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洪州窑瓷及其装饰艺术“禁三江带五湖,控蛮荆引瓯越”的“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是隋唐时期的洪州府治所在地,这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唐代时就有大批土特产品进贡都城长安。经过考古调查发掘的丰城罗湖窑址就是唐代洪州窑。这样使洪州窑的产品达到精品,挤入上层社会,并一度成为贡品,甚至远销东南亚、西亚一带。
洪州窑瓷及其装饰艺术
“禁三江带五湖,控蛮荆引瓯越”的“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是隋唐时期的洪州府治所在地,这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唐代时就有大批土特产品进贡都城长安。《新唐书》105卷《韦坚传》亦载:“若广陵则锦、铜器、官端绫秀……豫章力士瓷饮器、茗铛、釜……船皆尾相衔进,数十里不绝。关中不识连樯挟橹,观者骇异。”经过考古调查发掘的丰城罗湖窑址就是唐代洪州窑。后又发现若干窑址,总计达30余处之多。
洪州窑遗址坐落在南昌(洪州)南郊30公里的丰城市境内,分布在丰城市曲江镇、同田镇、尚庄镇、石滩乡和剑光镇等五个乡镇18个村与赣江或与赣江相通的清丰山溪、药湖岸畔的山坡和丘陵岗阜地带。从最南面的剑光镇罗坊窑址到最北边的同田乡麦园窑址的距离约20公里,最宽处的曲江镇罗湖窑址约1公里。延烧时间从东汉晚期一直到晚唐五代。
东汉晚期和三国吴时期是洪州窑的初创时期,窑址分布在赣江东岸与赣江相通的支流清丰山溪畔石滩乡港塘村一带。洪州窑工匠挟万年仙人洞万年制陶的悠久历史和樟树吴城商代创烧原始青瓷的先进技术,经历长时间的积累的探索,终于烧造出成熟青釉瓷器。窑址上见有陶器和青釉瓷器两类。陶器主要是印纹硬陶罐、釜等。青釉瓷有双唇罐、罐、瓮、钵、盆、盏等,胎质较粗,含有细沙粒,但胎骨坚硬,胎呈黑灰或灰色,坯泥似未经充分淘洗和陈腐。釉层厚薄不匀,较薄者,釉面呈木光;厚者,釉面稍光润,釉色以青、黑褐色为主。纹样装饰简单,以麻布纹、方格纹、水波纹为主,许多地方带有原始瓷的特证,表明其可能从原始瓷脱胎出来。但从胎釉特征和物理测试的结果看,是现代意义的成熟青釉器。作为江西地区最早烧造瓷器的窑址,较瓷都景德镇烧瓷早1000多年,是我国青釉瓷器的发源地之一。至三国晚期,洪州窑基本上不烧陶器,以烧青釉瓷器为主,胎釉与前期基本相同,还增加了为适应丧葬习俗之需的灶、井、仓、鸡笼、鸭圈、狗舍等冥器,用于替代汉时的陶质和红胎绿釉质冥器。
西晋时期洪州窑生产的青釉瓷种类与三国时基本相同,但此时较三国制瓷技术有较大的改进,胎质变得细腻,胎色变为青灰或灰白,釉色变得透明,呈青或青绿色。特别是在青瓷碗、钵、盘口壶的口沿、肩腹部和器盖的盖面点上褐彩,突破了以前瓷器以拍印、刻、划、堆塑为主的传统装饰技法,对美化瓷器和提高瓷器的艺术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东晋时期随着北方战乱大批北人迁入南方,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加之瓷器日益成为人们喜爱的用品。洪州窑工匠抓住有利时机,把窑址从赣江支流清丰山溪畔,迁到交通更为便利的赣江西岸山坡,并不断扩大规模。此时期的窑址由西晋时期的3个扩增到18个,并逐渐形成洪州窑东晋南朝时期的两个中心窑址群,即曲江镇罗湖窑址群和同田乡龙雾州窑址群。窑工不断革新陶瓷工艺,改革工艺流程,特别是首先使用在焙烧时能随时测验瓷坯生熟的火照和防止坯件直接与烟火接触的匣钵装烧工艺。促使洪州窑从东晋后期南朝早期开始进入兴盛期,这时期器物种类增多,器型多样,造型规整,胎质细腻,坯泥都经过充分淘洗和长时间陈腐,胎以灰白或浅灰色为主,釉面匀润,多呈青黄、青绿或青色。瓷器注重实用,装饰简朴,常在肩部划一至二道弦纹。受佛教的影响,为迎合佛教徒的心理,装饰盛行莲花图案。各类碗、盘、盏托、杯等多饰三线、四线重瓣莲纹。图案规整,线条精细,刻划清晰流畅,立体感强,凝釉处呈碧绿色。东晋鸡头壶,由西晋大而空心的鸡头流改为抽象鸡头流,尾巴由装饰变成圆棍状实用把柄。东晋早期带托香熏,胎、釉以及口沿的褐彩带有早期工艺的特点,特别是釉层薄,呈木光状,没有南朝带托盘三足器、南朝六桥形系盘口壶采用匣钵装烧工艺的釉晶莹剔透,但仍可表现其时期土族贵族“无不熏衣剃面”的生活习俗。南朝青釉分格盘,内分九格,子母口,似有盖,应为随葬冥器。
入隋后,地表容易开采的瓷土已经使用完,加之地理条件的限制,洪州窑的烧造基本上集中到罗湖窑址群。窑工们克服瓷土减少的影响,开拓进取,在器坯上施一层灰白色化妆土,将器物坯体较深的颜色覆盖,增加釉的莹亮效果。此时的青釉瓷器造型简洁,更趋秀丽,注重实用与艺术性。胎质较粗松,以灰白或灰色为主,少数精者,胎白坚致,器显精美。器物采用内、外半施釉或内满外不及底足施釉,流行半截釉,釉色呈青、青黄色,釉面光润柔和。装饰题材较南朝时丰富,有水波纹、树叶纹、宝相花纹、草叶纹、蔷薇花纹等,南朝时流行的莲瓣纹仍然流行。此时期的纹饰绝大多数采用模印技法。模印就是在瓷胎未干时,用已经烧成的瓷质印模在胎体上压印凹凸不平的花纹,然后施釉,入窑烧成,在釉下显出花纹。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兴盛,瓷器也成为贸易商品之一,这大大 ... 了瓷器手工业的发展。洪州窑没有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除了仍采用隋代在坯胎上施化妆土的工艺外,还增加产品的种类,大量烧制生活需求的碗、盘、钵等日常用品,开发了满足文人雅士需求多足辟雍砚台和满足海内外需求的仿金银器造型高足杯、六字形把手杯。最为重要的是洪州窑工匠能够充分利用单色青釉的特点,通过胎釉的改造,使胎质细腻,釉层厚而均匀,釉面柔和,光泽感强,使此时期的洪州窑瓷以釉取胜,追求釉色本身的装饰效果,釉色多呈青褐、黄褐色,与陆羽《茶经》描述的釉色相同。这样使洪州窑的产品达到精品,挤入上层社会,并一度成为贡品,甚至远销东南亚、西亚一带。
晚唐五代时期,洪州窑罗湖中心窑址群经过几百年的烧造,瓷土资源已经枯竭。为了克服原料短缺的困难,窑场重心向南移到曲江镇曲江村、丰城市区、尚庄镇石上村、剑光镇的罗坊村一带。这些窑址1个在唐代丰城县治所在地,3个分布在丰城县治所在地周围约6公里。这时期的青釉瓷器型大为减少,以罐、碗、盏、钵、炉、高足杯、器盖等日用器为主,但仍出现了一些新品种,诸如执壶、碾轮、碾槽等。胎体厚重,胎泥陈腐陶洗不够精细,胎色呈灰或深灰色,胎中铁会含量较高。器物一般内满外不及底足施釉,釉层厚薄不匀,釉面缺乏光泽,欠滋润,胎釉间不施灰白色化妆土,釉色以黑褐、酱褐、青色为主。装饰以素面为主,除少数弦纹外,未见花纹装饰。总体质量较粗糙,洪州窑开始走向衰落。这时器物一改以往的匣钵的装烧法,而是采用 ... 叠烧,因而在器物的足缘或内底周缘留存有5~8个长圆形的沙堆叠烧痕。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造型精巧、釉色美观的精品。
洪州窑的盛烧期大约一直延续到中唐时期,晚唐五代时期衰落,最终被南面的吉安永和窑、北面的景德镇窑所取代。它前后延续烧造了800多年的历史,取得了非常突出的辉煌成就,不仅在于当地拥有丰富的瓷土资源、充裕的柴薪燃料和便利的交通运输等优越条件,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洪州窑工匠们能够与时俱进,勇于革新,善于吸收当时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