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這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於《阿房宮賦》中對阿房宮這一當時非常宏大的建築羣的經典描述。阿房宮爲秦王朝巨大宮殿,遺址位於西安西郊阿房村一帶,始建於公元前212年。當時正值秦始皇統一全國,國力強盛無比,才能夠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開始營造朝宮(即阿房宮)這一龐大工程。秦始皇在位
“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這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於《阿房宮賦》中對阿房宮這一當時非常宏大的建築羣的經典描述。
阿房宮爲秦王朝巨大宮殿,遺址位於西安西郊阿房村一帶,始建於公元前212年。當時正值秦始皇統一全國,國力強盛無比,才能夠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開始營造朝宮(即阿房宮)這一龐大工程。秦始皇在位時,阿房宮只建成一座前殿。據《史記》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爲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爲闕,爲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其規模之大可見一斑。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續修建,規模日益浩大,《漢書·賈山傳》記載阿房宮整個的規模“東西五里,南北千步”。如今在陝西西安西郊三橋鎮以南,東起巨家莊,西至古城村,還保存着面積約六十萬平方米的阿房宮遺址。可惜西楚霸王項羽入關後,將阿房宮及所有附屬建築縱火焚燒(當然,有關這一點雖屬流行,但也有爭議)。
阿房宮究竟因何得名,是個饒有興致的話題,大致有三種不同觀點見諸於史籍。
之一種觀點認爲“阿房”一名是由於宮址靠近咸陽而得名的。“阿,近也,以其去咸陽近,且號阿房。
第二種觀點則以爲“阿房”是根據此宮“四阿旁廣”的形狀來命名的,阿,在古意中亦可解釋爲曲處、曲隅、庭之曲等。阿房宮“盤結旋繞、廊腰縵回、屈曲簇擁”的建築結構就體現了這種“四阿房廣”的風格和特點。正是由於阿房宮建築的這種風格,《史記》便解釋此宮得名原因爲“此以其形名宮也,言其宮四阿旁廣也”。
而第三種觀點則認爲此宮所以被稱爲阿房宮,是因爲上宮宮殿高峻,若於阿上爲房。這一觀點出自《漢書·賈山傳》,傳中的註釋曰:“阿者,大陵也,取名阿房,是言其高若干阿上爲房。”這就是說,阿房宮是由於宮殿建築在大陵上而取名。由考古發掘遺址能夠判斷,當年阿房宮坐落在地勢高峻之丘陵上,至今仍舊殘存有宮殿的高大地基。在阿房村村南附近,有一個宮殿遺留的大土臺基,周長約31米,高約20米;在村西南還有一個據考證是阿房宮前殿遺址的高大夯土臺基,東西長約1200米,南北長500至600米,更高處約有8米。如果阿房宮建於這些高峻臺基之上,那《漢書》“高若於阿上爲房”的論斷實在是恰如其分。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