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联合就是力量。美国人深谙联合之道。他们将联合运用于军事上,打败了世界上一切强敌;将联合运用于政治上,抵挡住了来势凶猛的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浪潮;将联合运用于经济上,铸就了美国这个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可以说,美国是在联合中一天一天地成长壮大。美国的迅速崛起...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联合就是力量。美国人深谙联合之道。他们将联合运用于军事上,打败了世界上一切强敌;将联合运用于政治上,抵挡住了来势凶猛的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浪潮;将联合运用于经济上,铸就了美国这个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可以说,美国是在联合中一天一天地成长壮大。美国的迅速崛起引起了世界政治家们极大的兴趣,许多国家纷纷效仿美国的联邦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瑞士率先效法美国,在1848年制定新宪法,建立几近于美国的联邦制国家。二十世纪,澳大利亚、德国、苏联等许多国家都仿效美国相继推行联邦制或邦联制。二战以后,更多的国家引入了美国式的联邦制或邦联制,如奥地利、缅甸、南斯拉夫、阿根廷、印度、马来西亚、尼日利亚、坦桑尼亚、 *** 联合酋长国和委内瑞拉等等。在这些实行联邦制或邦联制的国家中,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应数前苏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罗斯帝国爆发二月革命,导致沙皇下台,俄罗斯帝国解体。以列宁为首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左翼(布尔什维克)联合其它左翼政党在圣彼得堡发动起义,从资产阶级临时 *** 手中夺取政权,史称十月革命。革命后改国名为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正式成立。二战爆发后,苏联以“建立防止德国入侵的东方战线”的名义,出兵瓜分波兰,攻打芬兰并占领东欧部分地区,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被并入苏联。苏联因此从一个没落的沙俄帝国一跃成为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雄霸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国,令刚刚崛起的美国也望而生畏。只可惜命运不济,仅半个多世纪,苏联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联合国家不幸解体。1991年8月24日,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宣布独立,苏联联盟开始走向解体。1991年年底,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从克林姆林宫上空缓缓落下,标志着苏联作为一个 *** 国家正式停止存在。
苏联能成为超级大国的关键是将诸多独立国家联合起来,结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联合成就了苏联的强大。但是,为什么苏联联盟只维持了半个多世纪,而美国联邦持续200多年了,至今依然如故,坚如磐石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联合条约而言,苏联有法不依,强行剥夺了联盟条约及苏联宪法赋予各加盟共和国 *** 独立的资格,演变成高度中央集权,是虚假的联合;美国则严格按照联邦宪法确保各州分权独立,使权力结构合理而牢固,是真正的联合。
苏联成立之后,经过逐步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了由15个加盟共和国、20个自治共和国、8个自治州和10个自治专区组成的联盟国家。1922年12月30日通过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条约》和苏联宪法明文规定:“每一加盟共和国均可独立行使自己的国家权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保护各加盟共和国的 *** 。”开始时,各加盟共和国不时引用联盟条约及苏联宪法据理力争,向中央索权。但联盟中央根本置之不理,斯大林时期对向中央索权的加盟共和国领导人重重施压,甚至于严厉镇压。仅1937——1938年间,乌克兰、白俄罗斯、吉尔吉斯、亚美尼亚等共和国党中央第一书记皆被处死。哈共中央局成员全部被杀。1937年5月,出席格鲁吉亚 *** 十大的644名代表,会后不久竟有86%被捕、流放或遭监禁。
斯大林通过血腥的大清洗运动,强行剥夺了各加盟共和国的 *** ,苏联因而成了失去民主基础和法律约束的高度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
在高度集权的体制下,凡事都得经联盟中央审批,甚至修建一所普通学校也必须得到联盟中央有关部门的批准。地方上要想自主办成一件事非常困难,有些事情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可经过层层上报、层层审批,等到中央批准下来后,早就“黄花菜都凉了”。集权体制下,中央 *** 是全能的,不管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体育,统统被收归中央直管。一大批原属地方管理的企业都归中央工业部门管理,甚至一批地方自产自销的企业也归于中央管理。例如,苏联重工业人民委员直接管辖的大企业在1933年初为32个,到1935年初竟然增至335个。中央经济管理部门直接控制企业的人、财、物和供、产、销的大权。企业的厂长由中央委派,企业的财务开支要经中央批准,企业的物资供应要由中央统一调拨,企业的年度计划、季度计划甚至月度计划都要由中央审批,甚至“每一块砖头,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速记记录》,俄文版,第422—423页)。
中央包揽一切更使民族地区出现了经济单一化、畸形化发展。20世纪50——70年代,苏联 *** 将哈萨克斯坦适宜种植棉花的土地划给乌兹别克斯坦;把乌兹别克斯坦可作牧场的土地划给塔吉克斯坦,适宜种植粮食的土地划给哈萨克斯坦,导致乌兹别克斯坦每年向苏联提供60——70%的原棉,却要从共和国外运进1.5亿米左右的棉布和其它针织品,以解决穿衣问题,其粮食生产也一直是苏联最落后的共和国之一;哈萨克斯坦成为全苏最重要的产粮区(占全苏粮食收购量的五分之一),但农产品加工极不发达,居民所需面粉不得不从其它地区大量输入,加上牧场缺乏,居民几乎吃不到肉制品特别是新鲜肉食。这种不顾民族地区特点,粗暴地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使民族地区农牧业受到严重破坏,造成饥荒不断。哈萨克斯坦斯坦1929年约有500万人,由于饥荒的原因,到1933年竟减少了170万人。那里的畜牧业产量到1953年还没有恢复到1913年的水平。乌克兰在饥荒中也死亡了近300万人。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在30年代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与北欧诸国如芬兰、瑞典相差无几,自并入苏联后到80年代末,已与北欧国家相去甚远。三国人民认为加入苏联乃是他们极大的不幸,因此竭力想摆脱现有体制。这就是为什么1989年戈尔巴乔夫提出放权想法时,这三国率先要求拥有经济 *** 的原因。
俗话说:再高明的骗术只能骗得一时却骗不了一世。政治上的独裁专制和血腥镇压以及经济上的强制指令安排和统包统揽,使平等自愿的“联盟”名存实亡,当年组建苏联时曾答应赋予各加盟共和国的 *** 独立被中央剥夺一空,维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条约形同一纸空文,有着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大法——联盟宪法被视为儿戏,这样的假联盟怎么会持久呢?
跟苏联完全不同的是,美国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就连总统、国会也不例外,是真正“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国家。特别地,美国人民将联邦宪法理解为美国全体民众共同达成的契约,他们将赋予国家的一切权力首先集于宪法之下,然后在立宪集权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逐级分权。一级分权,是将国家权力在中央和各州之间进行纵向分权,除宪法规定各州让出的一小部分权力给联邦 *** 外,绝大部分权力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二级分权,一方面是中央 *** 内部横向分权,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另一方面是各州与其下一级地方 *** 之间纵向分权。三级分权,一是中央 *** 三个分支内部再行分权,如将立法权分属参众两院,只有参众两院分别通过,法案才能成立;二是州 *** 内部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通过纵向分权保证了各州的 *** 独立,再通过横向分权又保证了每一分支的最高长官不会演变成“独立王国”中独裁的国王。这样的分权体制下,没有哪一种权力至高无上,也没有哪一种权力是失去了独立的伪权力。如此打破了独裁专制和确保了各联合主体 *** 独立的联合,才是真正的联合。正因为如此,美国联邦才能历经200多年依然牢固不散。
(二)在政权更替方面,苏联实行的是指定接班人和领导终身制,显得混乱无序;美国则实行总统竞选和四年一届任期制,秩序一派井然。
列宁打下江山后,始终把持着国家大权。1922年4月3日,列宁在健康状况严重恶化时才勉强将俄共中央总书记一职让与他的指定接班人斯大林。但此时两人并未完成政权更替,列宁在1923年7月仍被选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自1922年初到1924年1月逝世期间一直处于瘫痪和半昏迷状态,根本无法正常履行国家的领导职位。政治野心家们正是利用列宁不能亲力亲为去了解和掌握情况,在列宁面前恶意攻击斯大林。特别是1922年底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并入苏俄后,他们唯恐斯大林的威望会因此与日俱增,更加紧了在列宁面前对斯大林的攻击。受其影响,1923年1月4日,列宁口授《给代表大会的信》,要求召开俄共代表大会撤消斯大林的总书记。信中写道:“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 *** 人的来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便是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位置上调开。另外指定一个人担任总书记,这个人在各方面同斯大林一样,只是有一点强过他,就是更耐心,更忠顺,更和蔼,更关心同志,少任性等等”(《列宁全集》第36卷,第618页)。
此信一度在党内引起轩然 *** ,苏共中央因此分裂成斯大林派和托洛茨基派。斗争中,斯派击败托派,使斯大林保住了总书记的职位。苏共这次大分裂直接导致了斯大林后来的大清洗运动。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正式接替列宁成为苏联的最高领袖,随之对托洛茨基派大开杀戒。斯大林时代,包括党和国家前领导人布哈林、李可夫在内的数百万苏联人在大清洗运动中惨遭杀害。
斯大林亲身体验了指定接班人与非指定接班人之间的夺权大战,所以干脆不指定接班人,以至于在他死后苏联政坛陷入一片混乱,苏共高层领导人之间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激烈斗争,最后赫鲁晓夫力挫群雄夺取了政权。
斯大林在世时,赫鲁晓夫做梦都想成为斯大林的指定接班人,经常当众把斯大林称作“伟大的父亲和领袖”。但他这位“伟大的父亲”太令他失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舍不得将国家大权交给他,他也因此对斯大林怀恨在心。1956年2月25日,当权后的赫鲁晓夫在苏联 *** 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这个报告中,赫鲁晓夫把以前口口声声称为“伟大的父亲和领袖”的斯大林指责为“暴君”、“刽子手”、“独裁者”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者”。五年之后,赫鲁晓夫又将斯大林的遗体从安葬在列宁墓中的水晶棺材里挖出来,并且焚尸迁墓。
赫鲁晓夫的两面派嘴脸在党内外造成了极坏的影响。1964年,勃列日涅夫等人发动政变,推翻了赫鲁晓夫政权。勃列日涅夫当权后仍然推行领导终身制。勃列日涅夫死后,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于1982年11月12日就任党的总书记。安德罗波夫自次年8月起身患重病,6个月后去世,契尔年科得以继位。契尔年科就职后不久健康状况恶化,1985年3月11日卒于任上。契尔年科的继任者乃一手毁灭了苏联的戈尔巴乔夫。
苏联时期国家政治的一个特点是老人政治、病夫治国。列宁处于瘫痪和半昏迷状态下仍让位不让权。斯大林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健康状况逐年恶化,但仍然执掌国家最高权柄。勃列日涅夫晚年在几次中风和心脏病发作以后,已变得头脑迟钝,如果无人帮助几乎不能行走,但为了维持“国家政治仪式”中的惯例,他在去世前3天还强撑着在红场阅兵。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则使苏联的老人病夫政治达到了顶峰:两人均以高龄多病之身成为最高领导人,前者68岁上台,执政15个月;后者72岁上台,执政13个月。安德罗波夫只工作了半年多就大病不起;而契尔年科不要说工作,连说话和呼吸都很困难。但同样是为了维持“国家政治仪式”,助手们把离去世还有半个月的契尔年科从病床上架起来,在电视镜头前亮相作秀。戈尔巴乔夫在其回忆录中分析说:这不仅仅是因为人性中对权力的贪婪和留恋,还因为在当时的体制下,领导人的许多情况都不对人民开放,国家也没有权力更迭的正常民主机制,从而使一个病入膏肓、甚至智力欠缺的人也能高踞于权力金字塔的顶峰。戈尔巴乔夫对此评论道:病夫治国颇具象征意义,这意味着那个体制本身也濒临死亡。
美国的开国元勋们打下了江山后并没有趁机将天下大权当作私产一样据为己有,称王称帝坐统江山,而是和自己的士兵一样一哄而散,解甲归田。身为大陆军总司令的华盛顿也告老还乡,回到了他的芒特弗农种植园。战争胜利4年后,以华盛顿为首的开国领袖们感到非常有必要建立强大中央 *** ,才把各州代表召集起来,平心静气地制定一部宪法,以保证国家政权能和平有序地更替。制宪代表们经过三个多月的比较、分析和辩论,最后一致认为:要实现政权和平交接,避免武力夺权引发的战乱,必须废除世袭制和指命式,因而创造出了联邦总统竞选制。
在美国,天下大权的争夺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美国人民给那些想当总统的政治家们一片方寸讲台,让他们在台上斗智斗勇地展开竞选。广大人民则安详地坐在台前尽情欣赏他们的精彩表演,看他们在台上喜怒笑骂,最后对他们的表现进行投票评判。政治家们一方面唇枪舌剑地激烈斗争,另一方面则极力讨好人民以赢取选民手中的选票。美国最高行政权力的争夺带给人民的是快乐和享受。在专制社会,参政失败意味着失去自由、尊严乃至生命。在美国,政治对任何参与者都是没有生命危险的“游戏”,任何人都不会因为参政而失去人身自由。在美国,不仅总统由民主选举产生,副总统、国会议员以及地方行政长官和地方议员也由人民投票选举产生。人民既然有权力将他们满意的人推上台,自然也就有权力将那些不称职的人撵下台。
1968年美国总统大选,31770222位选民投票选择尼克松,占43.4%;31267744位投票选择汉弗莱,占42.7%;9897141位投票选择华莱士,占13.5%。得票最多的尼克松当选为美国第37任总统。后来有人发现尼克松的手下到民主党总部去搞非法窃听,他们就把这样的丑闻捅了出去,又在媒体上接连曝光,弄得满城风雨。人民对这样的总统感到很失望,于是通过国会对他启动弹劾程序,最后迫使尼克松引咎辞职。可见,人民对总统不满意,想更换总统,不是通过武力去推翻,而是用手中的选票或通过法定的弹劾程序实现。只要美国的宪法不变,总统产生的办法就不会改变。你想搞军事政变,把现任总统杀了,如果人民不选你,你照样做不成总统。你想当总统,只有唯一的一条和平竞选道路可走。既然参加竞选,当然“愿赌服输”,胜者胜得理直气壮,败者败得心服口服。万众信服,人心所向,必然政局稳定,国泰民安。
如果用接力赛跑来比喻美苏争霸,两国参赛的运动员规定是国家元首,那么,美国采取的是每四百米一棒,参赛的运动员最多只能连跑两棒。苏联参赛的每一个运动员死也不肯交棒,有些跑倒了、跑瘫了仍跪着、爬着坚持赛跑,直到累死之后才有人于混乱之中匆匆捡棒前跑,且又得跑死为止方才交棒。美国参加“接力赛”的国家元首都是通过竞选产生出来的,是每一代美国政坛的最强者,让这样一批政治精英去跟苏联的老人病夫赛跑,美国怎么不胜?苏联又怎么不败?
“江山代有才人出”,政治上缺乏竞争机制,每一代的才人就会受到压制,以至于后继乏人。纵观历史,争夺天下大权惟有像美国那样实行竞选制,按照法定的程序和规则进行,才不至于混乱,才能避免暴力和战争。
(三)就政党而言,苏联实行 *** ,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完全随着党魁的感觉走,时左时右,全国上下任凭党魁瞎指挥;美国则是两党制,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经过民共两党在竞选中不断地比较、借鉴、改进和优化,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苏联是典型的 *** ,其主要特征是党政不分, *** 领导一切,党直接发布政令和管理国家事务,干部由上级党委委派,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 *** 的特权现象。 *** 下,民主和法制荡然无存,一切皆由长官意志取而代之,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赫鲁晓夫在大批特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自己又在制造新的甚至超过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据统计,报纸刊登斯大林的照片,每年无非几十张,而赫鲁晓夫却年逾百张。1963年达到124张,1964年头10个月里竟刊登140张。
*** 使人民的言论、出版、 *** 、结社、 *** 、 *** 及宗教信仰的自由受到重重限制,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等公众媒体差不多都成了 *** 的党报、党刊、党播、党影、党视,官话、大话、套话、假话连篇,内容大多是些枯燥乏味的美化神化 *** 领导干部的宣传报道。上上下下更是极力宣扬对领袖的个人崇拜,把领袖吹捧为一贯正确、洞察一切的先知,把领袖的理论观点当作不可改易的圣经,任何与此不一致的言行统统被禁止。在1928年至1931年开展的一系列“文化大批判”中,95.5%的人文社会科学团体,92%的文艺创作团体,69%的普通文化教育团体,48%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学会都停止了活动。斯大林时代,对国家政策和领袖提出不同意见的人,不管是斯大林身边的战友还是其他人员,都借“捍卫社会主义”原则将其撤职、开除、流放,甚至杀掉。从1926年到1953年,斯大林先后清洗掉了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贝利亚、马林科夫等5个所谓“反党集团”。当年被清洗掉的人中大多是苏联的精英:布哈林曾被列宁称为“党内最受欢迎的理论家”;李可夫、托姆斯基都是倍受列宁器重的经济学家;加米涅夫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文学天才,在1924年前已出版的著作就多达十几卷;托洛茨基25岁领导1905年的俄国革命,声震国内外,列宁称其为“没有1905年的革命,就没有1917年的十月革命”的政治巨星,在1917——1927年间其著作已出版21卷;季诺维也夫1901年入党,侨居国外多年,仅1924年翻译的著作就达22卷之多。正是这批优秀人才改变了俄国的历史。不幸的是,他们在亲手创立的新社会里却惨遭迫害,成了 *** 的牺牲品。
骄傲自大是人性的一大弱点。一个人稍有成功就常常自以为是,尾巴翅得老高,若得人多夸奖几句,更加云里雾里地飘飘然,真的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苏联的 *** 总书记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并实行终身制,已经跟封建社会的皇帝无异,拥有着绝对的权力,可以为所欲为,再经下面大吹大捧,益发目无一切,凡事一意孤行,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列宁时代,许多执不同政见者基本上能畅所欲言。经过斯大林的大清洗运动,人们目睹了一批又一批直言谏上者惨遭不幸后,很少有人敢于针砭时弊,越来越多的人学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这样的 *** 下,党的总书记心血来潮说的一些不切实际的话都被下面的人当做圣旨一样无条件地“贯彻落实”,国家再也没有了所谓的“大政方针”,一切都随着总书记的感觉走,以至于朝令夕改,国家前进的方向忽东忽西,时左时右。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三人之中每一个人几乎都被他们的继任者所否定就是明证。特别是赫鲁晓夫,斯大林在位时,他将其奉若神明,对其顶礼膜拜,把斯大林说的话吹捧成“句句是真理”;斯大林死后,他又将其贬为魔鬼,毁其名,焚其尸,并把斯大林说的话诬蔑成“句句是谬论”。
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广的联盟国家竟然没有一个固定的目标,没有明确的路线方针,各加盟共和国就如同森林中迷路的一伙乌合之众。在言论自由被禁止后,纵然有人发现前进的道路根本行不通,甚至前面是万丈深渊了,也不敢站出来直抒己见指出领导指挥中的错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志一个接一个地往绝路上走下去。 *** 下,执政党习惯于“黄婆卖瓜,自卖自夸”,党的领导成天生活在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之中,即使有人把他们的正确意见说出来,也未必能改变领导的决定,弄不好还被打成反党、反革命分子遭清洗。这样一个任凭 *** 领袖乱指挥、瞎胡闹的联盟怎么能持久?怎么不解体?
美国则是典型的两党制。跟党领导一切的苏联 *** 相比,美国的政党仅仅是竞选的工具而已,本身没一点国家赋予的权力,人们并不把入党当作一种政治资本。两党均没有履行入党手续和举行入党仪式的规定,只有极少数是登记在册的“积极党员”,其他凡是在选举中投票支持某个党的选民就算是该党党员。这样的普通党员既不交党费,也不为党工作,党员的意识几乎等于零。从来没有哪个党的党员认为自己要“始终与党保持一致”。
1936年,罗斯福竞选连任大获全胜,国会里民主党也占了压倒的多数。但是,当罗斯福提出改组最高法院的计划时,却遭到了许多本党(民主党)议员的强烈反对而未能通过。1993年11月,克林顿总统要求国会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时,众议院本党(民主党)领袖理查德·格普哈特带头反对。最后众议院虽然通过了该协定,但靠的主要是共和党议员的支持。表决结果赞成和反对的比为234:200票,其中民主党议员为132:156票,而共和党议员为102:43票。这就是美国的投票自由。
在选民登记时,有的州要求选民进行党派登记,表明自己属于哪个党的选民。对一般选民来说,即使已经登记为某个政党的选民,投票时他也可以投票支持另一个党的候选人,或者投票赞成一个党的总统候选人,而赞成另一个党的国会议员以及州长候选人。选民还可以随意更换党派登记。党的骨干分子变换党籍者大有人在,显要政界人士变换党籍也时有所见。例如,前共和党总统里根早年就一直是一位工会活动分子和民主党人,曾支持罗斯福和杜鲁门,1950年还积极帮助民主党众议员海伦·道格拉斯与尼克松竞选参议员的席位,50年代加入了支持艾森豪威尔的民主党人的行列,但在1960年转而支持共和党的尼克松竞选总统,1962年把自己的选民登记正式改为共和党人,1967年成为加利福尼亚的共和党州长。这就是美国的信仰自由。
中国已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在1946年4月5日发表了一篇名为《投票自由不受约束》的文章,说一位美国主妇老太太告诉费孝通:“我说我是共和党人,意思不过是大体上同意共和党的政策。其实,都是因为我的父亲是共和党的同情者,我也就继承了他的成见。我们在大选前总是要先去注册的,凡是合格的选民都可以去注册,注册时我就填上共和党,我可以参加共和党推选候选人的大会。我若不注册共和党,我就没有推举共和党候选人的权利了。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最后在投票时一定得投共和党的候选人。我们是在一个围着布幕的小房间里投票的,没有第二个人知道我真正投谁的票。我们说是共和党人或是民主党人,意思只是到那个党里去推举候选人罢了。我们没有党证,更没有起誓一类的入党手续,而且我们每次选举时,可以自由注册,愿意在哪一党里去推举候选人就去注册那个党。我们喜欢谁就选谁,候选人要千方百计讨我们喜欢,想得到我们手上的票。”
可见,美国的政党组织较为松散,凝聚力较弱,纪律较为松懈,党员非但无须服从政党组织,反而是政党组织服从党员,一切围绕党员转。美国的政党就像是一家商店,竞选纲领好比是店里的商品,候选人好比是售货员,选民好比是顾客。顾客购物首先看商品中不中意,其次看售货员顺不顺眼。商品不中意,立马走人;售货员态度不好,商品再好也无心购买,也会立马走人。俗话说:“顾客是上帝”。在美国政治家的心目中,选民就是“上帝”。这样的状况下,每个政党只有依靠出色的竞选纲领和候选人的个人魅力去吸引党徒。严峻的形势迫使他们必须在编制竞选纲领和推举候选人方面下功夫。
美国的竞选不外乎两件武器:一是吹牛,二是揭短。无论宣传自己还是攻击对手,主要借助公众媒体以及 *** 、结社、 *** 、 *** 。跟苏联 *** 相反,美国执政党从不干涉在野党在媒体大吹大擂自我宣传,也不限制在野党通过媒体以及 *** 、结社、 *** 、 *** 对自己的恶毒攻击。这就是美国的言论自由、新闻自由以及 *** 、结社、 *** 、 *** 的自由。各党常常从对手党的宣传中学习其先进的政策主张,又从对手党的攻击中改进自己落后的政策主张。两党在自我宣传和相互攻击中密切观察民众的反映,什么样的政策主张最令民众满意,它们就倾向于这样的政策主张。
早期的民主党是一个代表农村和农民利益的政党,共和党则是代表新兴工业和金融界利益的政党。随着选举权的逐渐扩大以及选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加上现代媒体的渲染所形成的巨大影响力,人们对选举日益关注,选民参加选举投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总统竞选成了真正的“全民公决”。两党在编制竞选纲领时,都以争取全国选民为目标,尽可能地摆脱传统的思维定势,淡化某些长期坚持的本党理念或者原则,力求使纲领主张能代表更多选民的利益。大选之年,民共两党经过近一年的自我宣传和相互攻击,通过取长补短,最后出现了明显的左翼政党右倾化,右翼政党左倾化。
1988年,克林顿在任阿肯色州州长的同时担任了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的主席。在他着手准备参加1992年总统大选的四年间,为了能把一部分共和党选民争取过来,克林顿大胆地将民主党竞选纲领中的政策主张从传统的左的立场向中间立场靠拢。1992年竞选时,他一再告诉选民,民主党对企业界也是非常喜欢的,对商界和自由贸易是支持的。共和党竞选纲领中那些最吸引选民的政策主张,差不多都被克林顿移花接木般地掺入到民主党的纲领之中。克林顿这位天才演说家更是把所吸纳的共和党的政策主张发挥得淋漓尽致,就连许多共和党的铁杆党员都被搞懵了,他们甚至觉得克林顿比老布什更像共和党领袖。老布什被克林顿这一突然袭击弄得措手不及,怎么也找不出跟克林顿竞选纲领不同而又更好的政策主张,显得非常被动,最后惨败给克林顿。克林顿入主白宫后,他的首席策略顾问卡维尔说,克林顿甚至获得了共和党一些“铁票”的支持。 *** 的评论认为,克林顿是由于顶住了本党正统派的强烈反对,坚持使民主党的政策纲领向中间路线靠拢而得以入主白宫的。
2000年总统大选时,小布什利用克林顿当年的竞选策略,将共和党的一些纲领主张从传统的右的立场向中间立场靠拢。为使四年前支持民主党的一些选民群体如蓝领民主党人、郊区妇女、非裔美国人等转变立场,改投共和党的票,他经常深入到一些共和党右翼不屑一顾的团体和选区中,跟那些生活在贫民窟的选民们亲密接触。小布什在共和党年会上的接受提名演说中,强调当选后要实现若干伟大目标:如保留并加强社会安全保障制度,改善医疗保健计划,向老年人提供处方药,改革公立学校,重建军事力量等。许多评论认为,这些政策主张,除了最后一点,其余的听起来像是戈尔的竞选演说。尽管小布什还没有像克林顿当年那样勇敢地抛弃本党的许多方针政策,但许多美国人还是觉得小布什的演讲听上去像个民主党人。事后有人评论说,当初小布什的竞选纲领如能像克林顿那样向对手党的政策主张再靠近一些,也许就会拉大与戈尔的差距,不至于双方票数如此接近,导致人工计票,最后由法院裁决。
极端主义者永远是极少数。任何候选人要获得党内的提名,首先就得在党内吸引各方面、各派别的支持,成为一个党的总统候选人后,又要在全国范围内尽可能迎合更为广泛的、各不相同的集团的利益。这个过程的结果,通常有助于把极端主义者排挤出局。从历史来看,无论是极端保守派还是极端自由派,都很难赢得党内的总统候选人提名,即使成为党的总统候选人,也不大可能赢得总统选举。被认为是共和党极端保守派的戈德华特、民主党极端自由派的麦戈文,分别在1964年和1972年作为各自政党的总统候选人均遭到失败,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政策过于极端。
现代的美国,民共两党越来越倾向于奉行中间路线,以迎合更广大人民的需要,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种信念、某一种宗教、某一个地域的选民中寻求支持者。所以每到后来,两党的政策主张基本上大同小异,非常接近。正式选举时,人民对极其相似的两党纲领再经过认真比对,看哪个纲领最中意,中意哪个就投哪个党的票。所得选票多的政党说明猜中了民意,也说明他们的纲领代表了大多数人民的意见。人民于是给他们政权,让他们去推行其纲领。经过全国人民认真比较之后,由大多数选民精心挑选出来的纲领,是民心所向的纲领,推行起来肯定会顺风满帆、万民拥护。这是优化政策、凝聚民心、稳定政局的绝佳途径。
综上所述,苏联限制自由、缺乏竞争,有法不依,联盟条约形同一纸空文,是假联合,因此苏联联盟只维持了半个多世纪就解体了;美国高度自由、充满竞争,有法必依,联邦宪法具有绝对的权威,是真联合,所以美国联邦持续200多年至今依然如故,坚如磐石。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