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褒贬不一,褒之者称其为「”千古一完人”,贬之者觉得他嗜好...戮,给了他「”曾剃头”的绰号。不过,说曾国藩在家书里体现了中国式的处世智慧,则是没有争议的。晚清政治......,官员大肆收取三节两寿礼和各种陋规,无品无级的胥吏则完全靠敲诈勒索为生,曾国藩却立志做一个清官。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曾国藩给四个弟弟写信说:如果你们将来做了官,得发誓「”除廉俸外,不取一钱”。「”廉俸

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褒贬不一,褒之者称其为「 ”千古一完人”,贬之者觉得他嗜好 ... 戮,给了他「 ”曾剃头”的绰号。不过,说曾国藩在家书里体现了中国式的处世智慧,则是没有争议的。 晚清政治 ... ... ,官员大肆收取三节两寿礼和各种陋规,无品无级的胥吏则完全靠敲诈勒索为生,曾国藩却立志做一个清官。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曾国藩给四个弟弟写信说:如果你们将来做了官,得发誓「 ”除廉俸外,不取一钱”。「 ”廉俸”是基本工资加养廉银,当时官员的基本工资很低,几乎不能养家,为了鼓励官员廉洁从政,雍正创立了养廉银制度,通常为薪水的十倍到百倍,比如总督的养廉银约达两万两。 正因为这笔钱已经足够养家,所以曾国藩嘱咐弟弟们:「 ”等你们将来升了官,廉俸增加了,就得加倍周济亲戚族党,切不可把钱留给儿子。”为何?他自有一番道理:「 ”万一儿子不贤良,钱越多,他越容易为非作歹,玷污家声。”因此,曾国藩让弟弟们发誓,「 ”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 曾国藩自己更是把扶助亲朋当成了本能。清代的京官很穷,曾国藩当京官十年,每年都要借钱度日,却仍常接济亲友。道光二十三年,他做了一次四川乡试主考,发了个小财,立即寄了千两银子回家,嘱咐家人要将其中400两用于接济亲族。 他对人宽和,对家人却约束得严。道光二十五年,曾国藩给四个弟弟写信,希望他们不要因为家里有人做官就去欺负人,也不要因为自己有才华而恃才傲人,一定要「 ”常存敬畏”。曾国藩之父好管闲事,有时爱替人出头,不免会给人「 ”以势凌人”的印象。因此曾国藩也在家书中劝父亲要做个安静的乡绅,遇事哪怕自家吃亏,也不能仗势欺人。几个月后,曾国藩听说父亲不顾劝阻,又在延揽他人之事,他不好直接批评父亲,便写信给叔父,希望叔父劝阻父亲不要干预公事。 与一般的士大夫看重官位不同,曾国藩懂得进退之道,甚至数次生出远离官场之心。道光二十九年,还在当着京官的曾国藩写信给四个弟弟,说自己现在的工作「 ”无补于国计民生”,很想离职,希望弟弟们赶紧长进,自己好辞官回乡、做些实事。而这一年,距离他创办湘军、成为中兴名臣已经很近了。 曾国藩能有这样朴素的处世作风,和他的出身有关:他是个普通自耕农家庭出身的凤凰男,其祖父考秀才数次不中,其父终其一生也只是个秀才,在官场没有任何背景。曾国藩能有所成就,完全靠的是自己的勤奋、敬业,因此他格外惜福,也格外懂得回馈亲族和社会。同时,熟读诗书的曾国藩也有一种圣人情结,他的理想不是做一品大员,而是要做受人尊敬的圣哲。他敬业、清廉、不好女色,乃至善待他人、要求亲友恪守本分,都是出自这样的思想。 「 ”生活就是修行”,当下,朗读古今名人家书的综艺节目异常火爆,正是因为其中蕴含了传统而深刻的人文思想。而曾国藩在家书中体现了成熟而厚重的为人处世之道,这才是真正能流传后世的淳朴家风。 (本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谢谢谅解。)
本文标签:曾国藩中国近代史历史周济史记太平天国清朝历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