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古钱收藏两大误区近年来,中国古钱币在钱币收藏领域的地位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收藏价值的成倍提高,使人们对历史悠久、品种丰富的中国古钱逐步恢复了原有的研究信心。过去走私出去的珍稀钱币,已有相当数量回归大陆,中国古钱逐渐被国内“自己人”所认识、征集、收藏。笔者认为当前收藏中国钱币的第一大误导是有人将铸造铁钱的铜质母钱分为“铁母”与“铁范铜”两大类。
古钱收藏两大误区
近年来,中国古钱币在钱币收藏领域的地位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收藏价值的成倍提高,使人们对历史悠久、品种丰富的中国古钱逐步恢复了原有的研究信心。国内一些拍卖行开辟的钱币拍卖专场,时有珍稀佳品被藏家追捧,落槌成交价屡创新高。过去走私出去的珍稀钱币,已有相当数量回归大陆,中国古钱逐渐被国内“自己人”所认识、征集、收藏。
但是在古钱收藏的兴旺景观背后,我们必须看到尚有不少品种在定性认识上存在分歧,存在误区。笔者试述短文参与探讨,指望能引起藏家的批评,同时使广大爱好者能加倍警惕,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一)“铁母”与“铁范铜”究竟有否区别?
笔者认为当前收藏中国钱币的第一大误导是有人将铸造铁钱的铜质母钱分为“铁母”与“铁范铜”两大类。甚至一些有影响力的刊物也这样撰文认为古钱中有“铁母”和“铁范铜”之分,把“铁范铜”的标准定得比“铁母”略为低一些,也就是说够不上“铁母”标准的可降格为“铁范铜”。
笔者认为这种分类是错误的,铸造铁钱的母钱不应该分档次,“铁母”与“铁范铜”只是称呼上的不同,实际上两者之间是同一枚钱,正如唐代诗人李白也可以称李太白一样没有彼与此之分。
笔者认为“铁母”与“铁范铜”属于同一类称呼,这要从金属的特性说起。大家都知道金属都会氧化生锈,但不同金属的氧化过程各不相同,其中铜比铁的氧化反应要缓慢得多,铁造钱币场所相对比较潮湿,铁质钱币因为氧化快又容易黏砂,外表再精美也不适宜作为母钱使用。所以无论铸造铜钱或是铁钱,它们的母范,自古以来都必须是铜质的。前辈收藏家和研究者为了便于区分,便将“铁母”称之为“铁范铜”,两者实际内容是完全一致的。著名钱币专家戴熙、鲍康、郑家相、戴葆庭、马定祥等人所撰的文稿中都曾提到过“铁母”或是“铁范铜”,他们从来不会将两种称呼分出不同等级来,都清晰明确地认为“铁母”与“铁范铜”是同一概念的不同称呼。
近年来,国内有些杂志发表的文章有意无意地将“铁母”与“铁范铜”分成了两个不同的档次,客观上为别有用意的人以伪品充当“铁范铜”提供了理论根据,有人将不具备铁母特征的实物冠以“铁范铜”,鱼目混珠制造假象,其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上的不当利益,为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用“分类”分出来的“铁范铜”,实际上百分之百是赝品,仿制品。
除此以外,也有人在铜铁共铸的钱币上做文章,将共铸的铜钱也称之为“铁范铜”,目的一样,也是为了提高普通品的身价而获不当利益。大家都知道,一枚真正的“铁范铜”是不容易找到的,只有混淆概念才能混水摸鱼。事实上混水摸鱼的所渭“铁范铜”根本不具备母钱特性,我们退一步说,即使你找到了具有母钱特性的钱币也不一定就是真母钱。当前母钱满天飞的情况,是一种极不正常现象。有些人自以为是地将品相好的普通子钱乱定为母钱的结论,这是不负责任的。母钱是铸造部门内部特有的工具性质的精品,在通常的情况下,它们不会流向钱币市场,正好比现代造币厂的铸钱模具,任何人(包括造币厂厂长)都无权以经济手段将它们变卖成收藏品。古代的铸钱工具也不例外。文献从未见述任何母钱曾从铸造场所外流。真正“铁母”流出铸钱局应属绝无仅有的大事情。从这个意义上去推理,我们认为在认定铁母(或是母钱)时只看钱币外观,只够上母钱特征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了解被收钱币的来历背景。事实上在目前条件下,我们根本无法掌握母钱来历的证据,更难以用科学手段去确认它。笔者集币四十多年,虽然一直在口头上承认世界上确实存在着母钱和铁母,但又不得不承认到目前为止,本人尚未找到一枚经得起考查又掌握铁证的真正母钱。
由此我们还可以严肃地说,当前对于“母钱”、“铁母”的定性,任何人的话都当不了真,谁的话都可以不信。这类钱使用科学新技术去验测,最多只能考证出其铸造时间而不能考证出它的来历。在目前,除了故宫的藏品确有其证外,其他的都得先打个问号。
(二)花钱的断代
近年来,中国花钱的价格上升也比较快,在各类钱币中名列前茅,究其原因,系花钱自身特性所致。因为中国花钱大部属于历代民间铸造,具有发行数量少,涉及内容广,传世品种少,出土数量稀的特点,再加上当时官方和民间对中国花钱的铸造发行各有侧重,互有补充,所以花钱的集藏前景被藏家看好,近年来总价值成倍上升。
但是,收集中国花钱同样存在误区,且相当明显,其中最大的误导便是花钱的断代问题。最近几年来,国内收藏杂志发表了不少花钱断代文章,笔者认为都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因为花钱断代与古钱完全不同,花钱本身的铸造相当随意,历代均可重复发行;花钱的发展历史更是无据可查,缺少文献史料实录。现代人仅凭理论上的推理解决不了花钱断代大方向,不可能从根本上发挥主导作用。事实上,当前花钱的断代问题较为突出,尤其体现在下述两类花钱上:
A、带有年号的花钱
我们常见到有些花钱带有年号,便认为就是发行年份,实际并不正确。花钱的年号与古钱年号性质决不类同。古钱的年号毫无疑问指的是该年号所铸的流通货币,年号与实际发行时间完全保持一致。但花钱上的年号只是反映了这个年号曾发生的传奇故事,年号不代表铸造时间。我们常见的周元通宝、正德通宝花钱便是实例,北周的永通万国、五行大布也相似。以正德通宝为例,传脱可压邪保安全,于是明代铸后清代也铸,甚至民国初期也有铸造,时间跨度比较大。对于不同朝代铸的同一种年号花钱,前辈收藏家都认可,都理解为真品,所以我们不能用古钱年号的定义去对待花钱年号。对于年号花钱的评价,应以年份越早越珍贵。
还有一类年号花钱带有纪念性质。北宋的崇宁通宝、崇宁重宝花钱是为了纪念宋徽宗颁发高面值当十钱,由官炉特铸。再如清朝中后期,铸钱局铸行的开炉钱,品种丰富,铸造精美,颇受欢迎,于是历朝都有复制品出现,民间和官炉均有。对这类年号花钱同样存在着铸造年代不同的差异,需要收藏者凭经验仔细比较和判断。如果只看年号,不辨时间,便会因失误而蒙受损失。
B、花钱所示的故事内容和书法文字常常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近来看到了一些研究文章,从不同角度考证花钱的时代特征,作出了为花钱断代的结沦。笔者敬佩考征文章的认真态度,也赞同文章所述的考证过程,但不同意最终的考证结沦。笔者认为找到了该花钱的故事来源,并不等于此花钱从此就可断代定性,因为花钱不是货币,它是以民间为发行主体的纪念用品,不论何种花钱,只要是精美的、有艺术性的、有创造性的、有故事情节的、有销路的,统统都会被看好和重复铸造,反复生产,例如宋代的马钱是最早的马钱,但目前传世之实物,大都在明清时期所铸。再如八仙花钱被考证认定最初见于明代冯梦龙的小说,但乾隆花钱上也可见到八仙图案。大家最熟悉的生肖花钱,最早可寻根到汉代,事实上目前宋代的生肖钱已经称为上品,绝大部分传世品都是清后期和民国时期所铸。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考证文章只能考其源,无法断其代。事实上的断代到目前为止,仍然依靠比较落后的人工鉴赏,它的正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鉴定者的权威性、责任性和良心的影响而各不相同。
——摘编自《收藏界》2005.05
编辑:聪子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