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5月7日,电波、卧底与喜讯

1、电波:从赫兹到波波夫 5月7日是苏联的「 ”无线电节”。 俄罗斯「 ”无线电之父”波波夫,正是在1895年的这一天,展示了世界上的第一台无线电接收机。 不到一年后,1896年的3月24日,波波夫在俄国物理化学协会年会上正式进行了无线电传播莫尔斯电报的表演。 无线电接收机装设在物理学会会议大厅里,发射机则设在距大厅250米的森林学院化学馆里。大厅内的1000多人,都全神贯注的看着物理学会分会会长佩特罗司赫夫基,他会将从接收机中收到的文字,写在会议大厅的黑板上。 「 ”海因里希·赫兹。” 这是一个莫尔斯电码,保证不是俄文哦 黑板上,报文正是波波夫事先拟好的内容。它表示波波夫对这位电磁波发明者的崇敬。 这份电报虽然只有几个字,却是世界上第一份有明确内容的无线电报。 这次的成功试验,使波波夫得以借助海军的配合,于1899年实现了无线电50千米远通信的目标,这个距离意味着无线电完全可以运用到战争中了。1901年,他研发的无线电收发两用机,成功运用于陆军。无线电技术开始逐步在战争通讯中使用起来。 纪念波波夫邮票 等等 莫尔斯电码、无线电收发两用机、战争通讯…… 简直是谍战剧卧底标准套餐啊。 2、卧底:国家发的对象就是好 1958年,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风靡全国,男主人公「 ”李侠”的原型,就是 15岁入党的红色谍报天才李白。 李白刚到上海时是单身汉,租房子容易引起怀疑,于是,组织安排女工出身的 ... 员裘慧英与李白假扮夫妻掩护电台,看来那个时候,国家真的可以发对象呢。 李白的儿子李恒胜回忆说:「 ”父母亲最初以夫妻名义作为掩护,一个人睡地上、一个人睡在床上。”这情景就和电视剧《潜伏》中一模一样。 电视剧《潜伏》剧照 1942年9月,日军在上海大量抓捕 ... 员,虽然李白把电台功率从75瓦降低到只有15瓦,但仍被日军侦测出来了。接到妻子提醒的李白在电报结尾连加三遍「 ”再见”、「 ”再见”、「 ”再见”。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这是《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最后一次发报时的遗言。感动了无数观众的这句台词,或许正是以这三句「 ”再见”为基础创作的。 《永不消逝的电波》李侠 《永不消逝的电波》人物原型李白 而故事的原型李白,也许当时也正是在和他远方的战友诀别,再见、再见、再见。他不知道,这一去还有没有再见。 李白被捕正是中秋前夜,阖家团圆的日子,妻子与他被日本宪兵分别关押审问。一个月后,敌人不得不放了裘慧英,1943年5月,经 ... 党组织的营救,被关押8个月之久的李白终于获释,没有吐露一点情报。 1943年李白出狱后,曾给父亲写信解释自己数月没能回信的原因:「 ”男前患病住院数月,于旧历四月初七日出院。” 「 ”当时因医院阻拦不准家属接见,使慧忠(李白妻子裘慧英的化名)为我奔波忧虑,使大人及合家均为我担心,实感激不尽!” 尘封于李白浏阳老家的信,是李白化名李静安写给父亲的。当时李白刚刚出狱,公开身份是良友糖果店的店员。李白在信中说,十分想念远在浏阳的父母、兄妹,自己上海做小生意。老家亲人直到他牺牲,都不知道他在从事秘密电台的危险工作。 李白为儿子取名李恒胜,他说,父亲给他取的这个名字寄托了希望和感情。李恒胜生前是位于上海虹口区黄渡路上李白故居纪念馆的名誉馆长。这里也是李恒胜与父亲共同生活过的最后一处居所。 上海 李白烈士故居 1948年12月29日深夜,李白在此发送一份重要情报时,被特务抓捕。这是他第三次被捕。 几经辗转,被关押的李白偷偷写了张字条,托出狱的同志带给了母亲: 「 ”你站在对面老百姓家的阳台上,对着监狱的窗子,就可以看到我。” 就这样,裘慧英偷偷地带着儿子李恒胜看了他几次。好几次都是狱友托扶,李白才能看到窗口。 李恒胜说:「 ”5月7日,父亲对我母亲说:‘以后你们不要来看我了。’母亲急忙问:‘为什么?是不是判决了?’父亲说:‘不是,天快亮了,我所希望的(指上海解放)也等于看到了。今后我回来当然最好,万一不能回来,你们和全国人民一样,能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 最后,父亲大声地对李恒胜说:「 ”爸爸过几天就回来抱你!” 那一年李恒胜4岁,李白39岁。烈士牺牲在黎明之前,5月7日,李白被押到浦东戚家庙秘密 ... 害。 这时,离上海解放仅有20天。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3、喜讯:战场安静了 李白家中有一台收音机,平时放在家里就是一台普通的收音机,发报时,把它接上小线圈就成了收报机。在那个年代,守在收音机前的,不只是特工,很多振奋人心的喜讯,也都是从收音机中传来的。 比如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法西斯德国的投降仪式分两次举行,第一次签署是1945年5月7日,在法国兰斯进行。斯大林于5月7日当天正式向英美两国发出了 ... ,他表示:「 ”今天,在兰斯,德国军队签署了预备性的无条件投降书。然而,这场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不是由西方盟国,而是靠苏联人民的流血牺牲换来的。不在柏林,不在法西斯侵略的中心签署投降书的做法,我是不同意的。我们已与各同盟国商定,把在兰斯签署投降书一事只当做投降仪式的预演。” 苏军元帅朱可夫 后来被视作德国正式投降的第二次签字仪式于5月8日在柏林郊外的一个庄园内举行,即莫斯科时间5月9日。驻德苏联 ... 管理 ... 会总部内,苏军元帅朱可夫接受了德国陆军元帅威廉·凯特尔提交的投降书。投降书从5月9日零时开始生效。由于时差原因,地处柏林以东的苏联当时已是5月9日凌晨,而在柏林以西的美、英、法等国还是5月8日的下午或晚上。因此,美、英、法等国把5月8日定为欧洲胜利日,苏联则确定5月9日为战胜德国法西斯纪念日。投降书第1条强调:「 ”德国控制下的一切陆、海、空军,向红军最高统帅部,同时向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部无条件投降。”朱可夫更是代表苏联在投降书上第一个签字。 5月7日,这个日子,意味着欧洲战场的战争结束了,世界距离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更近了一步。 消息传开后,伦敦的女兵庆贺胜利 电波、卧底和喜讯,这些都发生在5月7日,如今的和平是无数科学家、战士和人民用生命换来的,有些人留下了名字,有些人没有。这些历史终将成为一道永不消逝的电波,在某一个频道,击中人心,传承下去。

5月7日,电波、卧底与喜讯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徐志摩长子:成年后违祖父期许,对作诗一窍不通,受母亲影响极深

    诗人徐志摩的儿子对作诗一窍不通?很多人觉得极不可思议的事,却真实地发生在了徐志摩儿子徐积锴身上。作为徐志摩与原配张幼仪的长子、后来唯一存活下来的儿子,徐积锴自出生开始便受到了极大的期待。

  2. 女子出生前父亲做了个怪梦,亭台匾额上写了两个字,多年后应验了

    历史上有很多皇后,不过跟皇帝走完金婚的却只有一个,她就是南宋时期赵构的皇后吴氏。根据《宋史》记载:吴皇后秀外慧中,读书识字时过目不忘,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奇女子。她出生于开封,14岁时被选入皇宫,侍奉康王赵构。两人大婚之后,相知相伴一起度过五十多年。吴氏一生辅佐过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位皇帝。在所有宋朝皇后中,几乎没人可以跟吴氏相提并论。吴氏这一生极其传奇,出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一些征兆。

  3. 每个孩子都可以成才——胡适母亲的三个教子秘诀

    胡适,现代学者、诗人。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穈,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幼年在家塾念书,13岁到上海求学。19岁赴美留学,于康奈尔大学就读农科,后改读文科。24岁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

  4. 中国最牛父亲!清华导师梁启超,九个儿女都成才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这家的父亲说的就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也是清...学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梁启超家「”一门三院士”,指的是他儿子中的梁思成、梁思永和梁思礼。前两位在1948年中华民国的中央研究院院士评选中当选,而梁思礼则是在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梁启超的儿女中有建筑学家、文学研究专家、图书馆学专家,还有火箭科学家和军官。一个孩子的成功,可能是个体因素,九个孩子皆成才俊,那

  5. 上官云珠女儿姚姚的悲剧人生,看了让人泪下

    上官云珠一生有三次婚姻,每任丈夫给她留下一个孩子:大儿子张其坚、女儿姚姚、小儿子韦然。其中女儿姚姚是上官云珠与第二任丈夫姚克所生,母亲是大明星,父亲是剧作家,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

  6. 这位五千年间最年轻的英烈、最早熟的少年,不应该被人们遗忘

    尤其是夏完淳,这位十六周岁就英勇就义的少年诗人、民族英雄,并不见诸中小学历史课本,很多人并不知道他的存在,甚至包括许多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可是,他真的不应该被人们遗忘,恰恰相反,他应该永远被历史铭记。因为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侵略的反抗,还代表了文明与野蛮的抗争,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是危难之际民族精神的象征。

  7. 为什么古代的皇帝要等到驾崩才传位?分析当中遗留的历史因素

    大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没有?不管在现有古装剧还是古代历史长河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或作妖或慈祥的皇太后、太皇太后,但就是没怎么见到过太上皇的身影。大家应该清楚,中国历史上的皇位都是世袭制,父亲把皇位传给儿子,儿子即位后,退位的父亲就成了太上皇。

  8. 伯邑考惨死之谜:他真被商纣王剁成了肉酱?还被父亲姬昌吃下?

    剧中的伯邑考被塑造成了一个天下首屈一指的美男子,还是个大大的孝子。因为拒绝了苏妲己的投怀送抱,而遭到打击报复,被妲己陷害,遭至剁肉之刑,甚至还被做成肉丸子,送给父亲姬昌吃下。可次子姬发继承了西伯侯,说明当时伯邑考已死,但具体的死亡之谜,笔者前面分析过,不可能是商纣王残忍...害,那他的真实死因,可能是那几年姬昌征伐戎狄的过程中,伯邑考战死沙场的。你认为伯邑考是怎么死的评论区交流一下~

  9. 百年之后重回「 ”麦田”:塞林格文字中的柔情与爱

    中央公园的鸭子。100年前,一个男婴出生在美国纽约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他在15岁被送到...学校,参加二战,退伍后正式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在作品大获成功后又选择去乡间隐居,直到去世。

  10. 唐朝诗人众多,为什么只有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诗真能预言未来么

    我国历史上曾产生过无数伟大诗人,如屈原、杜甫、苏轼,能吟诗作赋的亦不在少数,但被奉为「”诗仙”的唯有李白一人。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凭的不只是他留传于世的诗词佳作,还有他那扑朔迷离的身世和颇具传奇的人生经历。他的诗词优美自然,诗句如行云流水,清新俊雅,且大气磅礴。「”李白斗酒诗百篇”。但李白在朝为官并非靠的金榜题名,只因识得番邦文字被贺知章推荐给了唐玄宗,玄宗赐其进士及第并做了翰林学士,虽无

随机推荐

  1. 梦见自己光个身子

    周公解梦梦见自己光个身子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自己光个身子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男人50岁后,若出现3个变化,可能是肝病引起的

    尤其是男性到了50岁之后,需要更加注意。因为50岁后,人体各方面的功能都会慢慢下降,需警惕肝脏疾病找上门。肝脏作为藏血,造血的器官之一。男人50岁后,如果短时间内感觉到肝区疼痛明显,多半是比较严重肝脏疾病引起。由此可见,男人50岁之后,如果身体出现了以上几种异常,多表现人的肝脏出现健康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了。

  3. 上海居然隐藏有坚固要塞:钢渣回填作地基,坑道中滑出双联巨炮

    现在,该地已经渐渐去...化,成为了上海这座钢筋混凝土丛林中罕有的自然生态园林,是市民游人消暑降温的好去处。图片:上海吴淞要塞曾经装备的66式双联装130毫米岸炮。而在广场两侧的林间,却有两座体型硕大的现代化炮塔型火炮,如威武的哼哈二将屹立吴淞口,高高耸起的双联装火炮直指远处繁忙的长江航道,这就是曾经长期隐匿在海防要塞之中,鲜为人知的国产66式双联装130毫米岸炮系统。

  4. 右肩担太阳左肩担月亮的男孩

    某国国王名叫苏巴胡,上帝赏赐给他许许多多的财富和荣誉。为此,苏巴胡常常朝圣圣地,慷慨地把钱送给需要的人,按时戒斋,虔诚地祈祷上帝,但这都没有用。>苏巴胡和大臣打了一天的猎。当老王后们知道小王后将要生一个右肩担太阳、左肩担月亮的儿子时,都气得要命。接生婆一抱在手里,婴儿右肩上的太阳、左肩上的月亮就以自己眩目的光芒照亮了四周。

  5. 梦见大树倒了

    周公解梦梦见大树倒了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大树倒了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6. 琅琊榜:谢玉的实力有多恐怖?誉王直接点破谢玉的野心

    >>可以说,如果没有梅长苏,谢玉真的有可能游走于誉王和太子之间,并且让梁帝一直以为他是中立的影响。>谢玉之所以自己选择太子而让谢弼去为誉王做事,一方面是想要两头得利,另一方面其实就是跟谢玉自己选择的人有关系。>>3.谢玉的军中势力>谢玉在后来阻拦誉王府兵的时候,派遣了家丁调遣的是巡防营的兵马。巡防营本就归属谢玉管辖,但是在剧中巡防营和谢玉的关系,早已经超越了普通的管辖范围。

  7. 带有餧字的成语

    包含有“餧”字的全部成语及解释:以肉餧虎——比喻白白地送死。

  8. 中世纪的「黑死病」到底是什么病?

      黑死病(鼠疫)的一种症状,患者会出现大块黑色而疼痛并且会渗出血液和脓汁的肿瘤。受感染的人会高烧不退且精神错乱,所以这种特殊瘟疫被人们叫做「黑死病」。黑死病可能是一种淋巴腺肿的瘟疫,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这种病菌是由跳蚤的唾液所携带,带疫的跳蚤可能是先吸到受到感染的老鼠...

  9. [专家点评] 明魏骥 隶书贤节传

    [专家点评]明魏骥隶书贤节传魏骥,隶书贤节传,魏骥,字仲房,浙江萧山人。永乐十三年中举,次年,进京会试,中副榜,授松江府儒学训导。不久,魏骥奉调参与《永乐大典》的纂修工程。其后,历任太常博士、吏部考功员外部、南京太常寺少卿、吏部左侍郎、吏部尚书等职。求文者不绝,篇章之富,山刊版刻,几遍天下。负书名,虽圆健而不免俗。

  10. 周恩来 ... 的标准像是怎样照出来的?

    周恩来是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的标准像至今仍不断出现在国内外的报刊、杂志和电视屏幕上。姚经才对周恩来说:“...您很忙,请您先照吧!”这时,新华社急着来找周恩来的标准像。中国照相馆存有周恩来标准像的底片,姚经才和全体照相馆的工作人员连夜加班加点,在9日、10日、11日这三天,赶印了3000余帧8寸大的周恩来标准像。周恩来...最经典的一张照片是如何诞生的?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