此种种,罗织罪名,莫须有也足以 ... 人。 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的时候,多亏明教上下一心,才能够抵挡得住外敌进攻。而郭廷以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不仅强敌环伺,更有门派内的人背后一刀,奈何奈何? 知识分子的内斗已经让人心力憔悴,还时时刻刻受到政治压力,郭廷以一怒之下辞掉了近史所所长的职务,先后在几所名校申请经费,从事自己的研究。直到1971年12月,他才向近史所申请退休,1975年客死他乡。 这本是中国学术史上不起眼的一个小片段,大时代的学者们往往有别人看不到的艰辛。 一张平静的书桌,说起来近在眼前,想想似乎远在天边。 参考资料: (1)《南港学风—郭廷以和「 ”中研院”近史所的故事》,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年版 (2)杨金华:《正本清源:郭廷以与「 ”胡适派”学人关系新论》,《台湾省研究集刊》,2019年第2期。 (3)郭廷以和「 ”中研院”近史所往事,《时代周报》,转自腾讯网。 特别声明:本文为自媒体平台「 ”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学术江湖里的光明顶之战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家族兴衰非是靠权利和财富来维系,家道必须合乎天道

    一座宅子,折射出一个家族的兴衰。时代变迁,家族兴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靠权力和财富所能维系的,家道必须合乎天道。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名门望族,显赫一时。第一类属于文官,清朝的李鸿章和曾国藩,李家与曾家都是当时的大家族,李鸿章和曾国藩也都是清朝重臣,权倾朝野。李鸿章不但为官有道,还非常善于积攒家财,他留给子孙的财产数量惊人。

  2. 党内怪人!他是国共和谈密使,曾收养主席三个孩子,陈赓请他出山

    南京那边证实,此人是南京...的秘使,派往延安联络...中央,请他给予方便。在宋子文的帮助下,孔祥熙为他签署了委任状这一"官身"。同意我兄即返南京,以便迅速磋商大计。董健吾受到毛主席的回电后,离开了瓦窑堡,回南京向蒋介石通报了毛主席的意见。"后来陈赓会见了董健吾,并请他出山任职。

  3.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如何「 ”收拾”东北军的?难怪无人能救张学良!

    众所周知,西安事变是爱国将领杨虎城与张学良发动的兵谏,他们二人背后分别代表着西北军与东北军,是当时中国实力强大的两个势力。他们两人非常痛恨蒋介石打内战的政策,在劝告无果的情况下,果断囚禁蒋介石。西安事变可谓是震惊世界,日本巴不得蒋介石死在战乱中,好进一步瓜分中国。好在西安事变圆满解决,一切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因此,当时蒋介石选择将张学良囚禁起来,谁求情都没用。

  4. 开国元帅揭秘:毛主席为何能做到用兵如神?

    一位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位就是一代伟人...。笔者认为,诸葛亮是被《三国演义》高度神话了的历史人物,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当时最杰出的政治家,治理蜀国很有一套,但其并无过人的...才能。

  5. 毛主席身上的十大神秘「 ”气场”,震古烁今!

    在毛主席的身上,充盈着一种令人极其震撼、并且无法消除、无法躲避的神秘「”气场”。不管你是拥戴者,还是仇视者,都不由自主地受到这股「”气场”的吸引、感染和影响。对拥戴者而言,这「”气场”正如春暖催花开,令其志存高远;对仇视者而言,这「”气场”恰似秋肃扫叶败,令其闻风丧胆!毛主席到底有哪些神秘「”气场”呢?至少表现在如下十个方面:一是令人震撼的「”挥斥方遒”之霸气毛主席少年时,曾豪迈地宣称:「”春来我

  6. 1955年蒋介石以何罪名软禁孙立人 至今未彻底 ...

    1955年遭蒋介石认定叛变被软禁,随着孙案的爆发,孙立人的一切事迹,遭到......的历史删除。1988年台监察院认定孙立人无叛乱意图,2014年7月,台湾省监察机构承认1955年郭廷亮"假藉长官名义为匪工作"间接为其...。1947年11月,孙立人被蒋介石派往编训新兵,1948年10月,孙立人选定台湾省凤山为新军练兵基地,开始他一生最后一次练兵。

  7. 他被父皇写进传位诏书,为何最后却没能当上大清皇帝?

    道光皇帝在择储的问题上,确实费了不少脑筋。在道光看来,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两人各有所长,都具备继承和治理大清江山的资格和能力。但皇位只有一个,道光最终必须面临抉择,舍其一而取其一。关于道光最终敲定奕詝为皇太子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

  8. 第一次蒋桂战争期间,新桂系分崩离析,反倒彻底净化了内部力量

    桂系历史上曾两次打先锋逼迫蒋介石下野,但在历次...较量中屡屡败北,尤其是第一次蒋桂战争期间,总兵力超过20万的桂军土崩瓦解,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等桂系首领也被迫逃往香港避难。这是桂系输得最惨的一次,但此战也将桂系内部的异己力量清除,确保了此后桂系集团内部的稳定。湘鄂两系加入桂军集团1926年北伐时,桂系第7军战功赫赫,位居各军之首。

  9. 东北「 ”易帜”—北洋军阀终结的标志

    1926年12月1日张作霖就任「”安国军”总司令,「”安国军”以奉军为主,意图统一中国。却在北伐军、晋军、冯玉祥军的联合打击下,屡战屡败。面对...的不利形势,张作霖自认大势已去,无力挽回。于6月2日发表「”出关通电”,次日即乘专列离京,前往奉天,以期能够卷土重来。可没想到,专列行进至皇姑屯时,被日本关东军提前布置好的炸弹炸毁,张作霖重伤殒命。张作霖为什么日本人想要炸死张作霖呢?要知道当时日本为了

  10. 这位画家,是隐藏在中国三位领导人背后,有骨气的中国女人

    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在弥留之际,将自己最深爱的妻子宋庆龄,托付给了一位朋友。这不禁令人好奇,究竟这个朋友是谁?何香凝,何许人也?她是隐藏在中国三位领导人背后,敢说敢做又有骨气的传奇女人。她出生于富商之家,却无公主之娇气,天生具有不屈和反抗的意识。当时,中国还处在封建时期,女性必须裹小脚,母亲给她裹,每次她都偷偷解开,被发现后母亲打她...她,她依旧我行我素,最后长成了大脚。

随机推荐

  1. 梦见别人打架见血

    周公解梦梦见别人打架见血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别人打架见血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司马懿:诸葛亮的每一步都在我的意料之中,郭淮:末将有个疑问

    司马懿:「”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伯济你知道诸葛亮用兵有何漏洞?”郭淮:「”恕末将直言,诸葛亮用兵可以用‘进退自如’,‘无懈可击’来形容,诸葛亮无论是进军还是撤退都极其有条理,即使当初经历街亭惨败,诸葛亮撤兵之时,蜀汉将士也是不慌不乱,丝毫没有溃退的迹象。在战场上,蜀汉将士士气始终高涨,不需要督战,都能奋勇争先,蜀汉将士‘胜不骄,败不馁’,又能够对百姓秋毫无犯,可谓一直纪律严明的军队。据末

  3. 还是糟饼

    有个穷人,每天都只吃两只烙过的酒精饼就出门,因他性不耐酒,两个酒精饼下肚,就有点醉醺醺的。妻子知此事后又重新教了他。>后来,他又出门,正巧还是碰到那位朋友,不待人家问,就夸耀说:“今天的酒,我是烫着喝的!”他伸出两个指头说:“两个。”

  4. 历史上的中日朝军事冲突与交往

     历史上的中日朝军事冲突与交往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刘彻对建都于王险城的卫氏朝鲜发动了战争。同年,汉军杀朝鲜王卫右渠,灭朝鲜,倭军增援被击溃,在其地设玄芜、乐浪、真番、临屯四郡,极大地便利了汉帝国和日本的交往。范哗在《后汉书。东夷传》中写道:&...

  5. 浪漫爱情句子 我-爱-你

    不要因为距离,而放弃爱情,因为爱情可以陪你坐火车曾经相遇,总胜过从未碰头。阴晴圆缺,在一段爱情中不断重演。我真的不爱你叻丶可是我心里为什么却装不下别人。呵,你给的伤就这么难释怀因为你,空气都变成甜的,谢谢你这么执著的对我,我要说一句很通俗,但我这个笨瓜还没有说过的话,就是,我-爱-你这一次我是彻底的醒了,我再也不需要你了,因为有人比你更在乎我。

  6. 【鳞漦】的意思是什么?【鳞漦】是什么意思?

    ★「鳞漦」在《汉语大词典》第18064页第12卷1263参见:鳞漦鳞漦是什么意思鳞漦línchí龙沫。

  7. 梦见鱼刺

    周公解梦梦见鱼刺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鱼刺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8. 旁蒐远绍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 成语大全

    同“旁搜远绍”。

  9. 上下交困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shàngxiàjiāokùn【解释】指上面(...)下面(人民)都处于困难的境地。【出处】【例子】【相关】百度“上下交困”

  10. 梦见搬新家梦到搬新家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搬新家好不好

    梦见搬新家,要遭受重大损失。年轻人梦见搬新家,暗示你的体质趋于虚弱,抵抗力正在下降,注意防暑降温,多喝水有助加快新阵代谢。梦见给鱼换水梦到给鱼换水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给鱼换水好不好梦见搬新家,暗喻着你近期将可能会遭受较大的损失,可能是因为你近期的运势不佳,不适宜开拓进取,也可能是你当前所制定的计划并不完善,存在不少的漏洞,而正是这些漏洞将导致损失的出现,不管如何,都提醒你要多做预防,谨慎应对。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