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魏忠贤为何入不了“名人堂” 魏忠贤为什么不能入“名人堂”,说的是近时河北沧州的一条新闻。这条新闻看似顺理成章,却颇有一点“反潮流”的意味——沧州搞了个名人植物园,其中有一个...
魏忠贤为何入不了“名人堂”
魏忠贤为什么不能入“名人堂”,说的是近时河北沧州的一条新闻。这条新闻看似顺理成章,却颇有一点“反潮流”的意味——沧州搞了个名人植物园,其中有一个“沧州名人展示区”,列入了百名沧州历史名人,但是明代宦官魏忠贤、清代太监李莲英等,“虽为众人熟知”,符合“名人”的条件,却不能进入这个“名人堂”。
魏忠贤倒是个地道的“沧州人”,这个明末的“司礼秉笔太监”,生于河北省肃宁县。魏忠贤专断国政之时,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黑幕,厂卫之毒流布天下,官员士子惨死狱中。这个修了生祠的“九千岁”,直到崇祯上台打击阉党,才被治“十大罪”,法办逮捕、自缢而亡。
至于李莲英,当然也是正宗的“沧州人”。河北省河间府大城县李家村出生的李公公,从梳头太监做到慈禧最宠爱的贴身太监,在清宫长达52年,成为权势最大、敛财最多的大宦官,也成为晚清史的一大反角。
魏忠贤也好,李莲英也罢,似乎完全有条件登堂入室。仅仅因为魏、李二人,属于“反角”,所以不让他们入“名人堂”,有人觉得“可惜”,甚至有人表示“不解”,当然更多的人,认为沧州此举,对于当下的某种“流行”,是一次“有力的回击”。
为什么两个“反角”的“被排除”,会令人惋惜呢?这恰恰就因为目下的“流行”——名人之风风靡一时,争抢早已硝烟四起。先是抢“正面人物”,开疆立国的帝王将相,名篇传世的文圣诗宗,到了后来,“好人”抢完了,便来抢“反角”,只要是“名人”,管他是变节卖国的秦桧,还是一介淫棍的西门庆,一概抢在篮里,叫做臭名不也是昭著,坏事更可以“传千里”。在这股潮流里头,最积极的也许莫过于“家乡”的江东子弟、后代传人,因为宗谱之上,可惜没有什么英雄良相,于是即便先人劣迹斑斑,也供起来香烟缭绕,这里既有同姓后代的“感情”包括对于“先前阔”的追忆,更有借恶“名”照样也可以招徕远客的算盘。于是一代奸相蔡京的墓,就要在家乡“大大扩修”了,于是先做了叛徒又当了特务的张国焘,“故居”也要在“故里”大事开放了,于是连马步芳那样的恶魔,在他的家乡,不是也被捧到了天上吗?这样看起来,沧州的“名人堂”,不让既是同乡、又是“名人”的魏忠贤、李莲英进去,真是有了一点“可惜”啦。
当然也有人提议,魏、李之流,还是应当“入堂”的,不过应辟“另室”,以教育后人。这个建议可以商量,但“反角”应不应当“入室”,却是个问题。依我所见,“反角”之既然有“名”,也算个“名人”吧,似乎可以宣扬,例如汉奸住过的“公寓”,又例如特务头子包过二奶的“香巢”,不是不可以“开放”,但他们“登堂”之时,应当把历史的真实说说清楚,应当把大节是非讲讲明白,以免我们的子孙后代“莫若以明”,以免南来北往的今人如坠云雾。
近来,河北沧州市的沧州名人堂引发热议:该馆收录了百余位沧州籍历史名人的资料,却不包括明代大宦官魏忠贤和清代宦官李莲英的资料。相关负责人的解释是,魏、李作为沧州人虽名扬国内,但其生平为世人所不齿。
将魏、李排除在外,是不是出于遮丑心理、道德洁癖,有人表示不解;魏、李二人的知名度要比馆中的许多入选名人还高,有人感到可惜。然而在少数异议之外,更多的是各界的力挺之声。当地市民认为,如果让这两个大奸大恶之人入选,肯定显得不伦不类;媒体也对沧州名人堂此举表达敬意,认为如果选入此二人,招来非议事小,造成社会负面影响事大。
谁也不能否认魏、李二人是历史上的名人,作为权倾一时的人物,他们曾活跃在两段黑暗的历史中,充当反面角色,呈现着曲意逢迎、玩弄权谋、大肆敛财、排除异己甚至草菅人命的形象。而沧州名人堂作为历史与现实的交接点、传承历史文化的纽带,不必对历史名人“照单全收”,更应考虑价值观的引导,文化正能量的传递。
一个有正能量的历史名人,会成为当地的一张 “文化名片”,而像魏、李二人这样的历史负面人物,则不适合做“文化名片”,让其充当文化门面只能有损当地形象,这是显而易见的常识。可以说,一个地区如何对待当地的历史名人,关乎当地的文化生态和对外形象,关乎当地文化发展的走向。
而大力开发历史名人资源、过度消费历史名人影响力的现象,近年来在各地屡屡发生。从争夺正面历史名人的故里,到为当地的负面历史名人翻案,开发利用的“版本”一再升级,由此形成的乱象,造成了历史审美错位、道德生态失衡的后果。
因而,从西门庆、潘金莲成为旅游代言人,到扩修蔡京墓,再到秦桧夫妇在塑像中“坐了起来”,舆论总会予以迎头痛击,以坚持对历史的敬畏,对底线的坚守,对是非的甄别。这也是此番沧州名人堂激浊扬清之举受到各界力挺的深层原因。
用好历史名人资源不在于投资有多大、仿古建筑有多气派,而在于历史与现实对接处释放的正能量有多强,在于在名人精神与现代文明交融处,给人们提供了感染人、震撼心灵的意义系统和价值系统。越是在观念多元化的时代,借用名人资源越要摆脱庸俗化、功利化的诱惑,转而注重对人们知识、审美、道德的提升和熏陶,这是文化大发展时代所应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