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西周玉璜说略(下)

西周玉璜说略(下)

  形制、纹饰组图特征

  形制与佩系方式

  西周早期玉璜的形制与西周中、晚期有所不同。西周早期玉璜的形制直接从商代晚期同类器中承袭而来,两者自然有着诸多共性。如玉璜多为扁薄弧形体,流行使用龙、鱼、鸟等动物作璜体造型。动物的形构简约,强调仿生写实,不讲求璜体造型两侧的对称平衡,璜体两端、内外缘部多根据表现动物形构的需要而雕琢有扉牙装饰。

  西周中、晚期的玉璜仍沿袭早期玉璜多雕琢成动物造型的特征,但自昭、穆时期以来,由于王室贵族用玉典章制度的创立与实施,作为“昭示法度、明辨等级、维护国统”,组玉佩中使用的最主要佩件的玉璜,其使用功能较前代发生巨变,进而导致其形态特征随之改变。此时玉璜的动物造型不再刻意强调仿生写实,转而不断被凸显、强化形制上沿中轴线两侧对称平衡的特征。这是因为组玉佩中上下排列有序的玉璜的形制,必需要与组佩整个系统两侧讲究对称平衡稳定的构架相适应所致。同时璜体两端、内外缘部雕琢繁缛扉牙的装饰手法亦渐趋式微。

  从玉璜形构上雕琢的圆穿孔位置与数量看,西周早期玉璜的佩戴方式与中晚期璜有所不同,早期玉璜的佩系方式与晚商时期同类器近于雷同。有作为供奉“神器”或作为财富使用的;有单独作为项饰 、腰饰佩坠使用的;还见与串珠等串联在一起组成项饰使用的例证。因而此期玉璜的圆穿有无穿、一穿、两穿、多穿等多种钻孔形式。西周中期开创用玉“礼制”的先河,标示王室贵族身份地位等级的“组佩”(杂佩)的大量出现,玉璜作为西周玉组佩中最为重要的组件之一,在组佩系统中起着极重要的上下、左右牵引连缀作用,而传统的作为单独项饰、腰饰悬佩的功能渐趋消隐、丧失。这种功能的改变成为导致璜体穿系孔数量与位置变化的要因,具体表现为西周中期以来的玉璜两端、外弧缘部雕琢两穿、三穿、多穿者居多,而一穿、无穿者少见。同时由于玉璜在组佩中被大量使用,其自身传统的空间配方位置亦渐趋发生了变化,即由早期的上凹下隆式“仰系”、用于腰饰的“悬坠”,改变为中、晚期上凹下隆式“仰系”、上隆下凹式“俯系”、用于组佩连接的“侧系”、“悬坠”等多种配置方式。

  纹饰组图特征

  就西周玉璜“纹饰”与璜体“造型”之间的关系而论,早期玉璜的纹饰组图沿袭商代晚期同类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图案”与璜体“形构”的一致性。纹饰组图是为进一步清晰勾勒璜体动物的五官、肢体轮廓而设计的,它从属、服务于动物的形构特征,两者彼此配套使用,互融一体共同表达同一种物像,“图案”不脱离“形构”而单独存在。西周中、晚期玉璜纹饰图案则多不强调与璜体形构的一致性,图案的设计可游离于璜体形构之外独立存在,“纹饰”与“形构”没有必然关联。治玉工匠仅是将璜体器表作为图案设计的平面背景使用的,一件玉璜体表往往可以雕琢出对称的两组、多组彼此叠置或相互缠绕纠结的复杂图案。

  就西周玉璜纹饰构图特征与图像间的配组模式看,早、中、晚三期构图及其组合方式明显有别。西周早期传统形构的素面璜仍有出现,雕琢纹样的玉璜构图则沿袭晚商同类器的特征,器表仅雕琢一组人或动物纹饰,图样朴实、简约、疏朗,雕琢线条刚直方折,强健坚挺,刻画的人与动物威猛肃穆、神秘庄严、形象呆板生硬而近于“版式化”。自昭穆时期开始玉璜的纹饰组图渐变,治玉者一般根据玉璜的形制、大小特征、左右对称设计两组或多组纹样。图样轮廓勾勒与细部特征的刻画大量使用圆转柔美、动感极强的曲弧线,一扫早期同类器构图用线的“刚直方折”、“生硬坚挺”之风,从而形成了西周中期玉璜纹饰华丽流畅、舒卷灵动、饱满圆润的标新立异风格,即使一些末端尖细的成组斜对角纹样,也被刻意处理成彼此平行的圆润流畅的弯弧状(图9、10、11)。此期玉璜构图中神人与动物纹样的设计可以根据填图需要随意作拉长、压扁、夸大、缩小、省隐、叠置、扭曲等变形处理,以凸显极具装饰性的“图案化”的设计效果,而不强调写实,甚至有的物像已经极度变形到难以辨清其“原型”的样子(图12、18、19)。以西周玉璜动物构图中习见的“臣”字眼特征为例来说明两者的不同,早期玉璜动物图样中的“臣”字眼,圆眼球外的眼眶边阑虽然有弯折,细看不难发现它们实际是由几条硬直的短阴线一段段“拼接连缀”而成的。短线之间的交汇连接处多是断开或交叉的,有一种“生硬拼接”、“拼接不紧凑”的感觉,体现了由晚商沿袭下来的阴刻线“刚直方折”的鲜明特征。西周中、晚期玉璜动物中的“臣”字眼,圆眼球外的眼眶边阑由两条极流畅的弧曲线构成。每条弧线的雕琢一气呵成,中间没有断开或交叉的痕迹。眼角的线条被拉长并自然形成具有装饰性的弯勾,这种风格特征与前述晚商、西周早期动物图样中的“臣”字眼区别明显。

  西周中、晚期玉璜纹饰构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件玉璜上几组对称图像之间的相互配组方式有所不同。西周中期流行的玉璜,璜体表面上两组或多组形构相同的纹样具有“左右对称配组、尾部上下叠置、彼此界限明晰”的特征。西周晚期玉璜雕琢的两组或多组形构相同的纹样具有“左右对称配组、尾部缠绕纠结、彼此难于解析”的特征。以西周最为流行的龙纹璜为例,在目前发现的此类璜中,绝大部分属于璜体两侧对称配图的双龙纹璜。西周早、中期的龙纹璜,双龙纹的尾部多是上下叠压,但互不缠绕纠结配置的,两组龙纹图像雷同,彼此形构轮廓清晰。西周中晚期的龙纹璜,也是沿璜体两侧对称配置两组形构雷同的龙纹图式。但此时两组龙的 ... 、尾部已经开始相互缠绕纠结,彼此交融一体难于分离。同时另一类两组龙纹左右对称并列配置的简化双龙纹璜也开始出现。上述三类双龙纹璜的图样,无论哪一类都较商代“单龙纹”璜配组复杂得多,这种图像配组模式在凤鸟纹璜中(图30)、人面龙首纹璜中(图32)也时有发现。到西周晚期,一类构图两侧不对称,由不同类型的人或动物形象构成的内涵更为复杂的玉璜开始出现(图31、34),进而为此后春秋战国时期玉璜图式的进一步嬗变创新奠定了基础。

  雕琢工艺特征

  西周玉璜构图的线条雕琢工具主要使用砣具,用于佩系的小孔圆穿多使用实心桯钻钻琢成型,边缘扉牙镂空装饰则应是综合使用了铊具、片切割技术、线切割技术 ... 。这一时期玉璜纹饰组图的 ... 在承袭商代玉璜勾徹双阴线技法的基础上,首开使用“大斜刀”雕琢工艺技法的先河,将我国古代治玉工艺成就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线刻工艺技法

  西周玉璜纹饰中的线刻工艺技法,早、中、晚三期各有变化。早期的阴刻线雕琢,多沿袭晚商同类器中流行的线刻手法,即用砣沿着预先设定的线路轨迹作垂直旋切后略加打磨修饰而成。此类阴线显微观察有“中间宽深,两端细浅,底呈圆沟状”的特征(图23、27、37)。阳线则用传统的“勾徹法”处理,即先在预先设定的阳线轨迹的两侧用砣垂直旋切出两条平行阴刻线(“勾”法),再用铊具把两条阴刻线外侧作平均“减地”打磨,处理成下凹的漫坡(“彻”法),以“反衬”出中间凸起的阳线(图27)。西周中期,阴线刻技法在传承早期传统雕琢工艺的过程中有了创新,以对传统的“双阴线”加工改造为例,一种处理技法是:首先用砣作垂直旋切“勾”出平行双阴刻线,再用砣将其中一条阴刻线的一侧“压地”碾磨成宽斜坡状,阴线另一侧的线墙及另一条阴刻线仍保持原来的垂直状不变。这样处理后的阴刻线被加宽加粗、横截面呈三角形,与另一条未处理的细阴刻线一起构成“一宽一细”的一组平行双弧线,这种流行于西周中期的典型治玉工艺技法被后世论者称为“大斜刀”或“一面坡”技法(图16、17、30)。另一种处理技法是:先用砣垂直旋切“勾”出一组平行双阴线,再用砣分别将每条阴刻线的外侧用“大斜刀”技法减地碾磨呈斜坡状,两条阴刻线相邻的内侧线墙及中间部分不变,这样就构成了一组“两条宽阴线夹衬一条阳起线”的平行弧线(图9、10、14、28)。这两种处理技法均使玉器原来水平的表面发生了深浅起伏、错落有致的立体层次变化,通过不同反光与阴影营造出特殊的光影视觉效果,是古代治玉工艺成就上的一个明显进步。西周晚期,“大斜刀”阴线刻技法逐渐不再被玉工使用,用双勾阴线构图的雕琢工艺再度复兴,阳线的处理仍采用两侧用砣垂直琢出双阴线夹衬,然后再打磨修饰的办法(图34),较中期的线刻雕琢有趋于简约之势。

  曲线的雕琢处理

  圆形砣具带动解玉砂琢磨玉器,只能作直线旋切运动,无法直接一次性碾磨成弧状曲线。商、周时期玉璜纹饰组图中的各种曲线,均是采取利用许多短直线“段接”后打磨、修饰成型的。即先用铊具沿预设曲线的轨迹琢磨出“短直线”,再依次将短直线逐段首尾拼接连缀,最后对段接接口处打磨修饰而成。

  对于曲线(弯折线、圆弧线)的雕琢,西周早期与中晚期的处理办法又有所不同。西周早期玉璜构图中曲线的雕琢,仍沿袭晚商流行的以短直线逐段连缀拼接的手法,即用铊具先依次旋切出短直线,然后进行逐段连缀。由于这些短直线相互拼接连缀不精准、又没有经过修饰处理,当遇到线条需要转弯时,两短直线末端相交处便会出现交叉或有断缺口的现象(图27、36),由此就形成了西周早期玉璜构图线条有棱有角、时断时续、刚直方折的特点。西周中、晚期这种用短小直线“段接”曲线的工艺技法有了明显改进:先用细小砣具依次旋切出尽可能多的短直线段,通过微距移位,对这些短直线作尽可能精准的首尾拼接,连接末端有断口或交叉的地方,再旋切短直线进行填补校正。这样通过不断地反复修饰碾磨,最终形成了圆润流畅、饱满灵动、一气呵成的弯弧线条特征。如果显微观察这些弧线,在线条转弯处多能够看到清晰的短直线“段接”时的“毛线”(“跳刀”)痕。即便不用显微观察,从西周中、晚期鱼形璜构图中的有些鱼眼的不规则圆形外侧“减地”碾磨处,也能够看出这种曲线“段接”不精留下的“毛线”痕(图24、26、37)。

  钻孔技法

  古代治玉钻孔的工具,有空心管钻、实心桯钻两种,西周玉璜中的穿系孔多数因孔径较小,应系使用实心的桯钻钻琢而成。玉璜钻孔的方式有三种:一种为单向打孔法,即设定好穿系孔位置后,用桯钻从正面定位后垂直钻琢,直到穿孔打通背面为止。单向钻琢而成的穿孔,均为口径外大内小的喇叭孔状,俗称“马蹄眼”(图3、4、25、37)。这是由于桯钻旋转钻磨过程中,越接近器表的地方玉料磨损时间越长,磨损程度越大,孔径也越大,而愈接近背面的地方磨损的程度就愈小,打出的孔径就越小。有的玉璜单向打孔钻磨后,背面留下圆孔径呈不规则状(图35),显然是未经过最后的打磨修正留下的痕迹。第二种为双向对钻打孔法,即在设定的穿系孔位置确定后,用桯钻从玉璜正、背面两个方向向中间对钻将穿孔打通。这种钻孔法打出的钻孔呈双面喇叭状,穿孔未经打磨修正,从孔径内侧壁观察到对钻接口处多留有明显的台痕(图6、26、34、36),显微观察亦可见孔壁上有一圈圈清晰的弧形旋痕。还有一种是在玉璜两端斜对角对钻打孔法,这种传统的打孔工艺技法历史悠久,操作时可以有效减小钻琢面的厚度,省时省力。因桯钻是沿着璜体表面斜向向内钻琢,打出的钻孔器表孔径往往略呈椭圆形(图1、31、32)。此类钻孔有些藏家俗称为“牛鼻穿”,穿孔双向打通后,显微观察钻孔内壁不加修饰碾磨,两桯钻头钻琢对接处多残留有小圆锥状凹痕。桯钻打孔稳定性较差,为了减少在器表开钻定位时产生滑动位移现象,开钻之前多要用铊具将孔径开口处略微打磨粗糙,以利于使用桯钻在设定的位置处精确开孔。有些玉璜钻孔的外口缘因没有作最后的打磨抛光处理,钻孔外口缘还清晰地保留有打孔前的铊具定位痕迹(图6)。

  片切割工艺

  西周早、中期玉璜的两端、内外缘多雕琢有扉牙装饰(图6、7、9),从这些扉牙不同形状凹槽壁的形态看,多数壁面平直呈条状,弯折处多为方形、“V”字状,弧曲状壁面罕见,其 ... 应是主要使用了铊具、片具切割工具琢磨加工而成,其中的长方形、“V”字形凹槽,可能是直接利用片具切割成型。

  西周玉璜、璜形器定名的问题

  玉璜的基本特征是体呈弯弧状,两端或一端有穿系孔,然西周出土玉器中弧状扁平体,两端或一端有圆穿者甚多,这些器类是不是都叫玉璜?能不能把它们都归入玉璜的范畴?论者的看法不尽一致,其中争议最多的是“鱼形器”、“虎形佩”、“鸟纹柄形器”等璜形器的命名问题。以下以争议较多的鱼形器为例说明。

  目前所见西周此类器出土物十分丰富(图20—26),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出土的体作弯弧形、两端或一端有圆穿的玉鱼,其在墓葬中的出土位置既有位于内棺中部、东侧、南侧、东北侧的,也有位于外棺东南部、西侧中部的。它们还和另一类数量众多的体直条形、一端有穿的鱼形器一起出于墓中的同一个区域位置内。显然这些弧形片状玉鱼并不都是作为死者佩饰随身陪葬的,不能将它们皆归入玉璜的范畴,发掘者将这些玉鱼称“鱼形棺饰”是合适的。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地、竹园沟西周墓地出土的鱼形器(图37),既有位于棺内死者头部、颈部、胸腹部者,也有位于椁盖板东侧、棺盖板上的,根据出土位置判断,也不能把它们均归入玉璜的范畴。其中部分玉鱼明显是死者的发饰物,所以发掘者将此类鱼形器统一命名为“玉鱼”而不统称为璜。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玉鱼也有类似的情况。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地出土的部分鱼形器末端呈薄刃状,与晚商流行的鱼形刻刀形制雷同,有人认为此类器就是作为“鱼形刻刀”使用的。上述情况表明,西周鱼形器的命名情况复杂,能不能将其中的体作弯弧状、末端有穿的璜形器从中分离出来通称作璜?还要根据器物及其组合在墓葬中的出土情况判断。然鱼形璜出现在西周组佩中,也有确证,陕西陇县边家庄秦墓出土的一组玉组佩中,鱼形玉璜的功用特征十分清楚(图38)。本文将西周弧状鱼形器归入玉璜的范畴称“鱼形璜”,只是沿用藏家习用的叫法,严谨说来是不确切的,其中的部分器物称“璜形器”、“璜形佩”可能更合适。

  来源:收藏界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西周玉璜说略(下)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专家点评] 唐韦偃 双骑图

    [专家点评]唐韦偃双骑图此为唐韦偃的《双骑图》。韦偃家学渊源,但远胜父叔,他代表了宫廷以外的另一种画风。他唯一的传世真迹《双骑图》,画面上表现了二人各乘一马,并辔狂纵的情形。《双骑图》的构图极其危险,整个画面的重心压在右下角,特别是右边的马匹近乎没有一点回旋余地,这在构图上极其忌讳。但韦偃以独到的手眼,使画面绝处逢生。

  2. [专家点评] 汪小亭 彩绘山水印泥盒

    [专家点评]汪小亭彩绘山水印泥盒汪小亭的画与其父汪野亭略有不同,笔法细腻,构图空灵,这件彩绘山水印泥盒正是这方面的代表。印泥盒直径8.9厘米,款云“汪小亭写于湓浦”。底款绘一具象小亭子,这是汪小亭绘画的一个标志。——1970)是近代粉彩绘画名家,汪野亭长子,江西乐平人。

  3. [专家点评] 明王榖祥 玉兰图轴

    [专家点评]明王榖祥玉兰图轴署名王榖祥所作“玉兰图”轴现存二幅,一幅为乐艺斋藏,另一为上海朵云轩藏。《收藏》杂志1999年第10期刊有齐雄先生的“明王榖祥《玉兰图轴》真伪辨析”一文,分析的很有道理,有兴趣者不妨一读。绘画为王榖祥余事,这就决定了他的利家画的特性,此图构图虽简,但并不单薄,线条也不怯弱,将玉兰花的挺立向上,婀娜生姿的风韵表现了出来。王榖祥字禄之,号酉室,苏州人。

  4. [专家点评] 明倪元璐 苍林秀石图轴

    [专家点评]明倪元璐苍林秀石图轴此图画松树二株,杂树一小株,树后小坡,坡上怪石二块,构图主要布陈于左边,右边大空,然左边因画面疏松,亦有“空”处,故而画面灵活、通气。作者倪元璐字汝玉,号鸿宝,浙江上虞人。官至户、礼两部尚书,明亡,自缢而死。倪元璐书画俱为一流,陶元藻评道:“倪以雄深高浑见魄力。”款中有崇祯五年年号,其时倪元璐四十岁。

  5. [专家点评] 宋 八棱花鸟纹银盘

    [专家点评]宋八棱花鸟纹银盘这个八棱花鸟纹银盘高1、口径14.2、底径10厘米。平折口沿,平底。口沿及斜壁捶打成八曲莲瓣形,盘沿处用点錾法饰一圈卷草纹,盘底用平錾法錾刻莲花鸳鸯纹。构图生动活泼,是宋代银制器皿上常见的花式。构图与唐代相比,少了一些威严、神秘,却洋溢着一种祥和平安、幸福美满的生活气息,这也是宋代在花卉禽鸟构图上有别于唐代的总体风格。

  6. [专家点评] 清十八世纪浅雕“福在眼前”白玉佩

    [专家点评]清十八世纪浅雕“福在眼前”白玉佩清代是中国玉文化发展的高峰期之一。这块浅浮雕“福在眼前”玉佩采用的是产自新疆的白玉,吊扣处采用阳刻如意云头纹装饰。器身用减地法雕飞蝠一只,总角男童一名,取意“福自天来”。通常清代早期玉器雕工精细、构图简洁清丽;中期雕工保持但构图趋向繁密,流于平庸;晚期则用料、雕工和构图都已大不如前了,因此这件玉佩应该是乾嘉之间的民用挂件。

  7. [名家名品] 略论石涛山水画艺术

    [名家名品]略论石涛山水画艺术清石涛黄海轩辕台图清石涛寻诗图18×14厘米清石涛山水纵14厘米、横43厘米。“一画”论是石涛最重要的山水画美学思想,“一画”的意义为三个合一:画道与天道合一,自然与心灵合一,本源与境界合一。石涛认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能够被人的心灵认识和掌握,并且能够通过艺术手法予以表现的。

  8. 陆俨少:学画微言

    1962年起兼课于浙江美术学院,1980年在该院正式执教,并任浙江画院院长。我学画六十余年,其间顺逆之境,甘苦自知,暗中摸索,一得之愚,卑之无甚高论,略记于后。我提出这个比例,其用意是学画不光是作画,还有画外的功夫。字帖的临摹范本,亦多反映了名书家的忠义之气,或潇洒倜傥的高尚品质,耳濡目染,日久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变化了学画人的气质。

  9. 西周玉璜说略(下)

    西周玉璜说略(下)形制、纹饰组图特征形制与佩系方式西周早期玉璜的形制与西周中、晚期有所不同。西周中期流行的玉璜,璜体表面上两组或多组形构相同的纹样具有“左右对称配组、尾部上下叠置、彼此界限明晰”的特征。到西周晚期,一类构图两侧不对称,由不同类型的人或动物形象构成的内涵更为复杂的玉璜开始出现,进而为此后春秋战国时期玉璜图式的进一步嬗变创新奠定了基础。

  10. 青花装饰艺术之交响乐

    青花装饰艺术之交响乐中国瓷器的历史源远流长,青花瓷画的出现,在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青花装饰艺术在中国装饰艺术中地位颇为重要,同时青花装饰艺术内容丰富,包括装饰纹样、图案设计等,可称为一种新型的有特色的现代设计之路。使青花装饰艺术发展到尽善尽美,更加光芒四射。到了明清时期,青花瓷画艺术成为我国干瓷百态的陶瓷装饰艺术宝库中的佼佼者。当然在青花的装饰艺术中图案应用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

随机推荐

  1. 曹操之子曹宇简介 曹宇的历史评价

    曹宇是曹操与环夫人的儿子,与曹冲、曹据是亲兄弟,曹魏时期被封为燕王。虽然,曹宇因为和曹叡自小深交,故而曹叡继位后对他很是信任。曹操之子曹宇简介>曹宇(?三国时期魏国宗室,魏武帝曹操与环夫人之子,邓哀王曹冲同母兄弟。>魏明帝曹叡年少时,颇与曹宇亲近。即位后,宠幸曹宇,赐予王位。魏明帝病危,欲以大将军辅政,不果。其子常道乡公曹奂,是魏国末代皇帝,史称魏元帝。>曹宇的历史评价>司马光:燕王性恭良。

  2. 11歲小學生臨寫的《蘭亭序》,堪比王鐸趙孟頫董其昌等歷代名家

    11歲小學生臨寫的《蘭亭序》,堪比王鐸趙孟頫董其昌等歷代名家。“別逗了,那是馮承素的摹本!”這已是很多網友的反應了。看了11歲小學生李昭華通臨的“天下之一行書”《蘭亭序》,都以爲那是馮承素的摹本。很多網友都不相信這是臨寫的,而且是一個小學生臨寫的。▲上圖爲李昭華在臨寫《蘭亭序》其實,辨別是不是摹本,很簡單。首先李昭華的臨作,儘管用的是仿《蘭亭序》的印染宣紙,但是字的墨跡比較新而且黑亮;還有臨作一些

  3. 五万魏武卒能打败五十万秦军,却打不过白起十万秦军

    事情的结果出乎所有的人意外,以五十万秦军对战五万魏武卒,他们被吴起率领的五万大军给败了,并且被魏国逼近了关中腹地。>2、伊阙之战:魏武卒联军24万人pk白起十万人>如果说阴晋之战是秦国的耻辱,那伊阙之战便是魏武卒的坟墓,并且双方兵力对比是24万比10万,还是当世最强特种兵之一的魏武卒带头。

  4. 1942年哪位开国将军游泰山 顺便设伏击毙日军九人

    26日,将军与姚仲明、赵明新等于长山县九区黑铁山下之太平庄举行抗日武装起义誓师大会,号称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五十余名日军脱衣下河之际,突遭袭击,死伤惨重。1942年某月,时任山东军区鲁中一分区司令员的廖容标率特务营一部进驻泰山北麓休整。某日,将军欲游泰山,有人劝之:恐遇日军。将军即设伏,毙日军九人,俘伪山东省电报局长、日本人间本和伪中队长以下二十余人。

  5. 洪武皇帝钦定《逆臣录》――清查“蓝党”运动一直持续到洪武末年

    洪武皇帝钦定《逆臣录》——清查“蓝党”运动一直持续到洪武末年>>到了洪武二十六年九月,大规模杀人杀了七个月的十分大度地下诏,宣布大规模清除蓝党运动结束:“蓝贼为乱,谋泄,族诛者15000人;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但实际上运动并没有结束,从方志的记载来看,直到洪武末年大明地方上还在进行清查“蓝党”分子。洪武十三年正月粉碎“胡党”、废除丞相制时洪武帝再次这样说道:“朕膺天命,君主华夷”,云云。

  6. 争做文明公民倡议书10则

    争做文明公民倡议书篇1:争做文民公民的倡议书所有少先队员们:做一个礼貌有道德的人,不仅仅提高自己本身的素质,还能够维护一个城市的形象。东一中小全体少先队员二00八年十月十一日篇2:争做礼貌公民倡议书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你们好!

  7. 屏息凝神造句

    三十一:军训时,教官命令大家熄灯后不许发出任何声音,可咱们宿舍还是每晚熄灯后悄悄凑在一齐聊天,同时也屏气凝神地注意著四周的动静,一旦有脚步声,咱们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神速“溜回床上,装作睡着了。嘻嘻,厉害吧!。三十二:考试成绩即将公布了,我紧紧盯着老师手里的考卷,屏气凝神,生怕自我考差了。

  8. 梦见盆和桶_周公解梦梦到盆和桶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盆和桶好不好

    做梦梦见盆和桶好不好?梦见盆和桶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盆和桶的详细解说吧。梦到盆表示物质上的福运;而梦到桶里装满水,意味幸福降临;如果是空桶,则表不枯竭和贫穷。梦见浴盆,会成为处理家务的能手。梦见筐篮筐子_周公解梦梦到筐篮筐子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筐篮筐子好不好未婚女子梦见在澡盆里洗澡,会为婚事忧心忡忡。梦见购买浴盆,做梦人要生病。

  9. 痒字结尾的成语

    第四个字是“痒”的成语、最后一个字以“痒”结尾的四字成语及解释: 不关痛痒——痛痒:比喻疾苦或紧要的事。比喻切身相关的事。指与自身利害没有关系。 不觉技痒——技:技艺。指具有某种技能的人,一遇机会,便情不自禁地想表现一下。 不痛不痒——既不是痛,也不是痒。原形容说...

  10. 勇敢的胖老鼠

    勇敢的胖老鼠>我的新家在城墙之下,刚搬过去的时候,后边的那栋楼还没有竣工。有三种动物是人类的追星族,一是狗,二是马,三就是老鼠。它们总是追随着人类,尤其是老鼠,与人类的关系最亲近。人类是讨厌老鼠的,喜欢老鼠的人很少。这是一只多么勇敢的老鼠,勇敢中有那么一点点几乎是尊严的成分。在下雪的日子里,老鼠们待在它们地下的洞穴里,一家子团团圆圆,吃吃喝喝,等待着春天的到来,那情景想必亦是动人的。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