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巴克礼的来台是1875年。杜嘉德牧师编著的「厦英大辞典」一向是宣教师学习厦门腔最好的参考书。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1913年在台厦之同工们,请巴克礼牧师作补遗的工作。巴牧师受托,就在继后的十年中,利用空闲整理他收集杜牧师大辞典所没有的字汇片语。序及说明5页,辞典276页,篇幅约有杜原著的二分之一。1970年台北古亭书屋将杜原著及巴增补合订重版,加题中文书名「厦英大辞典」。

巴克礼牧师是1873年春天毕业格拉斯哥大学神学院的。晚年他回忆说:在我大学生涯,我没有想到海外宣教,直到最后一年……有一天,院长杜乔治博士(Dr. George Douglas)的弟弟,就是厦门回来的杜嘉德牧师,来到学校招募前往中国的宣教师。……晚上院长邀了一些学生和杜嘉德牧师见面,当时杜牧师正从事厦门腔 汉英辞典出版的工作。他给我们看辞典的校对稿样,我向他说看起来印得还不错。他说:「是的!当你来到中国,相信你必会发现这字典有相当的用途」。以后他写信劝我,立刻和他动身,不必再唸完神学课程,在中国宣教师的需要是迫切的……但我当时没有答应他的建议(Band: Barclay of Formosa, P17~18)。巴克礼的来台是1875年。 杜嘉德牧师编著的「厦英大辞典」一向是宣教师学习厦门腔最好的参考书。但出版以后经过将近半世纪之间,中国大变,新科学用语(如电器方面)、社会用语以及许多新字都不在这辞典面。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1913年在台厦之同工们,请巴克礼牧师作补遗的工作。他们知道巴牧师几十年来不断的学习当地语言,且将所 听到的用语,不管好坏都作记录。巴牧师受托,就在继后的十年中,利用空闲整理他收集杜牧师大辞典所没有的字汇片语。同工们也提供许多资料,其中梅鉴雾牧师 (Rev. Campbell N. Moody)提供四百多张字汇及备忘录最为可贵。 资料蒐集齐全以后,巴博士在厦门用了三、四个月编纂整理,而于1922年自英国休假回来以后立刻前往上海交商务印书馆印刷。当时受选协助巴博士牧师作最后的 校订及监印者是杨士养牧师(1898∼1975)。杨牧师于1919年毕业于台南神学院,受选时刚自日本东京明治学院深造回来,任传道师;随巴牧师赴上海 监印时,只好「暂别含情脉脉的新娘(黄千金)和初生五个月的儿子(长男凤生)」云。 翌 1923年,「厦英大辞典增补」(Supplement to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f Spoken Language of Amoy),终于出版。序及说明5页,辞典276页,篇幅约有杜原著的二分之一。原著无汉字对照,但增补就有汉字;而其拼音 ... 尽可能与原著一致。因其资料蒐集完备、说明清晰详尽,出版后立即受到普遍的欢迎。1970年台北古亭书屋将杜原著及巴增补合订重版,加题中文书名「厦英大辞典」。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牧师读书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