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我读了这样一本书

昨夜读了一本《黎阳郁氏家谱》。线装,分十二卷,180 页,订成三册,仿木刻的铅印本。 我本姓郁,这本书就是我所属那个家族的家谱。 >我一直看不起这样的书。它在我身边有十年以上的时间,我从没有产生过想去读一读它的念头。说心里话,我从来没有把它看作是一本可读的书。我只是从它的外形来看,不能不承认它也还是一本书罢了。 >在“文革”中横扫的“封资修”的反动书刊中,这样的书是属于“封” 字头的。文革中哪家家中保存有这样的东西,被红卫兵抄出,那是有挨斗危险的。因此那时我妈妈把家中仅有的一本书烧掉了。家谱《自序》中写道:“校勘既竟,印 20 份,分贻族人,为传世之宝”。我妈妈烧掉那一本就是一下子烧毁这传世之宝的二十分之一。但是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可惜。 >我弟弟对这部家谱比我关心一些。当复印机在我国开始使用后,他从某本家那里借到另外的一个二十分之一,复印了一套,送给了我。 >虽然文革中红卫兵那样的做法我从来都认为不可取,但是我还是认为把这样的书算作带“封”字头的是很公正的。昨夜“读”了一下,我还是这么看。读后我有这么一个感想:时间已经到了 20 世纪的 30 年代(这家谱付印的时间是 1934 年,印出的时间不详,只知道 1949 年我与分离十多年的父母团聚时,家中已有一部了),地点是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上海,还会有这样一部家谱问世,说明要到建的东西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的确不是一下子可以做到的。同时还看到,过了从 30 年代到 90 年代这 60 年,情况的确起了很大的变化,在今天之上海,恐怕再也找不到写这样家谱的事了。现在的人对家谱写的东西完全陌生,连看也看不那么懂了。 >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 >1.对祖宗的崇拜。这家谱只记载了 11 代 200 年的历史。整个家族中并没有显赫的人物,只有一支曾经有两代人算得上是上海的富豪。论官职,即便是空头衔,全家族中最高的不过是“盐运史”。论学位,清代最高只中了举人,而且只有一个。到 1934 年,大学毕业的一个也没有,大专程度的也只有一个。论文,只有一个祖宗为几本古书写了前言,出了一本诗集,还有一个祖宗写了一不《牛痘指南》。我所属的那个家族,祖先中实在没有值得夸耀的。可是编这部家谱的目的,则是要在家谱中使“吾祖宗 200 余年来治谋传世之永经营缔造之迹悉具于斯”。 >2.重视名位。那怕只是芝麻绿豆的官职,或者毫不足道的称号,如什么 “登仕部”、“修职郎”,什么加衔的“国学生”等等都不遗漏,更不要说有过什么三品、五品、七品、九品的衔头了。我们这个家族世代以经商为主,也许因此特别重视官与学两方面的名位,以此装装门面。 >3.维系血统。《族党规约》规定:“凡无后而立兄弟之子为嗣者,以昭穆相当之侄承继,先尽同父周亲,次及大功小功缌服,如俱无,方许择立远房之贤及所亲爱者,毋许乞养异姓义子,以乱宗系”。同时规定,不仅“为异姓子者”,而且“以异姓为子者”不得列谱。 >4.讲求名分。如“无子而纳妾生子者,妻故其夫……得以妾为继室”。(《族党规约》) >5.重视全族财产。祠堂、飨室、墓、卢、祭田。 >6.讲究一套族规、仪式等等,连祭祖时上什么供,磕几次头,都有极为详细的规定。 >虽然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到建制已经瓦解,规定这一套已经没有多少人重视,但族中还的确有那么一些人,对维持这套到建的东西很感兴趣。印这样一部书,虽然只出 20 本,总得花一笔钱。钱从哪里来,书中并未说明。那时家族已经衰落了,估计还是有人拿出些钱来。这是为什么,我说不清楚。我觉得从家族的角度了解半到建半殖民地社会,是对整个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了解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虽然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也还是有意义的。所以读后我想记下这一千多字。 >读这本书,对家族生活中那套封建的东西,可以得到不少具体的知识,同时也可以看到,直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还有这样一部家谱出现的情况。我没有读到其他家谱,也不具体知道人们常说的“续家谱”是怎么一回事。不过我想除了在港澳和台湾省那些地方,很可能还有人热心做续家谱的事。在中国大陆,这本也许是家谱中印出得比较晚的一部了。因为它是抗战前夕才印出的。抗战后,我想“修家谱”的事就会停下来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不会有什么人去做这种事情。从这点上说,这本书还有它特殊的价值。究竟还有没有比这更迟印出的家谱,这一点可以设法了解。 >昨夜促成我翻阅这本书的,是我想为《上海滩》写一篇《小刀会在上海起义前后的南市郁氏家族》。最初我在写这篇文章时,本来只想把我父亲给我讲的故事写下来,后来看到台湾省作家高阳先生写的小说,看到他的小说中有几处涉及我的家史,才知道对我想写的这段故事,有不少文献应该查一下。我请两位同志帮我收集了一些材料,也希望高阳先生告诉我一些他掌握的线索,可是一直没有想到去查一下家谱。昨夜读了之后,才知道原来家谱中的确有一些有用的材料。 >读了这本家谱不但对于研究我的家史有用,而且也可以从中看到当时上海社会一些情况。比如家谱中记载,我的一个祖宗叫郁泰峰的,因为在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期间他给了小刀会许许多多两银子,清军攻破上海城之后,就一次罚他捐 20 万两银子修上海城墙。这次他不敢请赏。以后一不做二不休,他又捐了 20 万两银子给宫廷,就风头十足。事后他给清朝 ... 提出增加松江府和上海县的“文童”(即“文秀才”)和“武童”(即“武秀才”)的名额的要求,得到批准。我原先知道这件事,但不具体。读了家谱之后才知道,在郁泰峰提出这个请求前,松江府每年中取 25 名“文童”,15 名“武童”,上海县每年中取 14 名“文童”,9 名“武童”,郁泰峰提出请求后,松江府每年文童、武童各增加 10 名,上海县增加 10 名文童,9 名武童。这样一府一县文武童总数从 63 名增加到 102 名。从这儿不但可以看出郁泰峰的手腕(他因此得到了表彰,还加了个盐运史的官衔),也可以知道当时松江府和上海县每年中文武秀才的人数。这样的材料,我不知道是否容易得到。从这方面来说,我觉得没有白花那两个小时。 >此外还有一种收获,那就是它可以帮助我回忆自己少年时的一些情况。这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这家谱编成付印时我已经 19 岁了。在这家谱中有七,八处提到我自己名字的地方,还有有关我父母、祖母和我本来几乎一点不知道的关于我祖父、祖母,以及我的父亲的某些情况。当然,有些事只有我本人才会注意。一个人对与自己直接有关的事情当然会有一种特别的兴趣。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读了这样一本书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明教是什么教?《倚天》里张无忌率领的不是魔教,而是光明的宗教

    《倚天屠龙记》当中张无忌所属的「”明教”,在人类历史上确实存在过,那就是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摩尼教”,由于吃素,并且崇拜教祖「”摩尼”,明教被当时的人们污蔑为「”吃菜事魔”,这就是「”魔教”一词的由来。其实,「”魔教”并不崇拜恶魔,相反,他们崇拜光明和善,他们的教祖摩尼,也是一个带来善的启示的「”光明使者”。一、明教教祖摩尼按照摩尼教的教义,宇宙起源于十二个千年以前,每一个千年都会产生一个伟大的先

  2. 从曹植的《洛神赋》,看其对后世艺术创作的影响程度?

    虽然在储君的争夺中,曹植没有能够胜过曹丕,但在文学领域,他绝对是曹家最为出色的人,后世很多人对于曹植的评价都非常高,其中谢灵运更是直接就表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三国剧照可由于三国以及后来南北朝的乱战,使得曹植的很多文章都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他还是有部分作品能传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洛神赋》,这篇文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传世名篇,对于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曹植《洛神赋》洛神又称

  3. 他用一支笔复活了麦田里的汉魏洛阳城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当陇海铁路线的乘客,穿过洛阳市区与偃师之间的一片麦田时,很少有人知道,窗外曾经有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都市之一——汉魏洛阳城。

  4. 一分钟弄明白,山海经的三大体系,山经海经大荒经到底指的是什么

    山海经里的大荒,海内与海外,大荒到底是哪里请看丫丫图说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典籍,自古以来被视为一部奇书。书中记载了荒诞离奇的人物志怪,匪夷所思的奇异禽兽,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千百年来让人们对山海经里描述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然而山海经中涉及到了诸多自然科学无法解释的事物,这些内容自然是不能写入到正常的历史典籍里的。

  5. 南朝猛将萧摩诃从13岁猛到73岁,威震敌胆,却晚景凄凉,黯然谢幕

    纵观历代亡国之主,无不有其可恨之处,尤其如商纣,如隋炀,如刘子业,如萧宝卷,暴虐百姓。但另有一些亡国君主,可恨之中,更多的是可怜、可厌,如汉蜀后主刘禅、如陈后主叔宝,如南唐后主李煜,如宋徽宗赵佶,如王衍,如孟昶,这些人都有小聪明,甚至多才多艺,但在治国处政上,多半颟顸昏庸,不知所为。这其中的陈后主叔宝,败亡之后,还恬不知耻,向隋文帝杨坚乞官。

  6. 神仙都长什么样?为什么我们看到有的俊道骨仙风,有的丑陋吓人?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古人最初把神仙想象为一位肌肤像冰雪一般洁白,不食人间烟火,还可以乘云驾气、御龙飞天的完美神人形象。能像神仙一样长生不死不但是修炼方士的追求,更是古代帝王们梦寐以求的事情。东汉中叶,汉留侯张良的九世孙张道陵于蜀地鹤鸣山修炼,声称太上老君授以正一盟威之道,并授诸品经箓、

  7. 不平则鸣,看看柳宗元的文学创作修炼手册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后人对柳宗元的认识和纪念,主要缘于他的文翰和思致。

  8. 残酷真相:这个社会正在「 ”惩罚”阅读经典的人

    作者:拙棘本号原创编辑:吴伟雷蒙·威廉斯讲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每个年代都有文人哀叹,自己小时候那个田园诗般的老英格兰已经消失了,工商业的发展使英格兰变成了一个冷漠、粗鄙的国家,而有趣的是,他们童年时代的老英格兰却是上一辈文人眼中污浊败坏的新英格兰,相应地,上一辈文人也在美化自己童年时代的英格兰,认为那才是真正的黄金时代。

  9. 每个孩子都可以成才——胡适母亲的三个教子秘诀

    胡适,现代学者、诗人。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穈,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幼年在家塾念书,13岁到上海求学。19岁赴美留学,于康奈尔大学就读农科,后改读文科。24岁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

  10. 鬼谷子这个神人他的绝学有哪些?我们该如何学习运用《鬼谷子》?

    最后与其妻子莘姒夫人得道成仙。其主要作品为《鬼谷子》、《本经阴符号七术》、《关令尹喜内转》。其主要作品《鬼谷子》共十二篇:捭阖、反应、内揵、抵巇、飞箝、忤合、揣、摩、权、谋、决、符言。其显为人知的是纵横术。如果要形象权利人事,就要动用心思,运用谋略影响关键人物,达到目的。

随机推荐

  1. 白日断冥案

    上海名画家某御史说:在京作官时,有某同寮友,因贫兼作大学教员,人多晓得他作冥官。某御史秘密问他,他说:阴间有急案,白日也要去。

  2. 知识与穿戴

    一位阿塞拜疆人有一本波斯文的书,他在路上遇见朱哈时说:“请你给我念念这本书,把它的意思给我解释一下。”朱哈接过书一看,见是一本波斯文书,于是把书还给那人说:“你另请高明吧。”>那人坚持要朱哈读。朱哈也生气了,立刻把帽子和长袍脱下来,往那人面前一丢说:“那好吧,如果念书和衣帽有关,就请您穿戴起来,把这本书念两行给我听听。”

  3. 梦到宫殿,梦见宫殿,宫殿相关的周公解梦

    梦到宫殿,梦见宫殿,宫殿相关的周公解梦梦见宫殿,会被奴役。梦见和同伙进宫,会得到国家的赞誉。军队将领梦见包围了宫殿,能击败敌人,获得胜利。梦见从宫殿顶上下来,家人会闹矛盾。梦见被从宫殿赶出来,会成为德高望众的人物。囚犯梦见住在宫殿里,会得到减刑。旅游者在旅行期间梦见住在宫殿里,旅途中会发生车祸。女人梦见和丈夫一块儿进宫殿,不久要怀孕。国王或国家领导人梦见旧城堡,统治范围会扩大。

  4. 梦见自己 ... 人是什么征兆 – 周公解梦

    梦见自己...人是什么征兆,梦见自己...人会有哪些寓意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打算出门的人梦见自己...人,建议外出波折多,延后外出。准备考试的人梦见自己...人,意味着阻碍多,必须加油努力,最后可望录取。谈婚论嫁的人梦见自己...人,说明意见不和,难成。梦见自己...人是什么征兆(摄图网)怀有身孕的人梦见自己...人,预示生男。

  5. 适合婚礼的英文歌曲 经典温馨美轮美奂

    一说到婚礼,我们不禁联想到浪漫、梦幻、美好和浓浓的爱。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温馨、甜蜜、经典、美轮美奂的婚礼!有什么能比音乐更能表达出couple间的爱呢?为大家推荐适合婚礼的英文歌曲!

  6. 浅析明末青花山水兴盛的原因

    浅析明末青花山水兴盛的原因在陶瓷绘画中,山水画作为单独的装饰题材,肇始于唐代,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到明末才得到很大的发展,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首先和明末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有关系。其次,是由山水画的功能决定的。第六,市场的...,特别是欧洲市场的...,使得明末时期的景德镇青花山水大量出现。总之,明末青花山水的大量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

  7. 谁是高升号事件的罪魁祸首?

      1894年9月8日,正当中日两国在朝鲜惨烈激战时,一颗“炸弹”却在紫禁城里引起轩然 *** :江南道监察御史张仲炘弹劾正当前敌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罪名是骇人听闻的腐败、通敌。  在这篇《奏陈北洋情事请旨密查并请特派大臣督办天津团练折》...

  8. 好人头上有灵光

    虎神对众虎所讲的话,讨乞人当时完全没有听懂。“大抵人良心尚存,其头顶上必有灵光。虎见到灵光,绝不施暴!人若天良全灭,他头上就会灵光尽失,即与禽兽无异。虎才会得而食之!”因为前者头上有灵光,后者头上灵光全无。这样的人,头上的灵光就熠熠生辉,众神见了,也会油然而生敬意,也会处处帮他。

  9. 袁绍、韩馥为何要拥立刘虞当皇帝?

      公元191年,袁绍、韩馥等关东诸将商议,公推幽州牧刘虞为帝,以对抗控制汉献帝的董卓。可是,这一提议却找到了刘虞本人的强烈反对。  刘虞疾言厉色的对袁绍的使者说:“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诸君各据州郡,宜戮力尽心王室,而反造逆谋相垢污...

  10. 潘安之貌

    潘安之貌  众所周知,与国画相比,西洋油画更适合画人物肖像。而我们的古文对描绘人物外貌似乎也不太上心。美女还算好的,起码我们还能通过“燕瘦环肥”之类的文字,大致知道该美女的突出特点,而历史上的美男,我们根本无法判断他们究竟长得像如今的潘玮柏还是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