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专家点评]莫友芝七言篆书对联莫友芝字子偲,别号眲叟,贵州独山人。在这种背景下,莫友芝能独辟蹊径,篆书别具一格,没有坚实的学养和功夫是不可想象的。莫友芝精诗文,为晚清“宋诗派”作家,与郑珍齐名,时称郑、莫。近人姚茫父曾论莫友芝篆书“曲折见致不以姿媚为之,便如琢玉出铁,此偲翁由之所以能成巨子也”。杨守敬、章太炎对莫友芝也有较高的评价,在章太炎的篆书中,我们似乎能看到些许莫友芝篆书的影子。
[专家点评] 莫友芝七言篆书对联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别号眲叟,贵州独山人。清道光十一年举人,咸丰八年(1858)以截取知县在京候补,未去就职,即赴江苏入胡林翼幕,为其校刻《读史兵略》。后又入曾国藩幕府。
自阮元鼓吹“碑学”,再加之清代盛行“文字狱”,许多学者心有余悸,便转向了金石考据学,间接地促成了篆、隶书大兴。篆书自邓石如始,其后高手林立。在这种背景下,莫友芝能独辟蹊径,篆书别具一格,没有坚实的学养和功夫是不可想象的。莫友芝精诗文,为晚清“宋诗派”作家,与郑珍齐名,时称郑、莫。他治学严谨,尤精版本目录、金石考据学,著有《声韵考略》、《唐写本说文本部笺异》、《X亭书画经眼录》等,如此学养成就了他在清代篆书家中占有一席较重的位置。
此七言篆书联结体谨严,高古朴茂,不落前人窠臼。行笔处匠心独运而又不失法度。近人姚茫父曾论莫友芝篆书“曲折见致不以姿媚为之,便如琢玉出铁,此偲翁由之所以能成巨子也”。
杨守敬、章太炎对莫友芝也有较高的评价,在章太炎的篆书中,我们似乎能看到些许莫友芝篆书的影子。
点评:建之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