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也谈“感应”源慧感应即是道,是入道的发相,也是证道的途径,特别是初学佛者,往往可助其启发智慧,生大信心,发大愿力。此说正是修学与众生相感应,首先必须深入众生,心的道理。
也谈“感应”源慧感应即是道,是入道的发相,也是证道的途径,特别是初学佛者,往往可助其启发智慧,生大信心,发大愿力。然依贫衲拙见,大部分学佛行者,仅知祈求诸佛菩萨及护法龙天之感应,而不知修学如何与众生感应。经忏云:“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依法行之,固然可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得获护念加持,运离魔障,善缘增胜,智慧开发,力断烦恼;但身为真正的佛学,更应有上求下化的大乘精神,上求佛道固本份事,下化众生更是难能可贵的菩萨发心。故《普贤行愿品》云:“能令众生欢喜,即令诸佛欢喜,生佛本来一体,离开众生则无有佛也。”我们欲与众生相感应则须时时心存众生,深入了知各个众生之业力、习性,及其日常起心动念等等,设身处地进入不同众生的生命情境,才能与之产生同比一命之共鸣,《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上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维摩经》云:“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此说正是修学与众生相感应,首先必须深入众生,心的道理。其次便是勤修六度万行,从实地行道中去求证大师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悟道的那句名言“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只要真正放下我们那虚幻不实的妄想、执着,我们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自然呈现;只要彻底抛得一己之私情私欲,拨开心中扑朔迷离的重重我执迷雾,则无量无边众生世界自然现前,此非“感应道交”而何?何况众生为“饮食男女”,为了“财、色、名、食、睡”而生大我执,大贪嗔痴,吾人若不放下自己的我执我见,无异火上加油,与众生争权夺利,徒增怨结,又何能谈得上与之相感相应,助之以出苦海呢?恐彼此唯有互相残害,同陷轮回圈中世世哀叹冤家路窄而已。由此,佛法上谈感应,须从根除我执习气下手,上求佛道,与十方诸佛齐证同一本妙觉心的感应,下化众生,与诸众生感同一悲仰的感应亦当,否则千纠百葛的人我是非不去,争奇斗胜的神通余渣先来,以见光影的小感小应为是,神通与我执二者互为恶性长养,积非成是,恰与学佛感应的正途背向而驰,日日远矣?于此虔诚所愿诸佛子都真能发心效法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的精神,感应三际,芸芸众生,以观音慈悲尽心尽力服务一切,于众生苦,刻不感忘,此不亦为我人学佛修道必须追求之真感应,大感应耶!(作者为福建佛学院学僧)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